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地產圈中非常流行的議論,就是誰誰誰又去搞互聯網了。前面是有證大的老板戴志康,直接不新增地產業務了,轉型互聯網金融;后面又是上實城開的董事長倪建達,辭職加盟鉅派投資,方向也是做房地產互聯網金融。
地產人的職業轉型,從側面說明房地產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壓力,也說明了互聯網給地產新業務所帶來的機會。地產人主動選擇互聯網作為職業發展的方向,已經充分表明,開發商搞互聯網,已經是迫不及待,不能再等的戰略了——不然,人才會持續流失,企業也難以跟上時代。房地產企業的經營者,大多數是“新常態新經濟”以前的創業者,他們熟悉地產建筑,卻幾乎不理解互聯網思維。雷軍的小米在短短幾年之內從創業做到估值數百億美元,這在房地產業是完全難以想象的情況。互聯網思維所講的“降維”、“風口”等概念,在地產業也是聞所未聞。開發商在看互聯網業的時候,就像一個70年代的人去跟90后、00后談話,找不到重點是常見的。
也因此,開發商搞互聯網,創造了許多模式。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用互聯網金融產品促進其銷售。比如綠地的“地產寶”,又比如萬科的“萬科理財通”。第三方機構開發的開發商有關的互聯網,比如“平安好房”,或者“世聯云貸”,都是通過某種融資形式,為購房者提供資金,從而擴大銷售。當然,也有采取眾籌模式的,比如馮侖的“眾籌筑屋”,也是采取另一種方式,幫助消費者降低購房的門檻。
那么,開發商參與互聯網革命,究竟應該怎么做,以什么為判斷的標準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首先,開發商搞互聯網,首要的目的是降低購房者的成本。房價高企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是一個既成現實,即便是政府已經推了并且持續在推的地產調控和限購政策,都沒能把房價從高位降下來。那么,如果不幫助投資者降低購房成本,開發商將面臨消費者越來越少,購買力基本面不穩固的問題。開發商通過互聯網,一方面打破所有的中間環節,突破中介直接將產品送達消費者一方面降低購房成本,采取各種金融產品補貼消費者,變相達到降低首付比例或者降低貸款成本的目的。
其次,開發商搞互聯網,應該是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解決社區服務問題。比如說,在小區物業維修方面,業務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可以直接“滴滴”維修師傅。這樣,多個社區可以共享同一批維修師傅,既增加了維修師傅的收入,也方便了業主。將社區服務集成到App上,將來繳物業費、小區管理、收發快遞、業主討論等,都可以在移動應用程序上進行。
再次,開發商搞互聯網,應該整合小區的智能設備。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提高小區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安防監控、遠程操作、智能管家等方面,開發商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方向。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的試驗,應該可以為開發商提供不少思路。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功能,將手機、電視、電燈、空調甚至安防攝像頭等全部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智能家居的系統。業主通過手機界面就可以操作全部設備,這又將極大便利人的生活。
最后,開發商搞互聯網,要記住,不能脫離主業。開發商的主要目的,依然是給消費者提供一種房地產產品。互聯網是工具,也是方法論,這種工具你避開它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樣,要先用起來。在用中學習、領會,思考其本質。互聯網思維幫助開發商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求,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開發商可以比客戶更加了解自己,從而定制出符合其潛在需求的產品。通過互聯網,開發商有機會找到客戶的潛在需求,并且在產品落地之前,就提供客戶參與決策分享的機會。歸根到底,是將產品最后交還給了客戶。
開發商參與互聯網的模式,應該對照上面幾條來看。并非說網上賣個房子,弄個App,就算是互聯網革命了。互聯網革命的本質,不是改變工具,而是改變思維,改變方法。只有真的理解了互聯互通的精髓,才能在互聯網革命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