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結束的《我是英雄》到正如火如荼拍攝的《地道女英雄》,張桐和趙子惠的二度合作讓人期待。同為“抗戰劇”常客的他們,有著很多的相似點。工作上的默契度自不必說,生活中的他們也不乏共同點。他們都是素食主義者,閑暇時都喜歡讀書,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無論生活給予怎樣的回饋,都微笑以對。

張桐曾是南開大學計算機系的高材生,但本性熱愛自由與挑戰的他,放棄了平坦的路,獨自去法國追求他的演藝夢。這么多年過去了,張桐依然感謝當年那個“不安分”的自己所做的決定,讓他走上了這條并非一帆風順,但卻始終熱愛的路。
生活中的張桐活得很灑脫,或許這源于曾經那段長達3年的抑郁癥時期。每每提到那段日子,張桐都頗有感觸。那段整夜失眠、茶飯不思的日子對于張桐來說是一種磨礪,更是一種重生,讓他學會了釋懷,學會了笑對人生。“其實,現在的我很感謝那段抑郁癥的日子,它讓我去重新思考這個世界,以及思考我自己。”張桐說,“以前的我喜歡鉆牛角尖,總是在追求一個所謂的答案,現在的我學會了與自己和解,因為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個答案;原來的我更多地關注外邊的世界,現在的我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我懂得放下那無盡的欲望,學會了無欲則剛;原來的我在意別人的評論,現在的我學會了體諒別人與愛自己,因為你無法改變別人,那么就別再用他人為難自己。”
經歷了抑郁癥,張桐說他很珍惜也很感恩現在的生活,同時享受著這種“安心工作,安心生活”的狀態,這讓他感到很放松很開心,這樣就已足夠。
Q:生活中有什么放松方式嗎?
A:生活中,我比較喜歡的放松方式是運動和讀書,籃球是我目前比較喜歡的運動,偶爾也會去跑跑步。另外,我還比較愛讀書。泡一壺茶,點上沉香,捧一本書,靜心閱讀,也是一種享受。
我最近在讀《透過佛法看世界》,它不是簡單地闡述一些佛法體系,而是透過教義來解讀世間的問題。它帶給我一個全新的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讓心更加豁達。說到書的類型,我平常比較喜歡讀小說,因為每部小說都是一部劇本,我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我比較喜歡的作家有賈平凹、余華、金庸和古龍等。
Q:聽說你現在吃素食?
A:原來的我比較饞肉,屬于“一頓不吃想得慌”“無肉不歡”那種,不過我現在開始嘗試吃素食,明顯的感覺身體比原來健康不少。最直觀的一個感覺就是:原來愛吃肉的時候,早上起來口氣會非常重,但吃了一段時間的素食后,整個身體都覺得清爽多了,代謝也比原來好了。同時,吃素食不僅僅讓我的身體受益了,我覺得也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層面,我現在很喜歡這種“食素”的生活狀態。
Q:你覺得什么是幸福呢?
A:我覺得幸福就是愛,包括學會愛,分享愛以及傳遞愛,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體會到幸福的滋味。愛是一種互動,愛自己也要愛別人。那么,如何去愛呢?我覺得儒家學說早就給了解答:仁義禮智信。比如仁,即仁愛,是愛的基礎,對他人要仁慈有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比如義和禮,教導我們待人接物要有義氣、懂禮貌等,這也源于一種對他人的愛。其實,有時候幸福的秘訣沒有那么神秘,它就在我們生活中的基本常識與道德規范里,不過很容易被人們忽視掉。
Q:你比較多的演一些抗戰題材的戲,有什么感觸嗎?有沒有自己特別想嘗試的某一類型的角色?
A:經常演抗戰題材的戲,我覺得抗戰英雄這類人物真的很偉大、很堅強、很勇敢,可以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每次演這些角色的時候,我都是報以敬畏之心去演,真的是從心底里佩服他們。
說到我想嘗試的角色,其實我很想演“反派”,這類人物其實并不一定很壞,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我想把他們的“可憐之處”演出來,讓這些人物更加豐滿。在我看來,每個角色都是獨特的,我會用不同的表演方法去詮釋角色,希望能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
Q:和趙子惠2014年底剛拍完《我是英雄》,現在又合作《地道女英雄》,二度合作有什么感觸呢?
