摘 " 要 " 闡述重慶市銅梁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依靠科技提升產業化服務和管理,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多渠道破解用工難問題,多舉措解決賣難買貴困局,打造安全放心蔬菜品牌”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 " "蔬菜;產業發展;問題;建議;重慶市銅梁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 "文獻標志碼:C "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5-086-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30.2334.06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9/30 23:34:00
銅梁區是全國蔬菜生產重點區和重慶市保證供應主城的核心基地區(縣)。隨著重慶直轄后主城迅速擴張,主城及區縣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為保障主城供給、滿足和豐富城鎮居民“菜籃子”,重慶市委、市政府確定將渝遂高速公路沿線作為保障主城供應的“渝西菜都”進行打造建設,渝遂高速公路沿線的銅梁區為蔬菜種植斷檔區,為此,市政府確定將銅梁納入保證主城供應的4個核心基地縣(區)進行打造。自2008年以來,銅梁區科學合理地規劃三大蔬菜種植區(瓊、涪兩江流域,平灘—侶俸淺丘平壩地區,淮遠河流域種植區),規劃建成1.33萬hm2蔬菜基地。項目建成后,全區蔬菜年播種面積達到3.33萬hm2以上,總產蔬菜100萬t以上,商品率達到80%以上,蔬菜初級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以上,加上加工及銷售環節增值,行業產值達到20億元。
1 " 現狀
銅梁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距重慶主城40 km、0.5 h車程,距成都180 km、2 h車程,處于重慶“1小時經濟圈”和“成渝經濟帶”的雙重覆蓋區。全區幅員面積1334 km2,耕地4.25萬hm2,轄2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69個行政村,4158個社,總人口81萬人。
銅梁區蔬菜基地于2008年啟動建設以來,全區整合涉農資金5.4億元,在15個鎮街新建和改建標準化蔬菜基地1.15萬hm2,建成蔬菜基地萬畝片12個,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2個,市級蔬菜專業村9個,蔬菜育苗中心18個,冷藏室(庫)11處,鋼架大棚787 hm2、竹架大中拱棚533 hm2,廊式立體栽培11 km,樁式立體栽培220 hm2,露地噴滴灌面積1127 hm2,全區蔬菜商品化基地基本達到“公路到基地,便道到菜園,溝渠相通,能排能灌”的要求;引進和培植(50×667) m2以上的種植大戶270余戶,蔬菜生產及加工合作社90家,農業企業30家,家庭農場8個,創建有10余個注冊商標,無公害蔬菜產品250個、綠色產品34個、有機產品2個,到2014年底蔬菜年播種面積達到2.08萬hm2,蔬菜總產量63.66萬t、產值達到13.1億元,蔬菜銷售除區內自給以外,與重百、新世紀、沃爾瑪、永輝等超市以及主城機關、學校等食堂和大型農貿市場對接,實現供應主城及周邊城市42萬t以上,已承擔起“蔬菜核心基地區縣”保障主城供應的任務。
蔬菜基地建設也促進了農民收益顯著增加,業主承包土地種植蔬菜后,農民一方面每年每667 m2可獲得等同于250~300 kg稻谷價值的出租收益,即每667 m2可獲取700~900元的出租收入,另一方面又能實現就地轉崗就業,每人每年可獲取務工收入2萬元以上,而且就近可以照顧家庭,減少外出打工造成社會問題。
2 " 主要做法
2.1 整合資金速度快,基礎設施建設規格高
銅梁區在2008—2014的7年時間共整合各種涉農資金5.4億元,按照“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共同打造”原則,以每年平均新建2000 hm2的速度推進,蔬菜基地的建設從2008年啟動以來,采用高起點、高規格的建設目標,全部按照“公路到基地、便道到菜園,拉得進運得出,溝渠相通、澇能排旱能灌,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的標準進行建設,共建成高檔次的標準化蔬菜基地1.15萬hm2。
2.2 " 引進業主“邊建邊種”模式,產業發展快
銅梁區蔬菜基地建設啟動早,標準高,引進業主“邊建邊種”的產業發展模式,即一邊建基地,一邊引進業主種植蔬菜的方式,改變了常規的一年建基地、二年引業主、三年見成效的作法,實現了當年建基地、當年見效益的目標。目前,全區范圍內(50×667) m2以上的蔬菜種植大戶達270余戶,其中蔬菜業主中被市政府評為全市蔬菜種植狀元1名、蔬菜種植能手1名。租地面積達6267 hm2,已培育出新型蔬菜生產及加工合作社90家,農業企業30家,家庭農場8個。基地內租地農民每年667 m2可獲得850元左右的出租收入,轉崗種菜的1.2萬農民,每人年平均務工收入在2萬元以上,2014年全區流轉土地和農民工就地轉崗種菜務工收入達4.2億元。
