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有個經典的比喻,說股價是人牽著的狗,主人如同股票的內在價值,狗有時候跑到主人前面,有時候跑到主人后面,但始終以主人為中心。但我們不能忽略,狗也經常拽著主人走。
股市由人群構成,股市可以看成是人群行為的投射結果。人的思維和行為特性直接決定了股市等投資市場的特征。人群投資行為的主要特性是“以過去看未來,追漲殺跌”。比如,在上漲期間,市場獎勵買入、持有股票的行為,人們會競相買入,股市成交也更加活躍;下跌期間,人們競相賣出,買入量急劇減少,流動性降低。這就形成了股市的單向結構,即在牛市中現金單向買入股票,熊市則單向賣出。買入和賣出不在同一時間發生。
在牛市之中,一切都是光明的。牛市有很多自帶的杠桿,如新股民大量入市,基金、資產管理、理財產品大量發行,公司IPO、上市公司定增、分級基金大量涌現,融資、大股東抵押等行為活躍。股民因為股票市值上升而增加了買房、買車、旅游等消費,也是股市自帶杠桿的表現。融資只是股市杠桿之一,并非全部。
比如2014年開始的牛市,滬市從2000多點最高到5178點,滬深總市值從20多萬億漲到70多萬億。股指期貨升水經常處于高位,分級基金B端溢價高企,這些都是股市杠桿結構的直接反映,是股市自我繁榮的表現。
單向結構在下跌過程中表現為:過去逐步累積的股票呈現單向賣出,集中結算變現。只要股市確定下跌,成交量就會大幅度降低,牛市階段累積的大量股票不能通過成交變現。股價下跌又導致市值下跌,從而刺激股民繼續或被迫賣出股票。熊市呈現流動性減少的特點——股票變現困難,市值大幅度縮小,即股市陷入自我崩潰狀態。
牛市階段推動上漲的各種因素,此時大多變成刺激下跌的因素,如大家一致認為是本次股災主要原因的融資杠桿爆裂。其他的杠桿爆裂還包括:牛市中的基金買入變成基金贖回,分級基金B端從溢價到下折,私募、資管等也被不斷贖回,一些優先劣后的結構性產品虧損到風險位置就必須停止交易,到清盤線,就得強制賣出清零。這些因素大大減少了股票買入,增加了賣出,這些都是股市自帶杠桿的直接表現。定增跌破發行價,大股東抵押的股票跌到擔保價格,股民基于股價高漲而增加的消費,也會因為股市下跌而消失于無形。這些特點在牛市中積累,熊市中爆發。股市的自我繁榮與自我崩潰,一體兩面,如影隨行。
與股市的單向結構不同,社會上認為風險極大的股指期貨,其風險特性為雙向結構。每一筆期貨成交,都是買賣雙方兩兩配對構成,風險、收益變化限于參與投資的交易者之間,買家和對應賣家的持倉總方向為零和,對市場不輸出風險。只有當交易者期貨保證金被打爆的時候,才有可能部分向外輸出風險。又由于買賣指數期貨,對應的標的物為股市大盤,流動性非常強,結算風險向外輸出的概率也不高。由于所交易的指數是大盤各種指數的均值,流動性遠高于個股,對應的股指期貨也具有很高的流動性,不太可能出現個股交易中無量就停板封死的情況。在結算風險出現前,期貨投資者、期貨公司等代理機構也有更多時間做平倉、強平的風控操作。
在許多人眼中,股指期貨只是帶來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而事實上,它還可以減少風險,降低杠桿,可以把股市的單向風險結構部分調整為平衡的雙向結構。比如:當股票上漲到某個高位時,市場出現分歧。為了控制風險和保證絕對收益,有人可能買股票賣股指期貨,也有人會賣股票買股指期貨,這就在股票和股指期貨之間形成了兩兩配對的關系。而如果沒有股指期貨這樣的衍生工具,買股票就只能被動承擔股價的巨大波動。
事實上,市場中大量專業機構和交易者,多把股指期貨應用于降低杠桿,即所謂的中性策略——為了長期持有股票,同時回避大盤風險,就買入個股,賣出股指期貨。這時所承擔的風險只是個股波動和大盤波動間的價差風險,遠遠低于個股波動或大盤波動的風險。這樣的機制顯然有助于減輕大盤追漲殺跌的自我崩潰,更有益于機構和個人長期穩定地持有股票。
即便單純買賣期貨,期貨的杠桿也是可以自我調整的。比如在期貨保證金為10%的情況下,最大杠桿值為10倍。操作中杠桿可以從1調整到10。1000萬資金,可以買100萬期貨,等同于買入1000萬股票,杠桿是1;也可以買入1000萬期貨,杠桿10倍,等同于買1億的股票。
用期貨做杠桿投資,固然風險很大,但并不等于說期貨就是風險。合理理解期貨,對股市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1990年參與股市,1993年入行期貨,現任某上市公司期貨負責人,擅長機構期現工具組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