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創造力?我們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在經過8年的親子教育實踐工作,我發現和創造力聯系最大的是6個動作——看、聽、想、問、做、說。也許你會驚訝,創造力這么高端的字眼怎么會和這么簡單的動作有關系呢?其實不然,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基礎功課做好了,能夠組合起來,創造力的產生便水到渠成。這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概念——創造力就是綜合能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你會發現這些簡單的動作或能力,是與創造力如此息息相關,它們的確是創造力的源頭。

多看
視覺本是感統能力(視覺、聽覺、本體覺、觸覺、運動覺)中的第1位,可以說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觀其色。”說的就是多看。在我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中,眼睛承擔了一半以上的任務。在各個階段,看的內容有所區別:
0~3歲
讓孩子根據波長由長到短逐漸接觸各種顏色
看是為了訓練視覺,為將來獲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礎。我們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極球進行訓練,也可以通過觀察鮮艷標準的顏色,進行視覺鍛煉。一般來說,孩子會對紅色最先適應,因為紅色波長,容易被眼睛捕獲。我們可以根據波長由長到短讓孩子逐漸接觸各種顏色(紅色647~700nm、橘黃色585~646nm、黃色575~584nm、綠色491~574nm、藍色424~490nm、紫色400~423nm)。此時的訓練為日后的觀察力提供了保障。
3~6歲
親子閱讀
可以說,兒童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視覺能力。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資源,展開深入的親子教育。親子教育包括很多種:親子閱讀、親子溝通、親子運動等,這里當然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的好處,第一,提供良好話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第二,訓練兒童情商,提供人際交往技巧;第三,獲取獨立意識,提供適應環境的方法;第四,獲取信息,激發想象力,提供創造力源泉。第四點是閱讀對于創造力的貢獻。無論兒童還是大人,我們獲得直接經驗的時間與精力有限,讀書是獲得經驗與方法最捷徑的方式。無論你想從事什么行業,讀書是讓你告別門外漢的捷徑。
除了親子閱讀,還有親子游覽。其實,游覽或參觀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呢?有一個詞叫做“見多識廣”,還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看得多了,孩子的創造力地基就會打得越深,創造力大樓就會建得越高。多帶孩子見識大好河山或大場面,一定讓他受益終生。另一方面,對生活中的小細節的觀察也是對孩子很好的訓練。燈管為什么會一閃一閃的?家里的花木為什么會長出蘑菇?天上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卻小?如果你對此感興趣,一定會駐足觀看,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
多聽
聽誰不會?但一般人都不會聽。在如此浮躁的社會里,大家更容易去說,說自己想說的,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傾聽”是一種心理咨詢技巧,現在更多人把它視為一種美德了。聽與看一樣,是獲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聽此看要高級些,為什么這么說?看是主觀的表現,聽卻是客觀的表現。聽的人,是求學的人,是被人喜歡的人。聽可以獲得較為直接的經驗,并且是被總結的經驗,這是寶貴的。
0~3歲
聽覺訓練也是感統訓練中的重要一項。不過除了一些先天性耳聾或器質性病變,聽力在父母簡單的游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為日后獲取信心創造基礎。
3~6歲
聽顯得非常重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會聽的孩子,才會說。”在親子教育中,我們要逐漸教會孩子們“聽”這項基本的生存技術,主要的方式是親子溝通。聽與說共同構筑了溝通。就像現在有本書,叫做《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真的是這樣,你的說的水平有時候很大程度決定孩子聽的水平。孩子該聽些什么呢?
1.共同的話題。發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并和孩子深入探討。
2.鼓勵參與陌生的話題。主動要求孩子來聽一些陌生的話題,而不是轟走他。孩子天生的獵奇心理會讓他們更愛通過聽關注更多領域。當然,這也包括多帶孩子去拜訪朋友。
3.故事或典故。饒有興趣地在孩子的周圍念叨故事或典故,使孩子們耳濡目染,形成習慣。
4.音樂與各種聲音。學習是一種體驗的過程,體驗得越多,素材就越多,為創造力一蹴而就的產生增磚添瓦。古典、流行、中國、西方……都可以讓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記憶的動物,幼年時期的聲音會儲存在神經細胞的深處,直到成年再一次聽到便會產生“似曾相識”的喜悅感。
多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這句話一針見血指出思考是學習的助力。叔本華曾經說過“從事與精神、文化相關職業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認知,心理學取代行為主義的統治地位,也就在于他們認為人在獲得信息之后,要經歷轉錄、加工、存儲、轉出的過程。“轉錄”“存儲”與“加工”是腦生理結構決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們所說的“想”這個環節。想或者說思考,可以讓我們獲得學習樂趣,促進我們的學習行為;可以讓我們學有所備,為今后“學以致用”做好充分準備;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適先生說的“讀書是為了讀更多的書”;可以促進想象的產生。想象是創造力之母。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擁有傲人的創造力。如何讓孩子多去想呢?
