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來
摘 要:為在湘東丘陵區域的非雙季稻區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藍型油菜”種植模式的可行性,開展了“早稻+再生稻”栽培的品比試驗,結果表明:陵兩優268和陸兩優996具有再生能力強、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等優勢,且兩季產量均比對照顯著增產,可作為該湘東區域推廣“油-稻”模式的優選早稻品種。
關鍵詞:雜交早稻;再生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38-02
湘東丘陵地區的“三寒”常對雙季稻的種植效益造成嚴重影響,在努力提高農民收入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糧食的產量。為此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藍型油菜”三熟制栽培模式的生態適應性及其相關技術措施,于2013年開展了“頭季稻+再生稻”的雜交早稻品種的比較試驗,為篩選出綜合性狀好、適合“早稻+再生稻+油菜”三熟栽培的早稻品種提供參考依據;通過試驗,篩選了陵兩優268和陸兩優996等2個適合本模式的雜交早稻優良組合。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6個:陵兩優211、株兩優211、T優705、株兩優2008、陵兩優268、陸兩優996。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在平江縣木金鄉大石坳村一農戶家責任田進行,試驗田前作為油菜。
1.3 試驗設計 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m2。記載各品種主要生育期和性狀。頭季稻和再生稻收獲時單打單曬測產。
1.4 栽培措施 4月10日播種,濕潤育秧。5月5日收割油菜集中曬收。5月8日移栽秧苗,株行距為20cm×30cm,每蔸插2粒谷苗。大田667m2施40%(20∶8∶12)紅四方復混肥25kg作基肥。插后5d結合除草施尿素10.0kg、氯化鉀7.5㎏促蘗;曬田復水后施尿素2.5kg、氯化鉀3.0kg壯穗。水分管理采用“間隙好氣濕潤灌溉”,當每莖蘗數達20萬/667m2時,排水曬田,以泥土表層發硬為度,抽穗期以后,采用干濕交替灌溉。頭季稻收獲前10d追施尿素10kg作摧芽肥,收割后3d追施尿素10.0kg、氯化鉀7.5kg促再生苗生長,頭季稻收獲前5d斷水,收割后立即復水,以后干濕交替。頭季稻成熟度達到90%左右時收割,采用撩穗收割,不踩壓稻樁,留樁高度40cm以上。
2 氣候特點
水稻生產期間遇到7~8月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對早稻及其再生稻的正常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根據縣氣象局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7月1日~8月20日日平均氣溫31.1℃,同比高1.6℃;37℃以上高溫天數22d,同比增加10d,其中日最高溫度達40.1℃,同比高3.0℃;降水量16.9mm,同比減少94.3%;日照時數506.8h,同比增加98.1h。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育期 參試品種早稻+再生稻全生育期(3個試驗點平均,下同)陵兩優268最長,146.0d;其次是陸兩優996,144.3d;陵兩優211最短,140.0d;株兩優211、T優705和株兩優2008分別為143.3d,142.7d和141.3d。從生育期來看,所有參試品種可在湘東地區作再生稻種植,且再生季在9月15日前成熟,有利于油菜播種移栽。
3.2 經濟性狀
3.2.1 株高 參試品種早稻株高86.8~90.2㎝,T優705>株兩優2008>陵兩優268>陸兩優996>陵兩優211>株兩優211。
3.2.2 穗長 早稻穗長19.3~20.7cm,平均19.8cm;再生稻穗長15.8~18.3cm,平均17.2cm。
3.2.3 有效穗 早稻有效穗16.01~18.84萬/667m2,平均17.16萬/667m2。T優705有效穗最多,18.84萬/667m2;其次是陵兩優268,18.03萬/667m2;陵兩優211最少,16.01萬/667m2;株兩優211、陸兩優996和株兩優2008分別為16.97萬/667m2、16.54萬/667m2和16.56萬/667m2。再生稻有效穗10.03~15.20萬/667m2,平均12.15萬/667m2。陵兩優268最多,15.20萬/667m2;其次是株兩優2008,13.00萬/667m2;陵兩優211最少,10.03萬/667m2;株兩優211、T優705和陸兩優211分別為11.23萬/667m2、10.48萬/667m2和12.97萬/667m2。
3.2.4 總粒數 早稻穗平總粒數102.5~121.0粒,平均112.0粒。陵兩優268穗平總粒數最多,121.0粒/穗;其次是株兩優2008,118.0粒/穗;T優705最少,102.5粒/穗;株兩優211、陸兩優996和陵兩優211分別為111.7粒/穗、115.9粒/穗和103.4粒/穗。再生稻穗平總粒數66.0~84.1粒,平均75.0粒。陸兩優996穗平總粒數最多,84.1粒/穗;其次是陵兩優268,81.6粒/穗;陵兩優211最少,66.0粒/穗;株兩優211、T優705和株兩優2008分別為72.1粒/穗、74.3粒/穗和71.8粒/穗。
3.2.5 實粒數 早稻穗平實粒數92.4~110.0粒,平均100.9粒。陵兩優268最多,110.0粒/穗;其次是陸兩優996,104.2粒/穗;T優705最少,92.4粒/穗;株兩優211、株兩優2008和陵兩優211分別為99.6粒/穗、103.5粒/穗和95.4粒/穗。再生稻穗平總粒數60.9~77.0粒,平均67.2粒。陸兩優996穗平總粒數最多,77.0粒/穗;其次是陵兩優268,70.3粒/穗;陵兩優211最少,60.9粒/穗;株兩優211、T優705和株兩優2008分別為64.0粒/穗、66.1粒/穗和65.1粒/穗。
3.2.6 結實率 早稻結實率87.7%~92.3%,平均90.1%;再生稻結實率86.1%~92.4%,平均89.9%。
3.2.7 千粒重 早稻千粒重23.9~27.9g,平均26.4g;再生稻千粒重22.6~26.6g,平均25.1g。
3.3 產量
3.3.1 頭季稻產量 供試品種早稻產量(三個試驗點平均,下同)372.8~490.0㎏/667m2,平均429.0kg/667m2,陵兩優268>陸兩優996>株兩優2008>T優705>株兩優211>陵兩優211。
3.3.2 再生稻產量 供試品種再生稻產量130.0~243.9㎏/667m2,平均177.9㎏/667m2,陵兩優268>陸兩優996>株兩優2008>株兩優211>陵兩優211>T優705。
3.3.3 頭季稻和再生稻總產 早稻與再生稻總產512.8~733.9㎏/667m2,平均606.9㎏/667m2,陵兩優268>陸兩優996>株兩優2008>株兩優211>T優705>陵兩優211。
3.4 再生能力 再生率陵兩優268最高,84.4%;其次是陸兩優996,78.4%;T優705最低,55.5%;株兩優211、株兩優2008和陵兩優211分別為66.3%、78.2%和62.9%。
4 小結
通過對參試品種(組合)的綜合性狀分析發現,陵兩優268和陸兩優996兩個組合的有效分蘗多,再生能力強,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等優勢,且兩季產量均顯著增產,可作為“早稻+再生稻+甘藍型油菜”三熟栽培的早稻優選品種,可繼續開展示范與推廣工作。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