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們對幼兒園的小朋友講授青少年生理學、假設我們對荷包空空的農民工開設國際金融學,結果會是怎樣的?沒有人會知道結果是怎樣的,看到這樣的問題,人們會說提問的人是瘋子,怎么能這樣脫離生活實際來開展教育呢?
但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我們確實有這樣的“瘋子”,比如讓幼兒園的小朋友接受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點?現在我們這樣“不聰明”的事少了一些,但還是有。比如在英語教學中,對剛剛接觸英語的中小學生大量地講解語法,使得他們耗費大量時間選擇A、B、C、D,這是不是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違背了學生認知規律?所以,強調我們的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很有必要。
課堂教學中如何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1. 講抽象的概念時要從具體的事實、實例入手。有一位年輕的英語老師,在講定語從句這個語法時,她沒有按照“什么是定語從句——什么是先行詞、引導詞——舉例”這樣的常規順序,而是先羅列了一組含有定語從句的復合句,讓學生認識這些句子的特點。學生發現都含有一個共同的引導詞,再引導學生思考引導詞在從句中的關系(功能)、和先行詞的關系,然后歸納出這個引導詞該怎么用,最后是訓練。這堂課定語從句的教學從實例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概念,整個教學一氣呵成,是一堂非常好的語法課。很多學科都有抽象的概念,在講解這些概念時,我們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從具體到抽象,而不是先給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再從現實生活中找實例來驗證它。
2. 抽象的概念、現象、公式要適當拓展到實際應用領域。拓展到實際應用領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記得我讀初中時,我們的物理老師在講到折射現象時,舉了美國宇宙飛船登月事件,他說登月不僅要考慮到三天后(具體時間我可能記不準了,已經20多年過去了)的月亮在哪里,還要考慮到地球大氣的折射現象,不要以為我們看到它在那里實際上就在那里!我們當時聽了都很好奇,印象也特別深刻。拓展到實際應用領域也能加深對抽象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最明顯的就是數學教學,公式如果不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很快就會遺忘。所以解題是數學等教學內容中含有大量公式的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連華羅庚都說,學習數學如果不做題就等于到了金山而空手而歸。
3. 講課時適當避免過于抽象的學科術語。記得我在讀初中時,政治老師講政治經濟學,他講到國際金融這一章節時,出現了金融寡頭這個術語。我當時很難理解,就特別注意到了“寡”這個字,“寡頭”大概就是“沒有結婚的、年齡比較大的男人”,我當時就是一直這么錯誤地理解的。今天我們的英語語法教學中也有很多學科術語,如先行詞、關系代詞等,這些概念我們老師常掛在嘴邊,但很多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都不能將這些術語和相關的語法現象聯系起來,只是聽到了,但沒有理解。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有這樣的專業術語,講課時我們需要有選擇地回避,這樣才能方便學生理解。
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避免過于抽象的專業術語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特別是當這些專業術語對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時,就可以用更為通俗的語言來代替它。但有些學科的專業術語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考試、答題、寫作時都需要應用到它們,這時就不應該回避這些專業術語了,而是要多用、常用,使這些專業術語“通俗化”,這樣才能為學生容易接受。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