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若是喜讀紅樓的人,定會著些許瓜片于杯中細嘬,仔細品味一代文豪曹雪芹在其曠世奇作《紅樓夢》中數次提及的六安茶。作為全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自唐至清,皆為皇室貢品。“梅響蕩波生靈秀,齊山抱兒孕神茗’’,此次,記者一行深入到六安瓜片原產地齊山蝙蝠洞周邊山區,于茶香綠海中感悟六安瓜片之美。
去齊山的路上,天還霧蒙蒙的,沿途盡是大片大片的茶園,在霧氣里依然綠得肆無忌憚,明明是干凈明亮的綠意,卻在雨中氤氳出了些許妖嬈,活脫脫是沐浴后翠綠欲滴的少女。車停下,剛一著地,便開始落小雨,不遠處山包上在茶園里鋤草的婦人們依然彎著腰勞作,隨行的白毛小狗緊緊凝視著我們一行,卻不張牙舞爪地吼叫。這靜謐的茶園、靜謐的婦人、靜謐的小狗,倒是構成了山區最美的圖畫,沿著山包下的小道一路向前,側眼便是靈動的溝渠,流動著不沾染一點灰塵,一眼便看得透透徹徹,若是水深的地方,便成了一汪碧綠的清潭,仿佛要把你的眼神盡收于潭底。這里,就是六安瓜片最核心的生產地帶,干凈得沒有瑕疵,淳樸得不依不饒,而生長于此的茶,也沾染了這里的性子。只是一片,形似瓜子,不帶梗芽,葉片背卷順直,色澤寶綠,附有白霜,湯色碧綠,清澈明亮,香氣濃郁,味鮮甘美。沖泡時杯面霧氣結頂,形似朵朵瑞云,形若蓮花,清香撲鼻。最復雜的綠茶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記載有六安茶,詩人李白更有“揚子江中水,齊云頂上茶”之贊語。
進入宋代,六安茶產業盛興,產量居前,收茶量占全國的30%。明代六安瓜片脫穎而出,一舉成名,徐光啟在《農政全書》里贊道:“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直至清乾隆十六年,六安瓜片被列為貢品,最終奠定了作為中國名茶的地位,史載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才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而老一輩革命家如周恩來總理和葉挺將軍都有著與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緣。
將瓜片冠以“最復雜的綠茶”,有諸多的緣由。
首當其沖的是因為它是所有茶葉中唯一無芽無梗的葉茶,采摘期僅限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所產地域以皖西齊頭山方圓幾十公里為限,十分促狹。瓜片前身就為“齊山云霧茶”,而齊山所產茶被稱為“齊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極品。傳說在齊頭山南側的上懸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蝙蝠洞。整座齊頭山所產茶中,又以蝙蝠洞為最,在蝙蝠糞便的滋養下,茶樹芽葉格外肥壯,口味最為清香醇厚。
齊山上的村民們世代以茶樹為生,茶樹在這里是最普通的植物,山谷兩側的巨石縫里、竹林中都生長著野生茶樹。城里人說“一鋪養三代”,對山民而言,茶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一棵茶樹栽種三年后即可采茶,如果養護得當,可一直采摘七八十年。最后把茶樹的根以上都鋸掉,來年茶樹還會重新生長,重獲新生。茶樹最早由何人所種,瓜片的生產技藝又是何人所傳,這些問題村民們也搞不清楚,口耳相傳的是松鼠摘了茶籽埋起來,自己忘了吃,野茶樹就越長越多。這最普通不過的茶樹卻是上天給予山民們的最大恩賜。另一方面,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藝極為復雜,反復長達一周,按照正常的瓜片生產周期,從采摘到成品需要一個星期。由于干燥徹底,6%的含水率低于其他茶葉,瓜片的出茶率也比較低,平均4.5斤鮮葉出1斤干茶。瓜片采摘只能手工一片一片摘殺青、毛火、小火、老火等工序也必須依賴于人工操作和經驗判斷。尤其講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則苦,嫩一分則澀。在茶葉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以至沖泡出來如同翠綠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深山里的小隱茶人
