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評判原則
1.總體效益最優原則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社會中的各項事業要想獲得有效而長足的發展,就需要努力的實現發展的協調與平衡,而交通運輸業更是如此。交通運輸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努力的對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以利用最小的資源消耗量獲得最大的運輸量、提高交通運輸業的運輸效率、推動運輸企業社會效益的增強。而要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這需要交通運輸業能夠根據交通運輸任務的類型來選擇交通運輸的方式,從而使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能夠在最大的限度內得到發揮,不僅經濟實用,而且能夠有效的降低運輸成本。促進交通運輸業的協調發展主要是通過對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合理配置來實現的,利用最小的社會勞動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交通運輸業在協調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的根據我國的自然、社會經濟與地理、技術進步等多種條件的具體情況,來相應的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交通運輸發展政策,使每種交通運輸方式都能明確自己的發展分工,并根據各自分工的不同協調合作、共同發展,在保證交通運輸任務能夠完成的條件下,促進交通運輸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2.銜接便利順暢原則
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我國提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這就要求交通運輸業在發展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觀念的引導下,交通運輸企業最先要解決好的就是如何實現運輸的協調與銜接。作為一個龐大工作系統,交通運輸業不僅在交通運輸方式與交通運輸路線上種類與數量繁多,而且交通運輸環節也多種多樣。而要想保證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就應該努力協調好交通運輸業中的各個交通運輸環節,使它們能夠統一和諧,共同發展。當某一個交通運輸環節出現差錯時,其它交通運輸環節也會因此產生問題,而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交通運輸任務的完成,從而對社會中各種人員、物資的正常有序運轉造成不好的影響。
交通運輸業協調發展要求交通運輸企業要能夠利用最少的資源供給,來滿足社會生活中的多種需求。利用對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與線路等的協調、合理指揮,從而讓各種交通方式在銜接時能夠配合的更加密切,從而保證交通運輸的順暢與快捷,為社會生產與生活提供高效率的中轉、運輸服務。而要想實現交通運輸業各種交通方式順暢、便利的銜接,需要運輸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首先,應該不斷完善我國的交通樞紐建設,做好交通運輸的換乘、換裝、集散等工作;其次,應該充分的對智能交通予以重視,并努力推進其發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現有的和未來的交通運輸設施與功能結構等進行指揮與協調,促進交通運輸業向著運輸工具現代化、運輸方式多樣化與運輸過程統一化的方向上發展。
3.系統結構協調原則
上文中已經提到,我國的交通運輸系統是十分龐大的,里面有著十分復雜的結構,要想實現交通運輸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做好交通運輸業中各種功能結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我國的交通運輸業現階段正處于全面發展時期,從之前的交通設施缺乏、交通不順暢正在向著交通設施不斷完善、交通越來越順暢上發展。然而在這一過渡時期,交通運輸業的結構問題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首要難題。
現階段,我國的交通運輸結構網處于基本合理的狀態,然而由于我國交通運輸業在統一規劃、協調方面上仍然有待于完善,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存在著協調不一致、銜接有欠缺的狀況,而這都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的交通運輸體制不合理造成的。縱觀世界,我們能夠發現,聯合交通運輸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綜合的利用水路運輸、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與航空運輸等多種運輸形式來實現大批物流的中轉與運輸以滿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需要,不僅具有十分高效的運輸效率,而且還能節省物資與時間,是一種十分有潛力的交通運輸發展趨勢。因此加強對交通運輸業結構系統的協調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交通運輸點與線之間的合理配置與協調,促進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而要想做到交通運輸業的合理協調就應該合理的對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進行分工,加強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合作,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連運,并且保障各種交通方式之間配合與銜接的完美,從而實現高效率的物流中轉與運輸。
二、交通運輸方式的量化分析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生產與生活的發展,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的開展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而“要想富,先修路”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響亮的建設口號。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交通運輸事業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而我國從2000年到2012年交通運輸事業的具體發展情況則可以通過上表呈現出來。
1.運輸方式發展量化分析
(1)運輸方式需要繼續大力發展
通過對表1中的各種數據信息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發現,自2000年至今,我國全社會的物流運輸總量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并且物流客貨運需求十分旺盛。通過對表1中的交通運輸客貨運數據情況進行分析與研究我們能夠發現,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的換算周轉量大約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年均增長量則高達6%多。而這則向我們顯示出了,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大量被壓抑著的運輸需求也被釋放了出來,并且我國的交通運輸業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需要不斷的優化、完善與發展,才能滿足人們長期被壓抑的并且日益增長著的客貨運需求。
(2)鐵路運輸能力增長落后于其它交通運輸形式
通過對表1第一欄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來比,鐵路運輸的運營里程在這十多年間增長量是最低的,與運營里程增長量最高的公路運輸來比,鐵路運輸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與發展。而通過對表1中第二欄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我們能夠發現除了水路運輸方式呈負增長情況外,鐵路運輸方式相較于其它運輸方式來說還是比較低的。而公路運輸方式還是擁有著較高的移動設備增長情況。通過對這兩項內容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我國的鐵路運輸方式的發展是較為滯后的,需要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鐵路交通運輸方式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3)鐵路運輸是我國交通運輸中的主要力量
