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是農村信用社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也是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服務實踐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必須充分認識發展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意義,分析制約服務發展的各種因素,并將經營活動與服務創新相結合,更好地探索優化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路徑,踐行普惠金融精神,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服務民生。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普惠金融服務 意義 制約因素 路徑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正式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的總體要求,這為新時期農村信用社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有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指明了農村金融服務的工作方向,也為促進普惠金融服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優化農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意義
(一)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普惠金融服務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健全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社會全體成員特別是落后地區居民和弱勢群體及行業提供便捷、有效、全方位的優惠金融服務,使他們能普遍享受到全面、均等、普惠的基礎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作為發展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必須充分認識到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是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形式,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舉措,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到實處,密切聯系服務對象和服務區域的具體現實情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構建起適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廣覆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二)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是以金融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
農村信用社致力于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積極通過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滿足農村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為人們提供享受金融服務的公平機會,為貧困區域和弱勢群體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并借助有利的政策支持和鼓勵,在推進金融公平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普惠程度;同時,努力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各種探索和實踐,以金融公平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惠及民生,提升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社區的水平,營造出義利并舉的新境界,更好地推進社會公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農村信用社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服務理念,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助推可持續發展。如,在堅持面向“三農”、面向中小企業、面向縣域經濟的經營發展方向,積極扎根基層,經營圍繞市場轉,服務跟著農民變,努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重要的金融服務力量;在精簡貸款手續、完善信貸方式、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等貸款服務方面,緊密聯系用戶需求,規范授信期限管理,激活金融潛能,有效挖掘信貸市場潛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積極發展普惠金融,不僅激活基礎性金融服務需求,而且大力提供創業支持,促進社會生產的平穩健康發展。
二、推進農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務的制約因素
(一)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服務成本高
近年,農村信用社在發展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農村的實際金融服務現狀來看,雖然大部分行政村都有布設小額支付便民點,但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如硬件設施、信用環境、金融監管、支付條件、法律環境等)相對薄弱,服務覆蓋率和滲透率等還有待于提升,專業人員不足,信用信息采集困難,金融知識普及、機具布放、通訊費用等投入較大,都影響著金融服務的運維成本增高;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網點基本處在農村偏遠和貧困區域,經濟總量偏低,交通條件不便利,并且設置的助農取款點、ATM相對有限。這些因素都極大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有效金融服務需求的滿足,也影響了農村信用社推進普惠金融服務的進程。
(二)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待于完善,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是推進農村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動力。但在農村普惠金融實踐中,農村信用社在創新發展金融服務、打造綜合化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創新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方面還未能充分運用因地制宜的經營原則,普惠金融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凸顯區域特色的創新發展思路,不能有效整合農村特色的積極生產要素,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還有待于不斷磨合和探索,立體化服務網絡有待于建設,信貸服務試點的成果經驗需要更深入分析、總結、應用。
(三)普惠金融配套機制的欠缺,法規保障未健全
目前,農村信用社發展普惠金融配套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缺乏發展普惠金融的統一戰略規劃和管理,支農服務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在支農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能力的創新需要提升。這些造成了各個區域農信社開展的普惠金融政策都有所差別,他們多從自身的經營發展和風險防控等角度來計劃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盈利預期、資源投入等方面,發展普惠金融服務的積極性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同時,農村信用社發展普惠金融卻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有效規范其運營,造成了健全法規的有力保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健康發展。
三、優化農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務的路徑探索
(一)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普惠金融便民惠民
在發展普惠金融實踐中,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順暢服務信息傳導,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必須做到:其一,要大力發展代理類中間業務,積極拓展信用卡業務,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其二,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互動,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尋求政策支持和幫助,扶持農村弱勢群體;發揮行業協會(如農村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載體的紐帶作用,在密切協作中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其三,積極提供支農信貸限時服務和小額貸款便捷服務,注重信貸投放“擴面、增量、延伸”的同時,推廣“陽光信貸”服務模式,并簡化信貸流程,靈活針對不同額度的貸款設置有區別化的限時服務,更好地服務信貸需求;特別是實施積極的信貸營銷策略,為涉農貸款搭建“綠色快車道”。其四,要促進和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的配套機制,加大定向降準政策向農信社的傾斜,建立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投入增長機制,健全涉農政策性擔保體系以及財政補貼、農業保險等農業風險補償機制。其五,要積極開展金融服務渠道創新,實施便捷普惠,提升服務便利。如,構建多渠道的金融服務網絡,延伸具有簡易綜合金融服務功能的村級服務站,尤其在金融服務空白村設置小額支付便民點,以及通過布設離行式自助銀行,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金融服務“村村通”;通過與鄉黨鎮部門聯動,著力推廣社保卡“一卡通”工程,積極做好社保卡一卡通和小額支付便民點的基礎性工作,讓廣大農民朋友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真正實現服務不出村。
(二)善借金融科技創新,延伸服務,提升競爭力
農村信用社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必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注重金融科技創新,推進電子銀行建設,增強市場競爭力。近年,農村信用社不斷加快推進電子銀行業務的步伐,已初步建立起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短信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為主要架構的農信電子銀行網絡服務體系,并開通了借記卡網絡支付、網上商城等業務,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了安全、快捷的轉賬匯款、信用卡還款等金融服務。隨著國內網絡支付業務的迅猛發展,農村信用社通過推進電子銀行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體系,創新金融產品,改善結算服務,借助手機、網絡、電話等媒介暢通農村結算渠道;廣泛推廣新型電子銀行業務,為用戶提供靈活便捷的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村村通;并且,選擇農信社電子銀行的用戶不斷增長,其替代率持續提高,電子銀行服務日益在用戶的心中扎下了根,更好地滿足了他們多樣化的日常金融服務需求。
(三)力促金融產品創新,滿足多樣化金融需求
農村信用社在發展普惠金融服務過程中,必須注重金融產品創新,注重涉農信貸產品和信貸擔保方式創新。如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要積極設計推廣與小城鎮建設相符合的金融服務產品,緊密結合市場有針對性地開發代理類業務、消費信貸和理財業務等系列金融產品,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努力提供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對金融產品進行科學定位,從用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出發,整合有市場前景的授信、理財、支付結算等系列產品,推廣普惠金融服務卡,豐富普惠金融服務產品和渠道,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在農村信貸產品創新方面,要緊密結合農村各項綜合改革,探索土地、房屋、宅基地等農村資產有效流轉形式,創新農村信貸管理,完善貸款抵押機制,優化信貸產品期限、品種和方式,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盤活農村資產,為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供積極支持。
四、結語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是一項造福社會的民生工程。農村信用社致力發展普惠金融之路任重道遠,尚處于起步階段,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農村信用社堅持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無不充分體現了為實現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彰顯出的普愛情懷。
作者簡介:王建珍(1975-),女,漢族,福建省屏南縣人,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法律本科專業,現任職于屏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聯社主任,研究方向:金融法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