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了解一點葡萄酒或者偶爾飲用葡萄酒的朋友,肯定會聽說過這么一個名字:羅伯特·帕克,他被譽為世界評酒大師,在中國有相當的知名度。當然除了行業內的一些人士接觸過本人之外,大部分消費者只能從他品評的各種葡萄酒中了解他。關于他傳奇與爭議的葡萄酒生涯,很多人可能還不得而知,下面我們就簡單來了解一下大師羅伯特·帕克。

羅伯特·帕克的從業之路
1947年羅伯特·帕克出生在美國馬里蘭的巴爾的摩,馬里蘭大學期間主修歷史專業,畢業后進入馬里蘭大學法律學院學習。之后的十余年中,他從一名律師成長為高級律師。從小到大帕克并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葡萄酒,直到1967年,他前往法國阿爾薩斯探望自己的女朋友,才第一次接觸到了法國美酒,這個愛好便一發不可收拾,直到變成了他終生的事業。
1983年春季,初出茅廬的帕克成功預測了1982年份波爾多期酒的發展潛力,從此便聲名大震。當時1982年期酒的最初表現很平庸,雖然果香和單寧都柔和細膩,但似乎沒有太久的陳年潛力,在場品鑒期酒的很多專家和商人都持有以上的看法,因此1982年份期酒的價格被定得很低。但是唯獨帕克的評價很高,最后的結果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帕克以準確的預測而譽滿天下,并且當年相信了帕克的商人也在這次風險投資中賺得盆滿缽滿。自此之后,帕克的評價被捧為很多酒商的金蛋蛋,而多數時候,帕克都沒有讓信任他的人失望!
什么是“帕克式”
有人批評羅伯特·帕克的百分制不嚴謹,有人質疑他針對同款酒不同次品嘗改動分數的行為,更多人將全世界葡萄酒風味的整體趨同性歸結為帕克的影響,還為他制造了一個專有名詞為“帕克式”。
那什么樣的酒會被人說成是“帕克式”?通常需要略低的酸度,成熟的口感,帶有大量的橡木桶的香氣,相對高的酒精度和較重的酒體。其實想想也知道,這樣的酒應該是大多數人所喜歡的,畢竟世界上能分辨酒中細微差別變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多數人把葡萄酒當成生活中常見的佐餐飲料。但話說回來,這樣的一種所謂“帕克式”風潮肯定是不好,因為它會大大加重葡萄酒的同質化現象(即為質量同等,風格非常相近)。
導致“帕克式”的真正原因
目前,帕克在一定程度上甩清了自己對這種風格的影響,更多的專業人士傾向于另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的主導人是法國的葡萄種植學家Emile Peynaud,他也是所謂的“國際化”風格的葡萄酒的釀酒之父。20世紀70年代,一般的釀酒師都會選擇稍微提前采摘葡萄,目的為了避免秋季末期的雨水。而Peynaud倡導的卻是遲摘,等待葡萄在枝頭徹底成熟甚至是過熟。這個觀念帶來了葡萄酒釀造業的變革一綠色采摘、遲摘、裝瓶前不過濾葡萄酒,微氧化技術等,這些方法帶來的就是葡萄酒的濃郁成熟、很相似的果香,配合的一般都是甜美的橡木桶味道。
當然一兩個人或是再有名氣的釀酒師、評論家都無法撼動整個世界的葡萄酒風格走向,影響風格的最終還要歸結為“市場口味的偏好”。可以這么歸納,正是因為消費者的喜愛才讓這種類型的酒多起來,也才有相應的善于釀造該風格的釀酒師和口味偏好一致的評論者浮出公眾的視線。
葡萄酒為什么會有評分體系?
通常我們在ESW/ISA/WSET課程里面教給你的是一種系統的品酒方法。這些課程告訴你甄別一款酒質量的好壞要注意哪些方面,還教給你判斷一些細小指標的方法。但評分遠遠沒有那么復雜,它用一個直觀的分數直接告訴你酒評人對酒的觀點。消費者不用了解怎么品酒,只通過觀察分數的“飽滿”程度便可以判斷一款酒的斤兩。葡萄酒評分經常出現在報紙、雜志和通俗的葡萄酒購買指導上面,為的是給消費者和投資者一些購買建議。現在流行的評分體系有兩個,100分制和20分制。
羅伯特·帕克是以每款酒50分的基礎分開始往上加分,一般的沒有缺陷的葡萄酒至少在70分。可以說,他給酒打分的空間是在70~100分。但要明確的是每個評分體制都是有欠缺的,使用評分體制的人也有各自的傾向和個人的偏好,被帕克評分的多數酒都是好酒,因此85分以上的酒款占絕大多數。這樣看來,帕克讓貴的酒更貴,讓便宜的酒似乎沒有機會進入公眾的視野,從某些方面來說這并不利于各種價位酒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一般消費能力的大眾可接受的葡萄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