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會展業的蓬勃發展,城市品牌已經成為會展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這意味著現階段會展業的發展將以城市品牌為依托,利用品牌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帶動整個會展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會展業的發展將強化城市品牌的傳播,對城市的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旅游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市品牌;成渝經濟區;會展業;對策
2011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重慶和成都將攜手打造中國新的經濟增長“第四極”。近年來,在成渝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成渝經濟區會展市場蓬勃發展,會展業已成為衡量城市品牌重要指標之一,是提升成都和重慶城市品牌的新途徑,更是打造成渝經濟區成為國家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力量。
一、城市品牌與會展業互動關系
知名城市品牌可以帶動整個會展產業的發展,國內外展商和與會人員都有意愿親臨這座名城;同時,會議、展覽、大型節慶活動(MICE)的發展也會推動城市營銷、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1.城市品牌視角下會展業的界定
隨著世界經濟融合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已從20世紀80年代所轄領域的較量、90年代綜合實力的較量演變成21世紀的城市個性魅力的競爭。國內外學術界對城市品牌有諸多見解,Keller(1998)提出“一座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余明陽(2004)、張銳和張燚(2006)等認為城市品牌的形成與城市本身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產業特征、交通旅游、資源狀況等密切相關。本文認為,城市品牌視角下的會展業是會展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城市品牌是一張全新的經濟名片,品牌城市將利用品牌營銷、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資源、城市戰略來支持和扶植會展業,以此吸引國內外參展商及重要與會人員,推動會展業向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同時,會展業的發展能夠為主辦城市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城市社會、經濟、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商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平臺,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從而打造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品牌城市。
2.城市品牌推動會展業發展
(1)發揮城市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重慶作為國家級中心城市,是成渝經濟區對外開放交流的重要戰略高地,并擬在內陸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帶動我國內陸地區全方位開發開放;成都具有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注重與國際市場接軌,成都由“國內交通樞紐”向“國際性區域交通樞紐”轉變,成渝兩城市已經具備發展會展業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基礎,無論是參展商、組展商還是專業觀眾,都能夠在成渝兩地發展會展業中受益。
(2)城市品牌具有磁場效應。成渝兩地擁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2013年成都成功舉辦第十二屆財富全球論壇和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讓成都走向了世界。城市品牌傳播讓更多的國內外政客、投資者、學者等了解成渝兩地,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和口碑;城市品牌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后,成渝經濟區發展會展業,國內外參展商和與會人員都愿意前往成渝參加盛會,并深入體驗和享受獨特的城市氣息和氛圍,提高會展業整體的水平,推動會展業向國際接軌。
3.會展業發展促進城市品牌的塑造
(1)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借助展會及節事活動的聲譽,塑造新的城市經濟明信片,宣傳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2013年成都成功舉辦國際盛會《財富》論壇,城市硬件設施建設中突出現代化和格調雅致性,軟件方面注重服務周全、細致和高效;成都將會發揮“大事件后效應”,讓世界更多的知名企業和外國友人了解成都,打造國際化品牌大都市。
(2)推動城市文明建設。成渝兩地在發展會展業的過程中,成都市政府和重慶市政府都重視城市文明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
(3)促進成渝經濟區經濟發展。成渝兩地舉辦知名展會和節事時,要注重會展產業鏈的發展,特別是貿易型展會的發展帶動了酒店、餐飲、金融、交通、電信業、旅游觀光、民航等行業,推動大量客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向成渝地區聚集,不斷優化城市投資環境,推進城市的招商引資,對成渝經濟區經濟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二、成渝經濟區會展業發展存在問題
成渝政府都重視會展業的發展,成渝經濟區會展業發展態勢良好,但由于地理區位因素以及成渝兩地惡劣競爭等原因。
1.區域合作體制欠缺。一是成渝經濟區暫未成立專門的區域協調管理職能的機構,“行政經濟區”發展模式明顯,市場運作系統不完善,導致區域資源利用率不高,增加資源利用成本;二是區域利益共享機制欠缺,成渝會展業呈現各自為戰,盲目競爭狀態,區域性會展法律與條例不完善,會展業發展的競爭機制欠缺;三是成渝經濟區政府主導型展會較多,具有特色、品牌化展會卻屈指可數,未能充分利用各自獨特的優勢產業發展品牌會展項目,削弱了成渝經濟區會展業整體實力。
