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 介紹了重慶市奉節縣甘薯生產、產后利用的現狀,分析甘薯產業發展存在“產業科技薄弱、產后帶動力弱、統籌發展不夠”等問題,提出了在奉節中山區著力打造甘薯產業的建議。
關鍵詞 " 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奉節縣
中圖分類號:S531 " 文獻標志碼:C "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5-093-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30.2334.06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9/30 23:34:00
甘薯,又稱紅苕。奉節縣對甘薯的記載最早見于光緒《奉節縣志》:“包谷、洋芋、紅薯三種,古書記載,乾嘉以來漸產此物”[1]。20世紀50、60年代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南瑞苕、湖南苕、東北苕、大北苕,這些品種成了當時農民的救命糧,有俗語流傳道:“一吹一個泡,一喝一條槽,要吃干的看紅苕”,更有老人在臨終時最后念叨的居然是“苕、苕、苕”??梢姼适碓谀悄甏媸寝r民的救命糧、保命苕。70年代種植的主要品種有東北苕、福建苕、栗子香、湘農黃皮、東方紅2號、農大紅、汀薯689,是農民主要的糧食作物。當時1 kg紅苕可換6 kg洋芋。有農民總結到:“新村壩,一條槽,3個月豌豆9個月苕”。甘薯成了農民大半年口糧,苕渣湯圓,爛苕烤酒,沒有一點浪費。
2013年11月,習主席在山東考察時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飯碗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據國際衛生組織研究,甘薯的防癌保健作用名列所有作物之首,甘薯還是潛力最大的生物能源原料作物。發展甘薯產業對于保證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現代農業的產業調整,甘薯高產高效、適應性廣、健康保健的特有功能,使這一傳統作物正演變成經濟作物。種植甘薯者致富、加工甘薯者發財、食用甘薯者長壽逐漸變為現實。
1 " 奉節縣甘薯種植概況
1.1 " 奉節縣概況
奉節縣位于重慶東部,東鄰巫山,南界湖北恩施,西連云陽,北接巫溪。地跨東經109°1′17″~109°45′58″,北緯30°29′19″~31°22′33″,幅員面積4087 km2。奉節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長江橫貫中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境內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8.3%,特別是中山(海拔400~800 m)占總面積80.01%。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山高谷深,海拔高度變化大,受地形地貌影響,垂直變化較為明顯,形成典型的立體氣候。海拔低于600 m的地區年均氣溫為16.4℃,海拔600~1000 m的地區年均氣溫為13.7~16.4℃,1000~1400 m的地區年均氣溫為10.8~13.7℃,高于1400 m的地區年均氣溫低于10.8℃。極端高溫39.8℃,極端低溫為-9.2℃。無霜期年均287 d,年平均降雨量1132 mm,常年日照時數為1639 h。
2013年末,奉節縣耕地總資源5.95萬hm2,其中常用耕地面積5.13萬hm2(水田1.54萬hm2),臨時性耕地0.82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51萬hm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3.48萬hm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9.18萬hm2,平均667 m2產量314.2 kg,糧食總產43.28萬t,油料2.24萬t,奉節臍橙24.14萬t,蔬菜25.61萬t。
1.2 " 奉節縣甘薯種植概況
奉節縣1980年甘薯種植面積達到 2.56萬hm2,總產59.2萬 t。80年代種植的甘薯主要品種有67-2、徐薯18、巖薯25,多用作飼料,變薯為錢,為農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當時就流傳“農民要想富,勤喂豬,多栽苕”,紅苕讓農民的錢袋有了“糧”。90年代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南薯88,由于農民外出務工日益增多,農村勞動力缺乏,甘薯種植面積及總產量走到了歷史低谷。2000年后,由于甘薯具有種植簡單、適應性廣、便于儲存、用途廣泛等優點,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下,涌現出了土地流轉種植大戶和規?;洜I的加工企業。甘薯的大面積種植曾為奉節縣人口發展、解決溫飽、生豬等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甘薯在奉節縣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6萬hm2,鮮薯總產45萬t,主要分布在康樂、朱衣、竹園、公平等鄉鎮。
2 " 奉節縣甘薯產業發展現狀
2.1 " 種植生產
奉節縣多于3月上、中旬開始甘薯排種育苗,以窩播排種為主,每窩1~3個薯塊,窩行距20~30 cm不等,排種密度10~15 kg/m2,施以人畜農家肥和腐熟渣肥為底肥。平覆地膜或搭架拱膜為主要增溫保溫措施。4月中旬開始出苗,中后期撒施尿素75~120 kg/hm2。一般出苗數10~15株/薯塊,出苗效果較好,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少批量大田栽插。
5月中、下旬是甘薯主要栽插季節,雨后及時栽插。栽插方式以斜插和直插為主,2節入土,地面留2~3個節,帶尖或不帶尖,種植模式以甘薯套玉米為主(共生期60 d左右),1.3~1.6 m開廂起平壟(地方稱板板苕),栽插甘薯3~4行左右,栽植密度45000株/hm2。施用肥料較少,一般1 hm2 施22.5~30.0 t農家肥或30%氮磷鉀復合肥450~525 kg作底肥。藤蔓蓋土前人工中耕、除草1次,大田中期對藤蔓長勢較旺的田塊翻藤或提蔓1~2次。甘薯病蟲害較少,極少施用農藥。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由高到低(高山先收,低山后收)收獲,一般用紅薯保鮮劑浸種以后,室內堆藏。
2.2 " 產后利用