“以安立質色香味形有口皆杯,因態取信道德品行無以復佳”,國家高級評茶師陸本坤用安態門店兩側鐫刻著的對聯向記者一行解釋“安態”的意思,“以對消費者和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在安徽六安做出安全、生態的高質量產品”,這樣的理念以至于企業發展始終是穩中前進,陸本坤看來,盈利固然重要,但茶的質量大于一切。
邁入茶葉行當30多年,用20年的時間拿到國家高級評茶師的稱號,成立自己的企業10余年,執著不渝地熱愛瓜片,陸本坤眼中的自己始終是個對茶掏心掏肺傾盡所有的手藝人。
作為評茶師,他是嘗遍天下茶,皆有各自的意趣,難以評價好壞,可情有獨鐘唯六安瓜片,這其中大概飽含了他對于家鄉土地的深情,也因瓜片在中國名茶大系中獨樹一幟,“瓜片有三個特殊之處是其他茶葉所沒有的,也稱瓜片三絕,第一絕:單葉片,不帶梗芽,這是世界唯一;第二絕:其他的茶葉烘焙時都是溫度先高再低,只有瓜片是由低逐漸升高,且拉老火干燥工藝,火勢猛烈;第三絕:其他種類的干茶葉面起霜則視為殘次品,瓜片必須是干茶葉面起霜才是好茶。”他從瓜片最初盛行于武漢的故事說起,到自己創辦安態的歷程,以及禁奢令頒布后逐漸走向平民化,開啟電商之路,“現在在淘寶上搜索‘六安瓜片’,我們安態是在前三名的,京東的店鋪也在銷售中,現在正在籌備上聚美優品”,陸本坤告訴記者,安態的路線偏高端,面向人群年齡也偏高,為了拓展市場,讓更多人了解并愿意品嘗六安瓜片,他還創辦了適合年輕人的茶葉品牌“小隱茶人”,拓寬了茶葉種類,在包裝上也更符合年輕一輩的審美觀,“其實,小隱茶人這個名字說得就是我自己,默默無聞地隱居在大山里,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做茶,把一生的事業都奉獻在茶上”,言語間,沒有故作謙虛的矯情之姿,反而是對自己人生選擇坦坦蕩蕩的自信和認可,如果說歲月帶給人的是夾雜著甜與淚的成長成熟,那么堅持和專注則給了陸本坤如茶一般的深蘊和沉淀。品一呷清風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這是明朝茶學家許次紆繼陸羽《茶經》之后,中國又一部茶葉名著《茶疏》開卷的第一段話。
古代諸多詩詞中,有許多是贊美六安瓜片的,其中一首最為出名,是明朝三位名人李東陽、蕭顯、李士實聯手寫得七律“七碗清風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試君謨小鳳團!”
呷這七碗清風,你且不用稱重,直接用手取茶入茶荷,若喜濃郁,便多取點,若喜清淡,便少取點。用茶則將干茶輕輕撥入蓋碗,瓜片與白瓷相碰,聲音輕脆,合蓋,輕搖,再揭蓋,那熟悉的有如燒板栗的香氣悠悠飄散開來。待水稍涼,高沖入杯,茶的清香立刻就隨著水的熱氣四散飄逸,清芬入鼻,湯色明黃、透亮,慢喝兩口茶湯后,再小呷細細品味,微苦、清涼,然后便是絲絲的甜味。用碗蓋輕輕扶動茶葉,茶湯清清爽爽,沒有一點的渾濁,心便也隨著這茶湯澄澈明凈起來。比之品茶,這泡茶的過程又何嘗不令人沉醉?與茶相對,眼中心中便只有這茶,俗世的煩憂盡皆遠去。茶水的清香與氤氳不停地彌漫著,茶韻隨著飲入的清茶滲透全身。你便敞開心扉深深地呼吸,盡情地享受片刻的放松與愜意。那般內心的雀躍似跳上茶盤、躍進茶海、鉆入茶碗,那茶湯便隨著心情愈發的明亮,茶盤上的杯杯盞盞也跟著剔透起來。隨著水的浸潤,葉片漸漸舒展開來,緩緩地下沉,如翡似翠,層層疊加,又仿如片片綠色的浮云,在水中怡然自樂。葉如蓮花,片片晶瑩,通透的綠、飄逸的形,真是美極!于裊裊茶煙,喧囂浮世中,靜伴光陰的流逝,走過清淡的歲月,這樣想來,愛茶人皆是有福之人。
六安瓜片極耐泡,細觀葉底,黃綠勻整,葉質肥厚明亮。即至最后,茶味已淡,但飲之卻如山泉之水,清爽又余味無窮,令人身心舒暢。仿佛山泉之水蕩去滿身的疲倦,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樸自然。
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里,顧曼楨說自己是六安州人,沈世鈞道:“那兒就是那出茶葉的地方,你到那兒去過沒?”這攙雜著大山氣息的原生態茶葉,在小說主角的對話中倒變得文藝又浪漫。
一葉瓜片,與品茶人來一場緣的相守,得是要品味再品味,這熱水里的翻滾沉浮,每一口都是別有滋味同樣的杯、同樣的水,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歲月,泡著相同的茶,卻會品出各自不同的韻味,所有一切都取決于彼時的心態與心境了。就像永遠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茶也是不會永遠相同的。想來陸羽喝的茶,難道跟我們喝的茶相同么?這便是“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茶不同”的茶香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