2.3 " 首創蔬菜“綠色行動”,生產與安全并行
在抓好蔬菜基地建設和蔬菜產業發展的同時,銅梁區于2011年開始,在重慶市范圍內率先啟動“三到戶”、“兩上墻”、“六登記”、“一創建”的“3261綠色行動”。“三到戶”即“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技術培訓到戶”、“蔬菜生產安全使用農藥的標準下發到戶”、“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監管到戶”;“兩上墻”即基地核心區的所有業主必須將“蔬菜生產中禁用化學農藥警示表”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掛牌上墻,以供業主、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常用;“六登記”即每個業主必須將“農藥購買”、“農藥使用”、“農殘售前自檢”、“肥料購買”、“農事記錄”、“蔬菜產品銷售”登記在冊,建立檔案。“一創建” 即所有業主(大戶)都要積極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無公害蔬菜生產,創建“無公害、綠色蔬菜”品牌。自開展蔬菜“綠色行動”以來,銅梁檢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每年國家農業部、市級部門在蔬菜基地隨機抽查上市蔬菜樣品合格率都在98%以上,并在2012年成功申報為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產地縣,至2014年,全區創建有10余個注冊商標,無公害蔬菜產品250個、綠色產品34個、有機產品2個。
2.4 " 科技引領、多元化經營,狠抓產業協調發展
通過科技培訓、科技措施在蔬菜生產的貫徹落實,目前已建起獨具特色的重慶市“三個最”基地:即重慶市最大的單個業主基地—侶俸和恒蔬菜基地(333 hm2);全市最大的工廠化豆芽菜生產基地—“綠油坡”8萬t豆芽菜生產基地;全市最大的有機蔬菜基地—土橋新陸(500×667) m2有機蔬菜基地。全市最大的幼教體驗基地—侶俸三色幼教集團蔬菜種植體驗基地也正在建設中。土橋鎮“萬畝荷花園”成功舉辦三屆,“重慶·銅梁荷花節”,接納游客40余萬人次,侶俸鎮“3萬畝蔬菜大觀園”已正式對外接待;在排水溝等設施上建成10余km的“瓜果長廊”,既融生產與觀賞為一體,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在基地內推行“豬—沼—菜”種養結合模式,采取生豬養殖大戶與蔬菜種植大戶有機結合的方式,統籌規劃布局生豬生態養殖場,發展循環農業;啟動蔬菜專業技術隊伍及技術服務體系項目建設,新建蔬菜專家大院18處,新建育苗中心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片各8處;開展區校合作,利用“陽光工程”,加強蔬菜技術培訓6000余人次;發展農業機械化,新推廣蔬菜生產中的耕作、開廂、栽苗、施肥、澆水和管理類機械1000余臺(套),提高了蔬菜生產效率。
2.5 " 開展聯合促銷,暢通銷售渠道成效明顯
銅梁區蔬菜基地從啟動建設始就高度重視營銷體系和銷售網絡的建立,政府加大投入和引導,多渠道開展聯合促銷。(1)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11年投資800多萬元,對城區內及主要鎮級蔬菜市場進行了規范化改造。(2)積極引導業主單獨或聯合開展農超、農貿、農校(機關食堂)對接,目前已與重百(新世紀)、沃爾瑪、永輝等超市對接銷售量達16萬余噸。(3)積極鼓勵業主在重慶主城和城區開設基地業主直銷(配送)中心。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基地業主城區建起直銷店,直銷蔬菜900余t,且銷售價比零售市場低平均35%,業主銷售價平均提高20%,使市民和業主實現了雙贏。據統計,銅梁區通過農超、農貿、農校(機關食堂)對接和基地業主直銷等渠道銷售蔬菜總量達22萬余t,占對外銷售的70%以上,蔬菜銷售渠道暢通有序,全縣270余名業主基本未出現蔬菜積壓、爛菜(市)的現象,有效保障了蔬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 " 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蔬菜產業從初級的產業規模擴張,到目前的蔬菜基地提質上檔,營銷市場外圍及內部競爭加巨,蔬菜產業的許多內在矛盾逐漸凸現。
3.1 " 用工難的問題日益突出
