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土著知識旅游,首先要對是否具有開發的條件進行分析。當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土著知識旅游才可能被開發出來面向更多的游客。
關鍵詞:土著知識旅游;開發的條件
土著知識旅游是伴隨著人們對旅游資源理解擴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活動方式。因此,開發土著知識旅游項目必須遵循土著知識旅游自身的發展規律,它的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包括優勢的資源價值、市場需求及其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等。
一、土著知識旅游的資源條件分析
土著知識具有存在的廣域性,類型也極其豐富,吸引力和獨特性作為旅游資源的本質,同時也是判斷土著知識能否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基本條件與標準。對于土著知識旅游來說,資源是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因為土著知識不像自然資源或實體性的人文資源那樣容易為游客所感知和認識,且土著知識在旅游化利用前作為特定族群生產與生活的智慧結晶,與旅游并沒有天然的耦合性。土著知識旅游實際上是通過對土著知識價值和意義功能的轉換來獲得其價值的增值與意義的拓展。因此,對其旅游化的利用成功與否,主要看的是土著知識本身的特色與品質。
1.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旅游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差異只是其能夠成為旅游資源的基礎條件,只有差異被旅游市場所認可時,其作為旅游資源的身份才能夠得以確認。土著知識雖然類型豐富分布廣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土著知識都可以成為旅游資源,它還受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及技術水平的影響,只有那些被特定的價值觀念所承認,并可以為特定的科學技術所利用的土著知識才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2.具有獨特的體驗性
土著知識旅游產品的核心在于體驗,由于土著知識的非物質性,難以讓游客直接感知和把握,因此,所有土著知識的開發必須對游客體驗給予更多的關注,使之能夠滿足游客的需要。這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激發游客的興趣,幫助游客了解土著知識的來源、意義與價值,為游客提供一種在情感、想象和認識上都具有吸引力的體驗;二是為游客提供一個實地的互動式的土著知識體驗機會與場所,為游客營造一種親身的體驗。
3.具有獨特性
獨特性,即用于旅游開發的土著知識在同類旅游資源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土著知識作為特定環境與族群長期互動的產物,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此同時,生活于不同環境的族群也會利用集體的智慧,創造出類似的土著知識。因此,土著知識的獨特性對發展旅游至關重要。
二、土著知識旅游的市場需求分析
每一種旅游產品都對應著其特定的旅游市場,一個項目,或是一種產品不可能同時對所有類型及所有地區的旅游者都產生吸引力。因此,必須進行旅游市場分析,找準自己的目標市場,這是旅游開發的必要前提與關鍵。客源市場細分是目標市場定位的前提,亦是旅游營銷的基礎。所謂客源市場細分,即按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將整體的客源市場劃分為有差別的、更小規模的旅游消費群體的過程。只有在目標市場確認的情況下,才能推出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在一定門檻人數的基礎上,客源市場劃分得越細,營銷也就越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客源市場細分可根據年齡、性別、收入、婚姻狀況、國籍、家庭規模、職業、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進行細分,也可以根據游客的行為進行細分,如:追求的利益、使用率等。
三、土著知識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基礎分析
區域社會經濟基礎、區域交通條件及其周邊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土著知識開發的宏觀條件。
1.區域承載力
區域承載力包括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
區域社會承載力反映的是東道主社區對游客數量與行為的最大容忍度。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土著知識旅游是一種明顯的跨文化行為,旅游者與東道主社區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旅游者與東道主居民可能由于文化的隔閡而發生沖突。
區域經濟承載力主要反映的是東道主社區的經濟基礎,其經濟水平決定著旅游開發的投入能力,一般包括基礎設施要求、當地經濟條件和旅游設施建設等方面。從政府的角度講,發展旅游業對社區來說,旅游設施顯得尤為關鍵,而不是單純的強調旅游產品本身,因為旅游設施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它不僅可以提供游客消費,同時也影響著東道主社區的生活。
區域環境承載力主要涉及對社區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土著社區或是土著知識存在的社區生態環境都比較脆弱,而且生態環境中很多的事物都是他們崇拜的對象,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僅意味著土著社區衣食之源的喪失,也意味著具有神圣意義的崇拜物的消亡以及社區和諧的平衡關系被打破。
2.交通條件
交通條件是旅游業的三個基礎組成部分之一,土著知識旅游地的交通條件一般都不是很好。這是因為土著地區長期處于邊緣的地位,無論在政治、社會,還是經濟上都處于弱勢的境地,交通狀況很不理想。
3.周邊旅游發展狀況
在將土著知識推向市場以前,某些景區已經就自身的優勢先期推出了系列的旅游產品,區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旅游發展基礎,諸如基礎設施、客源等。另外,周邊如果存在較為知名的旅游景區,新推出的土著知識旅游產品很難擁有立足之地,對此可采用依附式的開發模式,利用既有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土著知識旅游的發展。對那些處于衰落期的旅游景區而言,土著知識旅游的推出可能促使景區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賈鴻雁.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J].改革與戰略,2007,23(11):119-122.
[2]游承俐,戴陸園,伍紹云.重視土著知識的發掘、保存、研究與利用[J].云南農業科技,1999,(1):38-40.
[3]閆麗娟,丁淑琴.試論小民族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2,30(3):36-41.
作者簡介:韓宏(1988.11- ),女,河南南陽人,在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工作,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