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解下“敵蚊”
雖然蚊子的種類很多,但總體來說,共同屬性就這幾條:
1. 愛潮濕悶熱,討厭干燥寒冷。
2. 愛黃昏黎明,討厭白天。
3. 靠味道、熱量和視覺找獵物,對氣味敏感。
蚊子可以感應72種化學物質,其中小一半針對人類的汗液。如果你的二氧化碳和汗液里的各種化學物質配比達到蚊子的最佳口味,那么被咬的可能性就更高。綜合來看,最招蚊子的冠軍也許可以被描述為:大熱天傍晚跑去樹叢旁邊做運動出了一身汗還沒洗澡的O型血孕媽媽。
不被咬的秘訣
與蚊子的交戰中避免為敵所傷
下面這些建議是可以肯定基本有效的:
1. 多洗澡,減少身上的細菌和汗液。
2. 減少在黃昏時間出游。
3. 少去樹叢、水池等蚊子聚集地,尤其不要在那里運動。
4. 如果你家有水池、魚缸、水系植物等,注意清潔換水。
5. 避蚊胺(DEET)是最有效的避蚊劑,但過量的避蚊胺本身對人體有一定危害,所以盡量使用含量10%以下的DEET產品,噴霧類噴到衣服上而不是直接噴到身上。
以下這些建議是可能有效的:
1. 各種有味道的防蚊制品,這些制品能讓蚊子聞著很不舒服,類似我們看到廁所和廚房修在一起的不適。防蚊貼這類不接觸皮膚的產品比手環等對皮膚更好。
2. 一些香味的植物,比如天蘭葵、檸檬桉等,但基本上各種天然或者人工香味制品都沒有DEET那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用來輔助。
3. 穿長袖白色寬松衣服,白色衣服相對不吸熱一些,能讓你在味道差不多的人群中,成為稍微不明顯的那個目標,長袖寬松衣服也會讓一些比較懶或笨的蚊子失去信心。
4. 蚊帳作為最天然的防御工事深受商家的推薦,當然它的優劣也很明顯:起作用的時候可以一夜高枕無憂,一旦不起作用,還不如沒有……
與蚊大戰中那些不靠譜的“武器”
偏方
有個驅蚊偏方是用小蘇打和醋混合在一起當作噴霧劑,只能說,發明者一定是忘了中學化學有一個詞匯叫做“酸堿中和”。這個奇思妙想的根源估計在于:醋味傳說是可以驅蚊的,小蘇打是咬后止癢的,加在一起肯定更牛X。但是世界很奇妙,這倆東西加在一起,變成了沒味道的醋酸鈉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其實是蚊子最愛的導航燈塔,所以看上去,這種偏方純粹就是為了挑釁蚊子發明的。至于為什么有人用完覺得有效?可能是小蘇打加少了,要不就是蚊子今天心情不好。
維生素B與大蒜
在各種驅蚊的故事中,維生素B是常客,有時候是維生素B1,有時候變成B12。這個故事的來源是1943年明尼蘇達圣保羅的Dr. Ray Shannon,他在《明尼蘇達醫學》雜志上撰文認為:口服維生素B可以驅蚊。但Shannon只描述了幾個案例,比如幾個人去釣魚,只有吃了維生素B的那個人沒被咬,沒有進行更具有科學參考價值的對比研究。在之后這70多年中,維生素B就被戴上了“驅蚊”的神奇光環。人們認為服用了維生素B之后,人體皮膚會散發出一種讓蚊子討厭的味道,達到驅蚊的效果。很多討厭蚊子的科研人員試圖用更符合科學研究的方式,來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但關于維生素B驅蚊的研究,大多只有負面的結論。
目前關于維生素B和驅蚊之間關系的最新研究是在2005年,美國蚊蟲控制協會AMCA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在一項研究中,對比了口服維生素B、維生素C的人員的皮膚分泌物,結論是蚊子對這些分泌物的反應同對未服用人群的沒有任何區別。不過這項研究是在實驗室環境下完成,沒有真的讓幾十個人跑去野外被蚊子咬,因此有一些人認為結論并不嚴謹。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現狀給出分析建議: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維生素B對于驅蚊的所有功效,但幾十年都沒有找到有效證據的情況,至少可以證明口服維生素B在驅蚊上,對大部分人沒有明顯效果。
口服可能無效,那涂抹在身上呢?因為維生素B有淡淡的臭味,于是人們認為它跟大蒜一樣,會不受蚊子的喜愛。美國蚊蟲控制協會的技術顧問Joe Conlon認為目前的研究都不能證明吃大蒜可以防蚊,但“如果你將大蒜榨的汁涂在身體的某個部分,可以在20分鐘內降低該部位被蚊蟲叮咬的情況。”之后又補充了一句,“當然,和蚊子一樣,任何人也都不會再接近你了。”不過和大蒜不一樣的是,維生素B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維生素。將它溶于水放到噴壺里做驅蚊藥水,還沒等遇到蚊子,就基本上分解得差不多了。因此和口服維生素B相比,把維生素B作驅蚊藥水涂抹是一種更不靠譜的方法。
驅蚊APP以及超聲波
超過20kHz的聲音,人基本就聽不到了,所以叫超聲波。但是蚊子之類的很多動物可以聽到,因此就產生了用超聲波驅蚊的想法。超聲波驅蚊裝置的興起是在美國,廣告說是用現代科技模擬蝙蝠的超聲波開發出的產品,蚊子會聽到后會以為有蝙蝠來,就飛跑了。好吧,蚊子要是這么厲害,蝙蝠為什么沒都餓死?