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當前在農村務農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很少,新生代農民工一般也不愿意返鄉務農,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的情況嚴重,“誰來種菜”的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基地集中、規模較大的地方用工困難凸顯。(1)工人難請,基地內缺乏勞動力,主要是在基地集中分布的鎮。(2)工價較高,目前基地內用工大約45元/(天·人),加上早晚接送車費、中午用餐費等大約70元/(天·人)。(3)工人年齡普遍偏大,目前基地內75%以上的工人年齡均超過60周歲,基地生產存在用工人身不可預見的安全隱患。
3.2 " 蔬菜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不牢固
(1)在化肥、農藥、農膜、種子等蔬菜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的形勢下再加之人工成本也急劇提高,導致種菜的成本不斷提高,蔬菜種植的比較效益下降,再加上自然災害、價格波動等對蔬菜業的虧損風險增加,菜農和業主種菜的積極性受到抑制。如這種情況長期累積,將來出現大面積棄種的可能性增大。(2)蔬菜種類和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當季菜,高端蔬菜、設施蔬菜占比極小,結構不夠合理,且產量不穩定。(3)蔬菜產業大而不強,缺乏實力強大的成熟的龍頭企業,至使蔬菜儲存、保鮮、加工水平低,缺乏產地標識,缺乏品牌效應,價格競爭上處于劣勢,即使行情好時利潤也低廉,一旦行情不好虧損就在所難免,抗風險能力低。(4)科學技術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支撐作用弱。運用科技種菜,是銅梁區蔬菜生產上的薄弱環節,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接受難;其次是技術指導難,科技力量不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3.3 " 蔬菜基地提質上檔及產業鏈建設難,政策保障不足
(1)蔬菜基地提質上檔難度較大。新建基地基礎設施缺乏,主要體現在缺乏板車道、溝渠、機耕道;部分老基地基礎設施損毀較重;新老基地生產設施例如鋼架大棚、噴滴灌、樁式栽培等缺乏,基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2)全區蔬菜種植業主270余個,其中基地面積在(100×667) m2以上的業主急需建設生產管理用房、冷藏室(庫)、蔬菜整選、包裝場等,但由于基本農田調規、辦理建設用地十分困難等因素,使得蔬菜生產管理及延伸產業鏈條等受阻,嚴重影響到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4 蔬菜種植的區域分布不盡合理
銅梁區蔬菜基地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比較注重規模,急于產業化發展見成效,由于過分強調集中連片,造成區域分布不盡合理,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出現集中連片地的業主雇傭勞動力困難,因為就地就近的農民滿足不了業主或大戶的用工需求,導致業主需在基地外請工人,大大增加了用工成本。而在基地外的一些農民,因為要照顧一家老小,他們希望就近就地打工的機會并不多。這就造成了用工和做工的雙難,明顯有違農業產業發展的規律。
4 對策與建議
4.1 依靠科技提升產業化服務和管理,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4.1.1 穩定現有面積和蔬菜種植業主
現目前主要是引導和要求農民或業主加強蔬菜生產管理,切實穩定現有面積,力爭建成一片、穩定一片、成功一片。加強地方服務能力,優化種植環境,確保業主安心種菜。
4.1.2 積極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創新科技推廣方式
積極引進蔬菜先進適用生產技術,創新科技推廣方式,提高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大力引進蔬菜業發展的專門人才,壯大技術人員隊伍,科技人員搞好面上指導、良種引進、技術培訓和技術資料編印工作,加強現場培訓。加強基地鎮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技術人員配備,每個基地鎮鄉農技服務中心至少有2~3名懂蔬菜生產技術的專業人員。同時,條件成熟的地方可安排技術人員或行政干部到蔬菜專業村兼職。
4.1.3 加強政府部門協作,共同完善基地建設
加強政府部門協作,共同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以提高蔬菜產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1)財政資金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與資金用途相對應,逐步安排解決相應生產設施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2)建議區內交通、水務、國土、農綜、財政等部門緊密協作,按照“渠道不變、共同打造”的原則,就管理及延伸產業鏈條用地指標的解決和菜地公路、主供水管網、提灌站、山坪塘等基礎設施建設通力合作,逐步解決基地生產生活困難。
