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2015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在發言時說,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到了臨門一腳的關鍵時期,推進改革過程中會伴生很多問題。后來,張建國說到“銀行是弱勢群體”還是引發哄堂大笑,現場包括總理也笑了。
銀行大佬這次是自己揶揄了自己一番,堂堂國有大行的行長,在公開的場合說自己是弱勢群體,這到底是為哪般?想想中國金融行業目前資產最重,規模最大的非銀行體系莫屬了。
為什么銀行能在21世紀的黃金十年大幅甩開距離,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遙遙領先,一度成為國人眼中的金飯碗,而如今卻又被國有大行行長自詡為“弱勢群體”?
一句話:時代變了。這已經不是那個最好的時代,銀行的體制性壟斷和息差保障開始逐步破除,業務多元化趨勢開始顯露,各個細分產品上都面臨其他金融脫媒趨勢的分解和鈍化。而以往作為“一家之主”的銀行,目前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壓力,不論是體制內優勢政策的逐步放開,還是外部市場壓力的沖擊,銀行最終將脫去半市場化的保護傘,通過公開透明的市場化運作來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來看看2013年以來中國的金融、銀行圈發生了哪些事兒?
上層的利率市場化大幕已經開啟:2013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3年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Loan Prime Rate,簡稱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運行。
另外,雖然銀行最后的救命稻草,存款利率上限沒有放開,最近的一次降息調整是上個周末,將銀行的存款基準利率下調至了2.5%,即便是上浮1.3倍,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也不過是3.25%,低于原先上浮20%后的3.3%,因此,整體而言,銀行負債端的壓力將趨緊,而這兩次降息實際上都是不對稱降息,也就是進一步縮小了銀行本來“安全有保障”的息差,將銀行的生存能力進一步拋向了市場。
一邊是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息差的縮窄,經濟形勢的下滑和銀行對信貸風險管控能力在特殊經濟周期期間呈現出的趨緊壓力;另外一方面是銀行體系外直接融資渠道開始大力鋪開,不論是證券、IPO、私募債、融資租賃、證券化等傳統金融渠道,還是P2P、眾籌、電商小貸等多元化的新興投融資服務手段,都在彌補銀行金融服務的間隙。
也正因為如此,昔日的金融圈大佬,才有油然而生“銀行是弱勢群體”的感慨。雖然在目前這個階段,銀行仍舊是社會融資服務的主體,也還承擔著一半以上的社會融資規模供給;但是,未來的趨勢不可逆轉。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的信貸和投融資服務功能將被更多的社會化渠道所承接,最后形成一個更為全面、健康的,并且富有行業競爭力的投融資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