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形成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和中亞國家在內的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具有其發展特色和特殊作用。新疆作為中國最西部的行政區域,與中亞鄰國直接相連,對西部大開發與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相結合而言,格外具有重大典型意義。今后新疆應該在明確五個中心建設前提下,采取各項措施,參與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關鍵詞:新疆;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訪問期間,提出了建設新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獲得熱烈回應和積極支持。根據設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形成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和中亞國家在內的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區域內所涵蓋的國家和地區,位于亞歐大陸“世界島”中心,在陸權論地緣理論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地位突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兩大經濟圈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兩大主要引擎,而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在區域經濟版圖上屬于“塌陷地帶”,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這既是劣勢,也是潛在優勢,經濟帶可以在連通兩個引擎的前提下,依托交通干線,將其作為發展軸,把發展軸上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城市作為增長極及區域或次區域核心,發揮集聚和輻射效應,既彼此協調發展,又聯結帶動周邊區域,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帶狀延伸,從而可望成為世界上最長和發展潛力最大的經濟帶。
當前,中國正在加快西部大開發。應該合理利用西部地區連接中亞地區的區位優勢,在穩境保邊的前提下,把西部大開發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相結合。新疆是中國最西部的行政區域,與中亞鄰國直接相連;新疆同時還是民族自治區域,在語言文化和宗教習俗等方面與中亞鄰國密切聯系;此外,新疆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力資源結構也隨之調整,具備與中亞鄰國互補合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天然的合作基礎。新疆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睦鄰友好,增進共識,以及鏟除“三股勢力”的生存土壤,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疆在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過程中,應該突出重點,層次分明,充分利用區委地緣優勢,更加快速有效的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隆起地帶和對外經濟開放合作新高地。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基本概況
1.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特色和積極作用
(1)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靈活務實的跨國區域經濟合作方式
由于區域內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市場機制不夠成熟,開放程度不夠高,并且區域內缺乏構建廣度區域合作框架的經驗,因此在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不適合像傳統區域合作框架建設那樣,而應該暫時不設立高端目標,并盡可能在現有區域制度安排內探索務實靈活的區域合作路徑,推進區域內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領域的聯通合作,漸次推進區域合作水平發展經濟帶,而非緊密合作的經濟同盟。例如,與土庫曼斯坦等國天然氣合作以及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氣管道建設等,有利于在中國石油需求大幅度增加、對外依存度提高(2012年中國石油消費量達4.9億噸,進口石油2.8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8%),以及中東亂局和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自立,并進一步促進中國西部大開發。
(2)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形成東西部開放合作新格局
中國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就是要促進包括新疆在內的西部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經濟特色必然要求新疆形成新的對外開放前沿和戰略高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通過產業和人口的轉移和集聚,產生開放經濟條件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可大幅度促進包括新疆在內的中西部省市區機電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貨物出口,既消化國內產能過剩,又創造出難得的發展機遇;并通過開放促改革,既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開發開放,又倒逼東部地區改革開放。
(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涉及伊斯蘭世界、突厥語族世界和雅利安語族世界等,民族和宗教成分錯綜復雜,政治軍事局勢變化多端,“三股勢力”影響猶存,安全形勢有待觀察,又有美國和俄羅斯大國博弈的身影,因此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通過深化雙邊乃至多邊經濟合作,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周邊安全環境。
2.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國與中亞五國及巴基斯坦、伊朗等國經濟貿易合作迅速發展的基礎上的。以中亞五國為例,自從1992年與中國建交以來,中亞五國與中國之間雙邊貿易合作發展迅速,由建交之初4.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60億美元,20年間增長100倍。
在貿易合作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中國還擴大對中亞投資合作。2012年,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中國承諾向中亞地區提供100億美元貸款,主要用于鐵路、公路、光纜、石油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海合作組織還著手建立開發銀行等金融合作機制,為合作項目提供融資平臺,從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合作提供資金動力和金融支持。2013年,上海合作組織還成立了成員國經貿部長會議機制,組織和協調海關、質檢、電子商務、投資促進、發展過境潛力、能源、信息和電信等重點合作領域的區域經濟合作,還通過組織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行間聯合體為各國企業合作搭建平臺。
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挑戰因素
(1)制度化建設水平
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缺乏區域合作制度建設經驗和著力推進合作的主導國家,各國之間某些顧慮,以及大國的影響,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存在主權讓渡與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平衡關系問題,例如邊境管理和投資服務等領域的協調問題,影響制度化建設水平的提高。
(2)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成為最大的瓶頸之一。這在西部地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參與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道路交通和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各國之間規劃協調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此外,沿線安全保障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地緣政治因素