4.2 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發展重點向“專業村”轉移
對蔬菜基地的定位,應以保障蔬菜供給“淡季不淡,旺季不爛,四季均衡”為目標,必須遵循“大中小規模、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合理布局”原則,優化區域布局。銅梁區蔬菜基地下一階段的建設應從集中連片向分散成點建設轉變,發展的重點應從城郊向交通便利的偏遠地區轉移,實現全區鎮街適合蔬菜種植的專業村建設。近年來,農村公路建設已經實現了村村通,蔬菜運輸不再成為難題,而且偏遠地區農民就地就業愿望有所提高,選擇交通便利的偏遠地區發展蔬菜基地,這既能增加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途徑,實現農村均衡發展,也能很好解決業主或大戶的用工需求。
4.3 多渠道破解“用工難”問題,政府加大對業主保障力度
多渠道破解“用工難”問題:(1)通過提質增效的手段,提高業主機械化生產水平,增加固定生產設施(鋼架大棚、樁式立體栽培、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盡可能減少業主用工量;(2)通過區級合理布局,不再大規模集中擴建基地,盡量緩解業主爭用人工矛盾;(3)建議區、鎮兩級就業部門推薦用工信息,擴大業主用工供求渠道。
關于用工風險增加問題,建議政府對蔬菜業主用工提供保險補貼支持。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蔬菜基地從業人員年齡普遍較高,60歲以上的占50%,且女性居多,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識淡薄,而商品化基地要求機械使用程度較高,工作帶來意外事故的風險較高,蔬菜業主需為用工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增大了業主的投入成本。為留住業主、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每年由財政安排資金對蔬菜業主用工提供意外傷害保險補貼支持。
4.4 "多舉措解決“賣難買貴”困局,打造安全放心蔬菜品牌
4.4.1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為更好地促進蔬菜種植、市場營銷、價格等信息(包含產地與市場零售價)共享,通過創建銅梁區蔬菜信息建設平臺,建立信息共享網站,使業主除共享市場價格信息外,還可共享種植布局信息(種植的品種、面積等)、用工信息及經驗交流。這樣既可方便政府全面掌握蔬菜生產實際狀況,為決策提供依據,又可為蔬菜業主提供可用信息,互通有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4.4.2 增加銷售渠道,搭建直銷平臺
多渠道增加銷售渠道,搭建直銷平臺,減少流通環節,確保業主利益。(1)加強區內蔬菜批發市場建設,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積極參與蔬菜批發市場建立;(2)組織搭建業主向學校、企事業單位、機關食堂進行集團式配送蔬菜平臺。
4.4.3 嚴格實施安全優質生產,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
嚴格執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切實執行好“三到戶”、“兩上墻”、“六登記”和“一創建”制度。建立健全無公害蔬菜檢測檢驗體系,圍繞蔬菜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重點抓好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檢測網點建設,完善檢測設施,提高檢測水平。此外,建立蔬菜生產投入品、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質量追溯等質量管理制度;編制、發放蔬菜田間生產檔案,詳細記錄蔬菜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情況,實現蔬菜自檢常態化,有關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基地的蔬菜產品進行抽檢,將抽檢結果及時公布于眾,確保蔬菜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質量可控,不斷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助理編輯:易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