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應用于搬運、涂膠、焊接等工種的工業機器人到以保潔、醫用、代步為代表的家用服務機器人,“機器換人”呈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需求,并開始倒逼安徽機器人產業的崛起。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裝備工業處處長沈忠林透露,去年全國推廣應用的國產機器人本體近6000臺,其中安徽產1600臺,銷售額達23億元,產能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遼寧省。
他表示,目前安徽機器人產業發展主要領域集中在“兩點一線”,“‘兩點’為合肥和蕪湖兩市,‘一線’即長江沿線,集中在滁州、馬鞍山、安慶等多個城市。”
其中,安徽機器人產業主攻工業機器人本體、家用服務機器人本體、汽車行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產品、智能物流系統集成與物流裝備、平板顯示產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盡管當下機器人行業被普遍認為是朝陽產業,2013年中國也首次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然而在沈忠林看來,“機器換人’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真正達到替代人類,機器人就要有思想、會考慮,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一臺機器人可代替4個人
伸臂、抓取、轉身、彎腰、放下……4月27日,合肥品弘冰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四臺機器人分別守候在四條預裝線上,不停地重復著以上動作,將U殼依次運至下一道工序上。不遠處,門殼成型四道工序之間,也有三臺機器人幫助抓取傳送。數臺機器人與機械手有序運轉,與晶弘冰箱的工人們相互配合,完成各生產線上的工作。
“這在過去,都是人工將產品抬下來,然后送到生產線上,效率低下且安全性差。”合肥品弘冰箱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學斌告訴本刊記者,此前工人從機器上搬取產品的過程中不小心將手切斷的情況時有發生,一直令其心有余悸。
然而,白2011年底品弘冰箱引進自動化生產線之后,他再也不用為諸如此類的安全事故擔憂了。
不僅如此,在控制人工成本上,自動化生產也為其緩解了不少壓力。
他介紹,就拿U殼生產來說,一臺機器人一天能省下兩班工人共4人,“這四個人工資一年加起來有近20萬元,一臺機器人50萬元,不到三年我就能收回成本。”
他還透露,僅在附件生產線上,近30臺機械手就能代替近60人工作。
目前,晶弘冰箱已經為此投入了近2000萬元,未來何學斌還要加快自動化生產的步伐,“封裝打包這些勞動強度大的工序將要引進智能裝備。”
盡管品弘冰箱生產自動化已經走在行業前列,但是在其看來,這仍是起點階段,“自動化率還不到2 0%。以工業機器人和機械手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在白電行業的應用并不廣泛。”
相比而言,“機器換人”在汽車制造行業的應用一直發展迅速。
“在傳統的汽車行業,出于提升效率、穩定質量和減輕勞動強度的需要,機器人已經代替人工,成為各個生產車間的標配。”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曉東表示。
據了解,江淮、奇瑞汽車公司已將工業機器人用在焊接、組裝、搬運等環節,建成了汽車自動化焊接線和柔性自動化裝配生產線。
沈忠林表示,除此之外,近年來我省T業機器人在機床、工程機械、農機、化工、食品加工、3C電子行業、紡織針織領域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應用也在迅速擴大。
在于曉東看來,未來國內機器人市場有很多細分領域值得去深耕,比如衛浴行業、塑膠行業、鑄造、水暖、五金等,也需要機器人。“總之,各個行業細分市場都需要大家努力進行開發,共同推廣應用,提升國內整體制造業水平。”
機器人不僅在工業生產上的應用在大面積蔓延,它的觸角也開始延伸到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巾去。
蕪湖歐凱羅博特機器人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磊透露,歐凱羅博特目前已推出醫用護理機器人、保潔機器人、識讀器、思維車等多項專利產品,安徽制造的家用服務機器人已經深入到安防、教育、保潔、代步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去。
但這同樣面臨著應用率不廣泛的問題。在李磊看來,家庭服務機器人的市場是巨大的,“就保潔機器人而言,有多少個家庭就有多大的市場。”然而,目前在國內,其應用率還不到其百萬分之一。
機器人餐廳同樣也吸引人眼球。4月26日,在圍購的機器人餐廳,記者看到,從掌勺的大廚到服務員和傳菜員均都南機器人來完成。
餐廳還特意引進了兩臺娛樂機器人。顧客可以跟它對弈,也可以和“臉譜機器人’相視一笑,它隨即就能夠用畫筆描繪出人的臉部輪廓。
該項目負責人席經理透露,目前餐廳擁有19臺機器人,其中送餐機器人數量最多,“引用機器人,主要是從節約人力資源的角度上考慮”。
產量居全國第二
從工業生產到生活服務,“機器換人”呈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需求,并開始倒逼安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沈忠林透露,去年全國推廣應用的機器人本體約36000臺,其巾有30000臺進口,國產機器人近6000臺,其巾安徽產1600臺,銷售額達23億元,產能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遼寧省。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裝備工業處提供的數據顯示,白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以來,省內集聚區新建機器人產業重點項目76個,累計總投資達127.32億元,合蕪馬產業集群也開始風生水起。