雖然我國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發展較為落后,但是縱觀全局,我國的鐵路交通運輸還是承擔社會客運周轉量最多的交通運輸方式。從表1中我們能夠看出,我國鐵路交通運輸的換算周轉量的比重從2000年到2012年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先降后升的過程,并且從整體交通運輸方式的周轉量比重來說,鐵路交通運輸的客運周轉量所占的比重始終都是最大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鐵路物流運輸量是十分巨大的,是支撐我國物流中轉與流通的最主要方式,在我國的交通運輸體系中處于最為核心的中堅力量。
并且,雖然公路與航空事業的發展都較鐵路運輸迅速,然而,這兩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物流周轉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對航空運輸來說。而水路運輸雖然也能夠實現對大量物流的運輸,然而此種交通運輸方式往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大,因此不可能實現更為暢通的運輸,難以持續高速增長。因此,對現階段以及未來的很長發展階段來說,鐵路交通運輸方式還將是社會物流運輸中的主要運輸方式。
2.公路與鐵路投資發展量化分析
(1)投資情況比較
由于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的發展情況不同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鐵路運輸建設投資與公路運輸建設投資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失衡情況。而這一狀況曾在2004年創造出差距最高紀錄。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在2004年公路運輸投資額總量高達四千四百億元人民幣,將近是鐵路運輸投資的七倍??v觀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得知,公路交通運輸方式的投資量一直以高于鐵路運輸投資量的態勢在發展,并且,在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兩者的投資量差距也在不斷加大。
(2)完成客貨運輸量比較
根據權威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06年,我國的鐵路交通運輸方式在這七年的發展過程中共完成了旅客周轉量高達32664億人次,貨物周轉量高達105925億噸,換算周轉量高達138589億換算t·km。而公路交通運輸方式在這七年中則完成了50273億人次的旅客周轉量,45144億噸的貨物周轉量,而公路運輸的換算周轉量則為95417億換算t·km。也就是說,在這七年的時間里,鐵路客貨流運輸總周轉量為公路運輸總周轉量的1.45倍。
并且,這并不是終點,在這七年間,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的貨物周轉量增幅、旅客周轉量增幅以及換算周轉量增幅都比公路交通運輸方式高出許多。
(3)結論
通過上述數據信息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多年來,雖然公路交通運輸方式的投資總量遠遠高于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然而,鐵路交通運輸方式依然是交通運輸系統中最為重要的運輸方式。
三、我國交通運輸體系協調發展的模式——以鐵路為例
1.鐵路發展的滯后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全社會經濟運行成本大幅增加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清楚的明確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雖然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的運輸能力增長情況最為低下、是所有交通運輸方式中最為落后的,但是所有一切都不能撼動鐵路交通運輸方式是承擔客運周轉量最為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運輸方式撐起了我國運輸業的發展,為我國物流的中轉與運輸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鐵路交通運輸方式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資源節約型交通運輸方式,它用最少的交通資金投入實現了對巨大交通運輸承載量的承擔,不但運行成本低廉,而且較為安全和方便,是一種發展潛力巨大的交通運輸方式。
然而,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發展嚴重滯后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而且也極大的增加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本,十分不利于我國交通運輸業以及社會高效生產的實現。例如,許多生產企業為了完成物流運輸,由于鐵路運輸線路不健全,不得不選用成本更加高昂、安全性也相對較低的公路運輸方式來對大宗的物流資源進行運輸,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則加大了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此種情況的大量存在,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由于鐵路交通運輸發展滯后帶來的“汽車+飛機”的交通運輸形式更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運輸業高耗能、高耗油的情況,進一步加大了交通運輸業以及全社會經濟運行的成本。
2.科學發展觀需要促進交通運輸體系的協調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交通運輸系統存在著整體結構不健全,交通運輸方式銜接與協調能力較差等情況,這極大的制約了我國交通運輸業以及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現狀的存在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較為短缺的時代是普遍存在,并且無可厚非的,而且切實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轉型的發展,市場經濟也越來越深入,在這樣的時代,全社會對于交通運輸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滿足全社會的巨額物流量中轉與運輸,還要努力保證客流運輸的效率與質量,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運輸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現階段,我國公路運輸與航空運輸方式基本已經走上了正軌,已經基本解決了發展落后的問題,并且公路交通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出現了經濟投入過量的情況。而鐵路交通運輸發展的滯后則成為了交通運輸業最為顯著的發展問題。作為交通運輸業中最為主要、資源能源消耗量最小的交通運輸方式,其不僅能夠在較為惡劣的自然條件得以應用,而其還具有運載量大、成本低、占地少等優點,因此,在未來的時間中,加大對鐵路交通運輸方式的投入,不斷健全和完善鐵路交通運輸方式將是我國經濟社會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必然要求。
而要想做好鐵路交通運輸的建設,就應該加強對鐵路運輸方式的協調管理。首先,鐵路運輸應該在完成自身物資運輸任務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其它交通運輸方式如水路、公路以及航空運輸的集疏任務,以有效的增強交通運輸系統的整體協調統一發展。
現階段及以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都將把可持續發展觀作為主要的戰略發展理念,因此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交通運輸事業也應該不斷加強對交通運輸系統結構的優化與完善,提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質量,促進我國交通的順暢度,提高交通運輸的協調發展能力,從而有效的降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
作者簡介:魏明明(1991- ),男,新疆烏魯木齊人,物流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