中亞國家在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地緣政治角度搖擺,俄羅斯和美國對中國的猜忌心理較大。中亞一方面歷史上是俄羅斯傳統“后院”,另一方面是美國加強滲透“世界島”的重要基石。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在2011年就提出新絲綢之路,由大中東和大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一方面帶有牽制中國或排斥中國的色彩,另一方面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謀求主導權。
二、新疆參與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策思路
1.基本思路
出于地緣政治等因素考慮,雖然從經濟、人文和區位地緣等角度看,新疆非常適合面向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開展包括構建自由貿易區在內的高層級經濟合作,但就當前形勢而言,新疆還是應該首先踏踏實實地做好“五個中心”建設工作,即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優化對外開放戰略平臺,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區。
2.具體措施
首先,加強政策溝通為關鍵。
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政策溝通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構建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制度建設是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重中之重,隨著各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合作經驗的不斷積累,應該適時推動制度建設步伐。尤其是要注意應該把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同區域內已經、正在和即將開展的區域合作機制相結合,既要包括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機制,更應該包括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尤其是要結合黨和國家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部署,積極推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自由貿易區。當前,與西部地區直接相鄰的最大的區域經濟實體是包括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在內的歐亞關稅同盟。這兩個國家還都已經給予中國普惠制優惠政策。而且近年來,俄羅斯由于加強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開發,以及因為烏克蘭危機等因素遭受西方壓力,經濟合作的注意力逐漸東移。這些都為中國加強與俄羅斯等國的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新疆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兩個歐亞關稅同盟成員國都接壤,國家可以在新疆邊境口岸構建中國與歐亞關稅同盟國家之間自由貿易先導區,在合作制度創新上先行先試,從而為更大規模的合作打好基礎。在做好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兩個最大鄰國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開展與新疆的其他鄰國之間自由貿易合作示范工作,并漸次沿絲綢之路向西推廣,從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全面鋪開區域合作。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區域合作不應僅局限于貨物貿易,還應在服務貿易、投資金融、能源資源、科技文化等領域提升并完善合作機制建設。
其次,加強道路聯通為基礎。
進一步推進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從而潤滑區域經濟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打破新疆經濟開放發展的瓶頸。新疆一方面應該利用好已有的道路交通資源,包括跨國公路和第二亞歐大陸橋,為此需要與國內相關公路和鐵路沿線省份合作,例如與第二亞歐大陸橋的東部起點連云港等地協調,并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進一步提高第二亞歐大陸橋的利用率,從而促進新疆境內沿線經濟開發開放。另一方面,新疆還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政策利好的背景下,積極爭取與鄰國開展基礎設施合作建設。例如,新疆應該充分抓住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開展港口合作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喀什和爪達爾港之間地帶修建鐵路、公路和橋梁等,使新疆可以連接印度洋,并進而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向更高層面發展。
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為主體。
貿易合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主體。新疆作為西部地區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的前沿,格外應該突出做好貿易便利化方面的工作。新疆應該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進一步深化邊境管理協調機制改革,探索創新跨國物流管理制度,打破影響貿易合作的壁壘和瓶頸,推動貿易便利化。尤其是新疆的所有陸上鄰國都是經濟體制轉軌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或者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的國家,在通關物流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體制性漏洞,當然這些國家在實踐中也在不斷加以完善。作為這些國家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應該在新疆地區建設試點,與這些國家開展海關合作,清理灰色清關現象,保護華商利益,并在實踐中加以體系化制度化,以形成推動貿易便利化的長效機制。
第四,加強貨幣流通為核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離不開金融領域的通力合作,尤其是邊境貨幣金融合作,著力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工作,力爭由局部試點向整個自治區全面鋪開,通過新疆與鄰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活動,切實提高人民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地位,從而把新疆打造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高地。此外,新疆還應該抓住直接面向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緣特征,以及伊斯蘭世界與突厥語族世界高度重合的特性,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利用伊斯蘭金融推動地區開發開放。具體來說,就是以面向伊斯蘭世界和突厥語族世界發展伊斯蘭金融為重點,引進運用或合作開發符合宗教和民族經濟文化特征的金融服務品種項目。一方面要夯實合作基礎,推動伊斯蘭金融業務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內引外聯,做好發展民間伊斯蘭金融的工作,改善金融生態,從而提高合作層次和質量。
第五,加強民心相通為保障。
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和社會交往,擴大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教育學術等領域的人員往來和交往,尤其是要注意青少年層面的交往,從娃娃抓起,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建設。新疆要結合所處宗教和民族實際,區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四種穆斯林:文化穆斯林、傳統穆斯林、保守穆斯林和極端穆斯林,區分對待,分層應對。對文化穆斯林要大力合作,對傳統穆斯林要積極合作,對保守穆斯林要有選擇有條件的合作,而對極端穆斯林則要高度警惕。即把對外合作的重點放在文化穆斯林和傳統穆斯林當中比較開明成分。同時要注意,南疆和北疆的穆斯林人口比重是不同的,其中南疆內部和北疆內部的穆斯林人口結構和民族結構也有所不同,基于相應人口經濟學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文化交流活動。
參考文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13[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潘志(1983- ),男,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和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