據統計,甘薯收獲后的藤蔓用于生豬等畜牧青飼料,薯塊作為生豬飼用比例65%左右,薯農自食20%,地方自由市場鮮銷5%,企業和薯農加工5%左右,種薯2%左右,腐爛3%左右。
奉節縣甘薯產后加工主要生產粉絲、粉條。目前全縣粉絲、粉條加工能力可達5640 t,其中重慶市夔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前身重慶市夔州粉絲加工廠)1500 t,奉節縣峽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前身奉節夔府粉條有限公司)1000 t,奉節縣德源薯類加工有限公司100 t,散戶(主要分布在朱衣、康樂、竹園、公平、羊市、鶴峰、興隆、魚腹等鄉鎮)加工3000 t,實際產量達到了3670 t。粉絲粉條主要品牌有夔牛、薯里最牛、夔州牌粉絲,夔府牌粉條,瞿塘牌粉絲,產品有80、250、450、2500、5000 g等多種規格。重慶市夔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夔牛、薯里最牛、夔州牌粉絲2次榮獲奉節縣旅游名特產品,是縣十佳旅游名特產品,縣消協滿意產品。奉節縣峽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夔州牌粉絲榮獲縣消協滿意產品。奉節縣羊市鎮還出現專業銷售經紀人,統一包裝銷售粉條20 t。產品除了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周邊區縣、重慶市區、四川、湖南、河北等地。全縣僅粉絲、粉條年產值可達4524萬元。目前,奉節甘薯產業的粉絲粉條加工利用就其規模、產值而言在渝東北地區位居前列。
3 " 存在的問題
3.1 " 產業科技薄弱
奉節縣甘薯產業鏈各個環節均存在科技薄弱的問題。
3.1.1 品種老化、專一性差
淀粉型品種要求淀粉含量20%以上,淀粉產量6750 kg/hm2;食用型品種要求薯塊黃或紅心、中薯率高、薯形美觀等。奉節縣現有甘薯品種淀粉含量15%左右,熟食口感較差,難以滿足淀粉類加工和鮮食銷售要求。品種老化,專一性差,產業市場培育進展緩慢,缺乏如紫心甘薯、葉菜用、高胡蘿卜素、水果型、生物強化型、功能型等專用型高效新品種。
3.1.2 栽培技術落后
育苗期間對前期增溫保溫栽培管理不到位導致出苗較晚;大田栽插不起高壟、廂面過寬不利于薯塊膨大奪取高產;普遍不施用肥料,產量不高;翻藤除草影響產量,整個大田生產應用小型機械化程度不高。
3.1.3 重大病蟲害潛在風險大
近年來,由于甘薯是非主要農作物,科技意識淡薄,多由農戶個人引入外地甘薯品種,引起甘薯小象甲在奉節縣永樂、朱衣、永安等鄉鎮局部發生,給當地甘薯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害,并有擴散蔓延趨勢。由于個別種植大戶外地引種,奉節縣公平鎮2015年在某種植大戶1/3的甘薯苗床里發現高風險的甘薯病毒病復合體SPVD。小象甲和SPVD可能對奉節縣甘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形成重大威脅,需高度重視,政府應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采取統防統治,堅決遏制住小象甲、SPVD等病蟲害的擴展蔓延。
3.1.4 加工產品單一,競爭力不強
奉節甘薯產后加工以粉絲、粉條為主,科技投入少,副產物利用率低,新產品少,導致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低。產品屬于初級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空間增量有限,難以提升。
3.2 產后帶動力弱
奉節甘薯農產品仍然以飼料、自食利用為主。從甘薯產業化發展考慮,相對于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奉節縣加工企業數量偏少、加工規模小,且加工粉絲粉條的淀粉原料非本地化,多數購自湖北、山東等加工廠。加工產品單一,優質精品少,加工產品也以本地銷售為主。因此,奉節縣甘薯加工仍處于加工能力不足,對產業整體拉動作用弱,對本地經濟發展貢獻不突出。
3.3 缺乏統籌發展
長期以來,政府重視不足,引導力度不強,奉節甘薯產業的大田生產、農技推廣、企業加工、產業科技、產業信息等多方面相互脫節,各自為政,沒有交互融合,互相溝通,缺乏統籌發展,導致企業單打獨斗,發展緩慢,產后帶動力弱,產業科技薄弱。長此以往,奉節甘薯粉絲粉條加工優勢將被后起之秀追趕、超越,甚至淘汰出傳統和新興市場。
4 " 對策建議
甘薯適應性強、產量高、用途廣泛,是我國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也是新興能源作物[2-3]。同時甘薯特色品種多種多樣,產業發展空間較大[4]。甘薯是奉節的主導產業之一,基礎好、前景旺。
奉節縣的低山區(海拔400 m以下)主要產業是臍橙,烤煙、藥材是高山區(海拔800 m以上)主導產業,而中山區(海拔400~800 m區域)現目前還缺乏主打產業。基于甘薯的優點,可以重點發展甘薯產業,填補奉節縣中山區產業發展空白。在今后的甘薯產業發展中,政府積極引導,以打造奉節傳統粉絲粉條產業為重點,兼顧優質食用甘薯、蔬菜甘薯生產的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培育,依托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西南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三峽農科院等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以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為關鍵節點,要像打造奉節臍橙產業那樣推動甘薯產業鏈全程的政策引導、產業技術支持、產業信息暢通、產業資金充足、產業市場蓬勃、產業文化建設的發展,打造奉節薯業帝城,把奉節甘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中山區特色效益農業主導產業,為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護生態環境、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邦君.甘薯在清代四川的傳播及其相關問題[J].古今農業,2010,(2):94-104.
[2] "馬代夫,劉慶昌.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1-11.
[3] "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導報,2004,(9):21-22.
[4] "楊英華.甘薯專用型品種及其產業化利用[J].南方農業,2011,5(7):74-75.
(助理編輯:易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