美國環保局EPA曾經對市面上幾十種不同品牌不同頻率的超聲波電子驅蚊器做過實驗,結果是沒有一種能實現所聲稱的驅蚊效果。在EPA之外,不同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做了很多次類似的實驗,也沒能發現有效性的證據。
國內的宣傳噱頭更有(lí)趣(qí),比方雌蚊子聽到雄蚊子聲音就很煩,或者模擬蜻蜓聲音來嚇唬蚊子等。除了這些編造出來的動物常識,商家往往會給你拿出來一堆包裝安全無毒、沒有輻射、不污染空氣等的檢測報告,當然唯獨拿不出來的是真實有效的防蚊測試報告。
超聲波電子驅蚊裝置在互聯網時代還有一個變種,就是各種防蚊軟件和APP,據說打開就可以從手機或者電腦音箱發出驅蚊的超聲波。除了超聲波驅蚊本身就不靠譜以外,這個變種更大的漏洞是,手機和電腦是發不出來超聲波的——大部分手機或者電腦的小揚聲器,很難播放出18kHz以上的高音,更不要說超聲波了。
于是在超聲波驅蚊產品中發出的,要不是對驅蚊沒實際作用的超聲波,要不只是為了讓用戶感覺很高級的高頻噪音。雖然音量還不足以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但長時間在身邊播放高頻尖銳的噪音,絕對不是什么提高幸福指數的方法。
紫外線滅蚊燈
在商家的宣傳中,這是一個“安全有效無輻射”的滅蚊手段,遠比電蚊香、電蚊拍、驅蚊藥水和蚊帳好太多的產品。可惜事實是反過來的。
滅蚊燈希望靠紫外線燈光來吸引蚊子,然后靠電網殺死它們。蚊子可能會被光亮所吸引,但不會傻乎乎地撞上去。它們主要靠二氧化碳和氣味來尋找美味的鮮血,不是紫外線。為什么這么肯定?因為人體沒強悍到發射紫外線啊……當然,時不時的也會有幾個好奇心比較旺盛的蚊子,或者只是迷路,飛到滅蚊燈的爪牙之下,“PA”的一聲成為冤魂。因此會有一些蚊子會被滅蚊燈殺死,但這種瞎貓等死耗子的方法不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滅蚊方式。
紫外線滅蚊燈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幾十年前就發明出來了,曾經在歐美大面積使用,因此它的“瞎貓”特質早就被不少實驗所證實。在1977年Guelph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滅蚊燈中電死的蟲子尸體進行分析,結果其中只有4.1%是會吸血的雌蚊子。
1982年圣母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印第安納州蚊蟲較多的家庭后院放置了滅蚊燈,平均一晚殺掉3 000多只蟲子,但是只有3%是雌蚊子。而且紫外燈可以吸引更多的蚊子來到這些后院來尋找受害者。即便在滅蚊燈連續開啟11天、謀殺了數以萬計的無辜小蟲之后,仍然無法減少房主被叮咬的次數。
當然你有權相信“眼見為實”:“明明滅蚊燈里有蚊子尸體好不好!”但世界是無情的,人類總是會被自己的雙眼欺騙,在雙翅目長角亞目里有很多表兄弟,其中有我們恨的蚊科,以及另外一種咬人的壞蛋蠓科,但此外還有很像蚊子但不咬人的搖蚊科。1997年佛羅里達大學農業食品科學中心UF/IFAS用滅蚊燈干掉了大約10 000個倒霉蟲子,其中只有8個是蚊子。
當然你可以為了千分之一的滅蚊機會而在家里裝一個紫外滅蚊燈,但請別忘了它是“紫外”燈。衡量電磁波危害關鍵指標之一是頻率,紫外線的頻率高于可見光,更高于通訊用的電磁波,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2A類的“很可能的致癌物”,也可能會對人眼睛造成傷害。目前大部分滅蟲燈用的是會產生峰值在365 nm UVA的LED燈管,一般這種LED燈管的發光效率在5%~8%。一個0.04 kW·h的燈泡可以發出200~300 mW的紫外線。如果按照日常的紫外線防護標準來看,如果紫外滅蚊燈紫外線可以直接照射到你,1 m范圍內就應該準備好墨鏡了,再近就該涂防曬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