2.會展專業人才匱乏。成渝會展業的發展,會展企業亟需掌握會展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術的會展人,大多從事會展服務的人員都是半路出家;目前四川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工商大學會展專業在校生不足800人,畢業人數不足200人。隨著成渝會展走向國際化,對會展英語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另外,高等院校會展教育也處于探索式發展時期,不斷修改會展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體系不夠健全,由于教師本身缺乏專業化、系統化的會展知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3.資源整合效率欠佳。成渝經濟區總體會展資源豐富,由于成都和重慶的行政區域的限制,使得成渝資源沒能相互彌補,會展資源不能共享,成渝經濟區舉辦規模小的同質化展會較頻繁,沒有利用城市的產業基礎發展會展業,更無法做到強強聯合,導致成渝經濟區會展資源浪費和閑置比較嚴重。
4.對外開放程度有待提高。成渝經濟區位于中國西部內陸地區,是中國五大會展經濟帶之一,受區位因素的影響,成渝經濟區與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國際會展業仍有很大的差距。國外知名會展公司中國分公司很少落戶成渝兩地,國外參展商和重要與會人員對成渝兩地了解甚少。當前要不斷加大成渝經濟區會展業對外交流的力度,積極引進國外新穎和獨特的會展發展模式,注入新鮮血液,引領成渝會展業實現騰飛。
三、城市品牌視角下成渝經濟區會展業競爭力提升途徑
成渝兩地發展會展業應緊緊依靠當地優勢條件和硬件支持,同時借鑒國內外會展業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注重會展服務的質量,并結合城市特點,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展會,走出一條極具特色的會展業發展道路。
1.加強成渝會展業合作體制建設
重慶與成都會展業的發展不能隨波逐流,盲目發展會展項目,應該以“錯位合作”的發展模式為向導,合作可以提高整體競爭力,提高辦會質量和辦會效果,實現城市的展會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益。利用展會的帶動效應,推動成渝經濟區經濟蓬勃發展,而市場化的運作有助于提高會展活力和會展效益,提升展會競爭力,因此成渝兩地應加快會展經濟的市場化,營造一種市場塔臺,經濟唱戲的會展產業發展格局。成都會展業發展在休閑、文化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且已有成功運作的糖酒會、西博會,經驗豐富。重慶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在新興產業上,為此重慶可以開發全新的會展項目,再者重慶可以憑借今時今日的政治、經濟地位,將大量會議項目聚攏重慶,大力發展會議產業,從而實現以會議見長的會展業發展模式。最終促使成渝會展業錯位優勢發展,呈現主題、風格迥異的態勢。
2.加大成渝會展業人才培養力度
成渝經濟區中只有四川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這三所大學開設會展專業,重慶文理學院會展專業自2004年開設以來,不斷更新會展人才培養方案,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向社會提供專業化的會展人才。鑒于此,一是要鼓勵成渝經濟區更多高校開展會展專業,會展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整合經管學院、外語學院、設計學院,共同培育綜合型高素質會展人才,積極鼓勵會展從教師到北上廣會展院校進修,提升理論和專業技能;二是要開展校企合作,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比如重慶文理學院長期對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進行志愿者協助,積極爭取東部或國外大型會展經理人到高校講學或開展講座;三是要開展技能證書培訓,開展會展策劃師、注冊策劃師、展臺設計師、商務英語翻譯師等,注重會展應用型人才培育。
3.發揮成渝會展業資源整合效應
成渝經濟區發展會展業要充分利用城市產業基礎優勢。一是以堅實的產業基礎發展會展業能夠發揮產業競爭優勢,能夠吸引更多的展商和與會人員,相應的把展會做大做強,向品牌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比如成都著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博覽會,重慶發展汽車摩托車展覽會。二是會展業硬件條件要協調利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是成渝經濟區最大的展館,配套設施齊全、功能多樣,要充分發揮大型展館的優勢,要努力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展館。三是針對成渝兩地小規模同質化展會,嘗試進行會展企業合作,對成渝經濟區物流、交通、餐飲、住宿、旅游、會展企業、會展場館等會展資源進行整合和共享,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優化。
4.積極推進成渝會展業與國際化接軌
成渝經濟區是國務院2011年正式批復的,成都和重慶市政府都高度重視會展業的發展,都出臺相關法規條例要建設“會展之都”,然而成渝兩地應充分利用國家和政府的優惠政策,積極與北京、上海、廣州進行會展業發展交流,同時借鑒國外會展業發展經驗,努力引進國外知名會展企業,提高成渝經濟區會展業綜合實力。積極鼓勵成渝兩地申辦國際性交流項目,以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國際展商來蓉發展會展業;同時注重與國際品牌展覽公司進行項目交流合作,選派會展高層經理到國外展覽公司進修等方式,以此來積極推進成渝會展業與國際化接軌。
四、結語
從區域經濟視角分析,成渝經濟區會展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成渝經濟區發展需要成都和重慶發揮城市品牌效應。在城市品牌視角下,可以從加強成渝會展業合作體制建設、加大成渝會展業人才培養力度、發揮成渝會展業資源整合效應、積極推進成渝會展業與國際化接軌這四個方面來發展成渝經濟區會展業;目前成渝兩地會展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其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魏敏.成渝區域:培育“十二五”新的經濟增長極[EB/OL].中國經濟.2011-11-21.http://district.ce.cn/zg/201111/21/t20111121_22853804.shtml
[2]Kevin Ryan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 & 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
[3]余陽明,姜煒.城市品牌[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4]張燚,張銳.城市品牌論[J].管理學報,2006(04).
作者簡介:余學志(1991- ),男,安徽六安人,重慶文理學院旅游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會展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