1 帶孩子去體驗各種活動,不必帶有較強的功利性
比如在商場做一次沙畫,玩一次滑雪,參觀一次畫展。有些家長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摻雜在教育當中,這是急于求成的表現。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體驗相結合的成果。
2 分享感受
家長可以適當做一些引導,這里的引導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識牽引性的。帶孩子去動物園時,當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說,“寶貝,你看這和剛才我們看到什么動物比較像啊?”“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么?”“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動物呢?”針對一個問題,要問得深入而生動,激發孩子深入而生動的思考。當兒童在想問題時具有一定的“黏性”時,想象力自然會輕松地迸發出來。“媽媽!我覺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3 鼓勵思考
很多年前,我們采用物質獎勵,之后專家否定這種做法;又過了一段時間,專家認為應該提倡“精神獎勵”,認為這對于兒童有更多的好處……在我看來,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獎勵過多同樣會出現依賴。學習本是應該做的事情,為什么要鼓勵呢?該鼓勵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學習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勵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為這對于兒童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4 支持表達
多想會帶來煩惱,唯一的出路便是表達。很多家長鼓勵孩子思考,卻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創造力的分水嶺,但并不代表已經具備了創造力,我們會在后面的“多做”中具體來講。
多問
多看,多聽是獲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環節,而看一個兒童的智力發育是否達到較高的水平,或者說思維是否達到較為理性的層面,還要看他“問”的水平。創造力的發揮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計劃,“問”讓兒童離“成功”又進了一步。在“想”的基礎上,“問”變得更加地具有個性化、具體化與指向性。如何指導孩子發問呢?
1 鼓勵孩子在各種場合、各種地點發問
這讓我想起了孫中山小時候讀書的那個故事,老師只是要求孩子們背書,卻根本不給孩子們講。所有的孩子“看了”“聽了”也“背了”,不能說沒有獲得一點收獲,然而這種教育只能培養庸才,而培養不出人才,因為他們擁有模仿力,而沒有創造力。孫中山在不怕老師體罰的情況下,問了老師書中的意思,這可以驗證孫中山不但是一個善于多看、多聽、多想的人,而且是一個勇敢的人。后來孫中山這句話也成了名言,“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 對于提問的訓練
記者這個職業,靠的就是“問”這項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輕松、最簡潔、最生動的語言問出對方最真實、最充足的信息。我們應該在早教時期對兒童進行“問”的訓練。比如面帶微笑、表現親和,提問要開放式,積極關注對方等。
3 為兒童增加提問的機會
在得知孩子對某方面感興趣之后,要為孩子引薦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經驗的人士。人們總會對信服的對象有更多的訪問欲望,兒童也是如此。
多做
創造力的歸宿依然是“做”。多看、多聽、多想,多問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復進行的。創造力最終需要體現在多做上,這一點無可厚非。如果說之前的內容是在處理理論上的問題,多做才是開始實踐的環節。很多兒童,甚至我們家長陷入一種“成功怪圈”。大家總是認為做一件事情必須把“成功”設定為目標,或者說一個計劃只有成功了才算勝利。這是不太合理的,因為同時參與這件事情的對手也會很強大,我們也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擾因素,我們可以把“接近成功”設為目標,這樣一來,功利心態會下降一些,我們也會在努力的過程中進行調整。此如兒童學習鋼琴,你不,必給他設定2015年必須考過2級,但是我們可以朝著2級去努力,我們的重心要放在兒童對于音樂的理解與欣賞上;兒童學習繪畫,你不,必要求他2015年在哪里展出,但是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的重心也是放在兒童對于繪畫的興趣與嘗試上。做是為了今后做得更好,我們要有意識提前做,要有意識多做,要有意識等待遲來的成果。這種,心態對于兒童的創造力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對此,有以下幾點“做法”供家長參考:
1 記錄
很感謝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她當時聰明地要求我們寫“隨筆”,而不是寫“日記”。隨筆可長可短,貴在隨時隨心。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問到的,及時記錄下來,在大腦中形成深刻印象,為日后創造力的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親子互動
之前我們提到了親子溝通、親子游覽,這里的互動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動。與孩子一起做拼圖游戲、搭積木,與孩子一起繪畫等。其實,每一種“做”的嘗試,都是對于孩子創造力靈感的積累。我們可以在與孩子的各種活動中,發現孩子的優勢與特長。
3 鼓勵孩子獨立的“創造”
我非常感謝我的母親,她總是允許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亂寫亂畫。其實,這些涂鴉是孩子創造力的雛形。亂寫亂畫中,他們在摸索自己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心理學上,非常看重兒童的繪畫表達,認為是最接近內心世界,最體現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現形式。除了繪畫,孩子也可能會哼哼歌曲,做個小發明,甚至用石子擺出簡單的造型——這些做法都是創造力的體現。
4 指導
當你發現兒童有某些創造力表現時,一定加以格外的關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賞,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經驗的人進行指導,看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潛質,是否可以繼續“深造”。
多說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創意與想法,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達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創造思路”,并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議與意見,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此外,對于創造力的展示亦是對兒童創造力的鼓勵,鼓勵他們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擁有更新更好的作品。
嘗試家庭會議。開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會,家庭讀書茶話會,讓孩子當著家人面表達自己的創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創造成果。當然,有些作品可能是親子共同完成的,那樣就可以一起分享,增進親子溝通。
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做、多說,就可以做到會看、會聽、會想、會問、會做、會說。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整體性,即這些基本訓練項目并不是割裂而獨立的,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整合在一起,就叫作“創造力”。站在創造力培養的高度,我們可以更好地教育我們的孩子們。
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他們才可以比原來更強大;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空間,他們才可以比原來更愛思考;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平臺,他們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