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里的發展,主要指學生心理能力的發展,即以知識傳授為“中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最終達到全面發展。林崇德先生的《學習與發展——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展與培養》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通過理論和實踐研究,建構了學生心理能力發展的基本理論,尤其是通過長達30年之久的教改實驗,為促進學生發展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本文通過對這些觀點的梳理,討論促進學生心理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林崇德先生認為,心理能力的發展,實質是指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即智能的發展。智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維,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學生個體思維水平和智力、能力水平的差異,本質上是思維品質的差異。思維品質包含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不僅如此,思維還是一個完整的結構。林崇德先生建構了思維的“三棱結構”模型(圖1),提出了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該理論認為,思維心理結構是一個整體,是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的統一。完整的思維結構包含六種要素,思維的目的、過程、材料、品質、自我監控和非智力因素。這一結構模型展示了思維乃至智力結構的多元性,說明“智力主要是人們在特定的物質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在自我監控的控制和指導下,在非認知因素的作用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識別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維能力”。這是我國心理學家在思維科學方面的獨創性研究,“不僅使我們加深了對智力本質和思維心理結構的認識,而且為各種教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對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基于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提出了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包括認知沖突、自主建構、自我監控和應用遷移四個方面。
知識、技能、智力與課堂教學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歷來是教育理論界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認為注重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技能形成的教學理論是前蘇聯凱諾夫教育學的糟粕,應當舍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學生的能力的獲得是大腦官能的作用,傳授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是不足取的,盡管實踐中存在教學低效的現象,存在單向知識灌輸的現象,忽視了學生智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諸如單方面訓練學生官能的“形式訓練說”是站不住腳的,是早被心理學家駁斥掉的理論。林崇德先生對這個問題,有基于實踐的探索,他認為知識、技能和心理能力有密切的關系,“心理能力的發展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完成的,知識、技能是構成心理能力的要素”。首先,知識既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也是人類繼續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邏輯思維工具,心理能力的發展必須借助與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這一“中介”。其次,學生要把知識技能變成自己的經驗,就要進行觀察、思考、記憶、想象、表達、操作等一系列認識過程。因此,心理能力的發展必須建筑在知識的傳授和學習上。同時,心理能力的發展也促進者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從這個意義上,教學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心理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見圖2.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我們反對知識的單向灌輸,反對形式化地思維訓練,要拓展教學目標即在“雙基”之上,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學生心理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的基礎上,心理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和著眼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習的難度為依據,適當安排教學內容,選好教法,以適合學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們的學習需要,成為積極思考的內部矛盾,從而形成比較明顯、比較穩定的心理能力,進而發生質的變化,使他們有了掌握知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點金術’”。
思維品質與課堂教學
如前所述,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反映了人與人之間思維的個體差異,是判斷智力層次,確定一個人智力是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主要指標”。這五個方面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深刻性(又叫抽象邏輯性)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是在深刻性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兩個品質;靈活性和獨創性是交叉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思維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質,只有深刻的認識,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準確地做出判斷;同時,只有不斷自我評判、調節思維過程,才能使主體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的敏捷性是以思維的四個其他智力品質為必要前提的,同時它又是其他四個品質的具體表現。
心理能力不是空洞的,它總要和一種活動,或者和一種認知聯系在一起的。因而,思維品質的培養,就要重視學科教學,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所謂學科能力,一般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學生掌握某學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學生在學習某學科的智力活動及其有關的智力和能力的成分;三是學生學習某學科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和方法”。在他們的教改實驗中,主要研究了中小學學生數學、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與培養。以數學為例,他們在充分而全面認識數學的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抓好以概括為基礎的開放性動態系統的數學能力的培養,即把數學能力看成三種基本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與五種思維品質的統一整體來培養。大量的數據表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有效途徑,是發展數學能力的突破點”。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小學教學中的任何一門學科中,都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科能力。
非智力因素與課堂教學
一般而言,從非智力因素的外延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二是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指“動機、興趣、感情、意志和性格五個主要要素”;三是具體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可以發現,學習是在學習動機的推動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學習這種特殊的認知活動,要受學習動機來支配,學習動機是一種典型的非智力因素。因而,在林崇德先生的智力“三棱結構”模型中,將非智力因素作為一個重要的要素,認為“思維結構是一個智力(認知)因素和非智力(認知)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統”。

林崇德先生通過理論研究,認為“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活動、知識掌握過程,乃至智力和能力發展中,起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他們的教改實驗,具體研究了情感、意志、個性性格傾向性(理想、動機和興趣)、氣質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認為“在學生能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良好學業成績的取得,不僅與智力品質有關,而且與非智力因素也有關”。具體而言,“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是相互影響的”,“氣質直接或間接地能夠影響到智力的形成和發展”,“思維能力與學業責任觀念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因此,課堂教學要重視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良性循環。
林崇德先生的思維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其研究成果反過來為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基礎。課題組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提出了“教無定法,選有定則”的規定,鼓勵教師創造自己的教法。同時考慮到教學的規律性,提出了一些改進教學方法的原則。簡述如下:
一是注重備課。他們提出,備課要考慮17個字,即“三的、三點、三實際、二基本、一靈活、縱橫練習”。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做到目標明確;突出重點,講好難點,說明疑點;考慮到教材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和科學發展的最新實際;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不搞花架子;靈活培養學生的心理能力;循序漸進,考慮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各學科要彼此照顧。在備課時,尤為要考慮到教學方案是如何體現培養概括能力、思維品質的。這一點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是提高課堂教學基本功。他們將課堂教學基本功概括為“講、寫、作、畫、演”五個字。他們的教改實驗尤為重視對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對各項基本功提出具體的要求,而且落實到細節。如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明白、精煉、生動、形象、優美、邏輯性強、有啟發性,講了上句學生想聽下句;要求語音語調要把握好抑揚頓挫,不能老一個調。再如板書要體現“知覺”背景與對象的對比特征,學生一目了然,起到知識再現的作用。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這一點也需要引起當下教師教育與教學改革者的重視。
三是處理好課堂教學的幾個關系。如解決好德、智、體、美的關系;處理好講和練的關系;處理好新舊知識的關系;處理好尖子學生與一般學生的關系;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等。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