沈忠林表示,目前安徽機器人產業發展主要領域集中在“兩點一線”,“‘兩點’為合肥和蕪湖兩市,‘一線’即長江沿線,集中在滁州、馬鞍山、安慶等多個城市。”
其中,作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復的首個機器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城市,蕪湖市機器人產業同白2013年底建成,規劃用地5300畝,投入26.3億元,總體布局工業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服務、醫療、特種機器人研發制造,研究院、聯合實驗室、教育培訓,智能成套裝備制造與研發,機器人主題公同,金融、商業配套6大功能區。
蕪湖市鳩江區管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蕪湖市機器人產業同現已落戶企業27家,多個企業目前均屬于籌建期或擴建期,已投入生產的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主要有埃夫特、陀曼、金三氏、中安等四家,生產銷售機器人合汁1073臺,較2013年增長了122%,2014年共實現產值約4.5億元,凈利潤2434萬元。
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巨一自動化、合鍛股份、西銳重工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業,走在了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前列。去年9月,中國科技大學、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安徽國購投資集團等三方簽署了發展合肥機器人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合肥機器人產業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基于此,安徽機器人產、學、研、用產業鏈集聚發展態勢良好。
沈忠林透露,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合工大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為研發主體,以埃夫特、欣奕華等整機生產企業集群,以巨一自動化、井松自動化等系統集成企業集群,以同高自動化、翡葉動力科技等關鍵零部件企業集群,以中聯重工(奇瑞重工)、江淮汽車等典型應用企業集群的產業鏈。
在這條產業鏈上,主攻領域也在呈現以工業機器人本體、家用服務機器人本體、汽車行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產品、智能物流系統集成與物流裝備、平板顯示產業機器人等為主體的多元化態勢。
在產業迅速崛起的背后,政策的扶持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張溫床。
沈忠林透露,近年來,省內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高成長性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皖政[2014] 58號)、《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發展我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不僅將智能裝備產業放在首位,還在機器人產業積聚試點和突破關鍵技術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不僅如此,“我們還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國家智能制造專項”,沈忠林透露,至2014年,安徽省已獲得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補助資金的項目包括: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焊接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項目”、“系列化工業化機器人及關鍵部件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衛浴行業的應用項目、“年產600萬只汽缸套智能化車間項目”;巨一自動化裝備公司“年產24萬輛乘用車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生產線項目”、“汽車車橋柔性自動化裝配生產線項目”。這六個項目共獲批2.05億專項補助資金。
沈忠林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將在推進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方面下功夫。“我們準備今年在全省的機械、鋼鐵、石化、建材、冶金、汽車、食品加工等十大領域選擇100家企業作為應用示范,推廣應用機器人1000臺以上,實施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推動生產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
盡管當下機器人行業被普遍認為是朝陽產業,2013年中國也首次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然而沈忠林看來,“機器換人’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們使用的機器人叫它怎么干就怎么干,同定、死板,沒有判斷能力,還不能真正達到智能。要想真正達到替代人類,機器人就要有思想、會考慮,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