A:演戲過程中,我發現趙子惠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她會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全新的、獨特的想法,讓你眼前一亮,開拓思維。我想這源于她喜愛讀書吧,都說“滿腹詩書氣自華”。喜歡讀書的人,從氣質和談吐中就可見一斑。當然,我也很佩服她能夠一直堅持讀書這個好習慣。
Q:拍戲至今,有沒有比較印象深刻的戲呢?
A:剛剛結束拍攝的《我是英雄》中有一場和張桐的對手戲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冒著-40℃的低溫拍攝,條件算是比較艱苦,但是那場戲卻拍得非常值得。當時的情景是我和張桐站在一個冰面上,因為剛剛下過雪,冰面上覆蓋著些許白雪,落日的余暉散在我們身上,場面很唯美,那場戲在“凍人”的氣溫下拍得很“動人”。值得一提的是,那場戲結束后,全劇組的人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一起在冰面上玩起來了,一掃工作的疲憊和壓力。
這次和張桐合作也非常開心,我們馬上還要一起合作一部叫作《地道女英雄》的新劇。張桐是一個很認真的演員,和他對戲,能給我很多啟發,從他身上學到不少。同時,《地道女英雄》這部戲中我飾演的角色內心戲會比較多,這是我一直想嘗試的角色類型,所以還是挺期待這部新劇的。
Q:聽說你平常很喜歡讀書?
A:我性格比較喜靜。不工作的時候,喜歡在家里讀書看劇。書的話,我比較偏愛詩歌、散文、短篇小說等,蔣勛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孤獨六講》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方面闡釋孤獨美學。他的文字很細膩,卻又不失力度。
另外,我還比較喜歡看英劇,最近在看《黑鏡》,這種題材的比較吸引我。
Q:剛剛從不丹旅行回來,那里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呢?
A:圣潔的大佛塔,朝拜的信徒,純凈的僧侶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除了美麗的風景外,不丹的人文氣息更值得一提,因為我本身也信佛,而且一直比較偏愛游覽人文氣息濃重的地方勝過僅有自然風光的景點。
不丹是一個有佛教傳統的國家,所以當你身處其中時,會感受到周圍人們所散發出來的善意,和一種隨遇而安的淡然,不知不覺也會被他們感染,步調會不自覺地放慢,心也會跟著靜下來。我想這就是特有的“信仰的力量”吧,他們很享受那種生活狀態,或許物質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上的滿足感已經足夠了。
Q:在運動上,有什么私家小建議嗎?
A:在運動方面,我原來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器械不適合女孩子,但后來才發現,針對一些特定部位的練習,對女孩子的塑形非常有益,它們會讓肌肉更緊實,人看起來更“精致”。當然,在練習器械時也要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重量不宜過大,次數不宜過多,頻率不宜過高,組數不宜過多。量力而行,堅持下去,一定會“練”出好身材。
Q:6月有個重要的節日是兒童節,不管長多大,我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能談談平常和父母的相處方式嗎?
A:我覺得最重要的相處方式是坦誠,彼此坦誠相見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很多人長大了,就漸漸地和父母疏遠了,覺得他們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也懶得去和他們解釋。其實,試著去誠懇地溝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我和媽媽就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這種相處方式讓我們彼此都很輕松。另外,我媽媽是一個很開明的人,有時候想法比我還要前衛新奇,讓我“自嘆不如”,這讓我們相處起來更輕松自在。
從小喜愛舞蹈、鋼琴的趙子惠,走上演員這條路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當時覺得做演員這個職業更能發揮我的特長,能夠更好地延續這些愛好。而真正當了演員之后,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了。雖然很辛苦,但一直堅持到現在。”趙子惠坦言。

生活中,已經吃了十幾年素食的趙子惠,對飲食上頗有心得。盡管吃素,但合理的膳食搭配讓她的身體更加健康。除了飲食,運動也是健康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元素。“運動會讓人健康,也會讓人快樂,我每天會堅持1小時的有氧運動,運動后會感覺身體充滿了活力,整個人充滿了精氣神!”
同時,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趙子惠保持健康的秘訣,她堅信“微笑”的力量。“無論發生什么,都要記得微笑。常常給予別人微笑和鼓勵,更要學會對自己微笑,給自己鼓勵。”在趙子惠看來,微笑是有強大的力量的,可以把“正能量”傳遞給別人,同時自己也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