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年互聯網時代下,“流量為王”是每一家互聯網企業信奉的寶典。但是現在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計劃,事實上這意味著,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
在互聯網的“舊時代”,以百度、騰訊、360等巨頭為代表,靠免費做流量,再尋找變現的方式迅速壯大。但現在規則改變了,很多企業做到了流量,但變現上卻步履闌珊,如天涯、貓撲、51.com等等。在筆者看來,流量僅僅是起點,而非終點。在策略的高度上必須強調立體推進,推廣、自媒體、品牌就像足球場上的“鐵三角”,他們控制著球賽的節奏,甚至是決定著賽事的勝負。“鐵三角”之間是極強的聯動作用,絕不僅僅是1+1+1大于3的效用。
左邊鋒:疊加式的推廣
推廣的目的是獲得流量,流量的重心是渠道。無論是怎么樣的公司,它的第一步必定是推廣,通過推廣來構建用戶的第一級——注冊用戶。而企業的推廣繞不開的是渠道,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現在比拼的不是誰的錢多,而是誰的推廣策略更好。
傳統的推廣策略熱衷于病毒式推廣,但在如今新形勢下很難成功。現在流行的推廣渠道大致分類有:SEM、SEO、DSP、CPS聯盟,直投廣告、商務合作共6種。其中,SEM是許多企業不可缺失的武器,在有些行業甚至是唯一的推廣方法,可以關乎企業生死。另外5種渠道各有各的特色,雖然從投入比例來說不如SEM,但是這些渠道發生聯合效用時,會產生疊加的效果。
右邊鋒:“新常態”的自媒體
自媒體的建設,相對于硬投放廣告來說,是一個見效慢、投資大的領域,但是通過自媒體對推廣的疊加,把推廣拉過來的用戶留下來,再以自有內容吸引用戶自己過來,在用戶心理上添加了忠誠度,其轉化率不是硬投放可以媲美的。
自媒體建設考慮的不再是渠道問題,而是怎么去創造更吸引、生動的內容,來吸引用戶,用戶的“留存度”和口碑營銷是其最關注的問題。自媒體的目標是要做成用戶的必需品,就像:牙刷,每天至少兩次,成為生活中的慣性。
自媒體涉及的是社交網絡的概念,它需要一個載體,馬化騰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來了,而且是以壓倒性的優勢來了。”社交網絡的重心已經從傳統的PC端,轉移到移動端來。當前的自媒體建設立足在移動端,其中微信的龐大用戶群是各大企業全力攻關的目標,微信公眾號粉絲的數量也成為了公司軟實力的考量標準。
一個華南區大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COO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個平臺在大約1年的時間里積累了數十萬的粉絲,后來開通微信產品后,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就做到超過1億元的投資金額,這在行業里也是十分罕見的。這個平臺獲得用戶信任的“絕招”是擬人化運營,他們取名為“小P”。這是有別于其他品牌公眾號的常規模式,不再是資訊的硬推送,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由真人操控的即時個性化回復,以及不定時的相關信息推送,這不僅打破了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回復語言,還能在線解決玩家的疑問與困擾。有很多用戶把這個“小P”當成了朋友,時常調侃聊天,把用戶關系轉變成了雙向的朋友關系,這為他們把流量轉換成交易額時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感情基礎。
當然,社交網絡的建設不會僅僅微信運營這么簡單,作為客戶維系的延伸,論壇社區、QQ群等的搭建仍然有其必要性。特別是QQ群,當運營得當時,Q群里會產生意見領袖,可能是一個人或幾個人,這些人對口碑傳播或對負面信息的消除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這類群體的關系維護,更多的是要靠線上、線下的活動來拉動。
中衛:植入人心的品牌
在上述兩級之后,要說到品牌。品牌的作用是融合與升級,它的建立相較于前兩個渠道是一個更為隱性的輸出。品牌建設無法一蹴而就,也無法量化,但是它的價值無限大。就以蘋果公司為例, 2013年其品牌價值就達1850億美元,約占同年該公司整體估值的37%。
“互聯網+”的背景下,品牌建設有別于上述的廣告投放和社交建設,這不是單方面形象的塑造,而是要全方面立體的形象搭建。
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打造的是一個有豐富產品、收益可觀、安全可靠的企業形象。這個形象又是如何打造的?內容,這個內容不是單一的稿件,而是要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不同的推廣渠道做成的符合性內容,有時候這是一篇行業稿件,有時候這是一篇搞怪的調侃話語,有時候是一張圖,有時候是一個視頻等等。
病毒式的硬廣告推廣已越來越弱效的當下,做出符合性的內容,引導用戶自發傳播,要把用戶轉變成企業的傳播渠道。
打造品牌,需要把企業當成一個媒體,互聯網的媒體。在充分利用外部媒體外,結合自媒體運營為品牌造勢,形成立體化的品牌形象植入用戶的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