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盡管大家都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但在具體如何推進上仍然存在一些困惑,面對具有較為復雜地緣特點的沿線國家,如何把控大額、長期、相對低回報率的項目風險,成為媒體、企業、金融機構等都非常關注的問題,甚至于一些人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只是一種口號與政治考量,對于實際項目運作而言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周期很長,短期內很難看到效果。
其實,我認為只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的宏觀戰略趨勢,就不難對“一帶一路”戰略形成較為客觀、準確的認識。核心要把握一點,就是始終堅持要尋找切入能使得商業利益、國家利益、合作國利益三者整體均衡最大化的項目,就能有效防控風險,推進戰略實施。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如何看待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格局?
不難發現,當前世界經濟仍然處于相對艱難的復蘇階段,盡管美國經濟逐步向好,但缺乏一個具有穩定趨勢的全球合作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制于相對較差的基礎設施條件,難以在新的國際經濟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中國正在逐步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為了避免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自身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也將進行重大調整,在融入全球化、多極化浪潮中將通過堅定改革道路,進一步打開市場,面向全球構建符合自身戰略需要的國際經貿投資合作網絡,這將加快重塑全球經濟地理格局,尤其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產生巨大的發展合作需求和機遇。這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跨境、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縮短雙方、多邊的經濟距離,充分利用中國自身新型城鎮化的內生性需求,促進形成進一步高經濟密度的經貿投資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再盡可能通過市場開放來打破傳統國際經貿壁壘中存在的市場分割現象,形成符合世界多極化發展要求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商業利益基礎,確保大風險觀下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如何看待中美合作與競爭的新型大國關系?
有人說,這是一場兩個大國之間史無前例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東西方文明彼此競爭與合作的時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構建符合國際發展潮流要求的國家戰略博弈時期,相比歷史而言,主要的區別在于并非歷史上戰爭前期的零和博弈,而是基于世界觀、價值觀相互交融的正和博弈(亦稱為合作博弈)。競爭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良性合作,不必諱言,如果沒有競爭,單純講合作,只會重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相反,在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條件下,“一帶一路”戰略將有利于促進形成更為多元穩態的大國戰略博弈均衡,基于合作博弈的最終目標,雙邊、多邊的跨區域合作議程與新型國際地緣合作關系將重新定義和梳理,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多邊國際開發性金融組織,將成為促進地區一體化合作與跨境共同市場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戰略博弈轉化為平等的國家利益互換,實現合作博弈效果,降低潛在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因此,這就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國家利益基礎,確保不同國家的戰略利益得到平等對待,實現博弈互換與利益共贏。
第三,如何看待南南合作的現實意義與戰略價值?
今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發言表示:“我們要爭取公平的發展,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各國都應該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不能一個國家發展,其他國家不發展;一部分國家發展,另一部分國家不發展。要尊重彼此的發展選擇,讓不同發展道路交匯在成功的彼岸,讓發展成果為各國人民共享。”
不難看出,南南合作的現實需求就是要實現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和利益共享,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彼此沖突的不利局面,尤其是在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進出口貿易、直接投資等方面要形成符合雙方、多邊利益的格局,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的全球經濟治理新體系。“一帶一路”戰略就是加快實現南南合作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思想的關鍵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優先考慮合作國的利益,將沿線國家最關心的戰略利益項目、最符合沿線合作國老百姓自身切實利益的項目納入首要推動的重大項目,不是單純考慮項目投資規模及其自身商業價值,而是要激發合作國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有效防控潛在的項目風險。
換言之,這就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合作國利益前提,沒有這一條,無論哪個項目,都可能面臨潛在的重大風險和不確定性,相反,具備了這一條,就無形中降低了風險,進而確保了穩定的收益預期,體現了“利他主義”思想內涵。
最后,如何看待“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共贏基礎?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表示:“要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包括最近在歐洲發生的難民危機,根本出路在于謀求和平、實現發展。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權利。”同樣,“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共贏基礎就是要實現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為此,需要推動建立合作國參與的風險共擔機制建設,加強跨區域金融合作協調,增強對合作國信用體系的建設,讓中國企業更好了解沿線國家的經濟、法律、政治、地緣、文化等情況,將中國市場巨大潛在需求轉化為沿線國家發展合作的重要動力和風險緩釋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共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