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龍
摘 要:皖北地區是安徽省大豆主產區,夏大豆種植面積占夏季作物種植比例大,但近年來多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夏大豆產量和農民增收。為確保夏大豆高產穩產,該文結合皖北地區夏大豆生產實際,從良種良法、旺長和落花、配套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夏大豆;高產穩產;影響因子;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49-02
根據調查,皖北地區夏大豆栽培模式為一麥一豆,前茬作物為小麥,小麥收割后等雨水播種大豆。播種期最早6月7日,最遲7月13日,收獲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皖北地區夏大豆的種植面積占到夏季作物的60%以上。但近年來,尤其是最近2a受氣候影響及農民對夏大豆栽培技術的缺乏而導致夏大豆產量降低,有些田塊甚至出現絕收現象,嚴重影響了夏大豆的高產穩產。因此,筆者對皖北地區夏大豆栽培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應對措施。
1 影響因子
1.1 缺乏良種 現生產上需求高產大粒早中熟和小葉披針葉耐密高產品種,而目前高產大粒和小葉耐密品種少。大豆生產上只得使用耐密植、耐粗放管理的穩產品種。這些品種一般株高較矮,生物量較小,嚴重影響了大豆產量。
1.2 缺少良法 受傳統觀念影響,皖北地區大豆種植技術落后,認為大豆只管種就能收獲,管理粗放,在肥水、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就施肥而言,多數農戶認為在苗期施肥意義不大,多選擇在大豆開花或結莢期進行肥料撒施,殊不知苗期大豆的生長發育也很關鍵,此期如養分缺失將對后期開花、結莢產生嚴重影響;就抗旱澆水而言,有的用噴管直接噴在豆棵上,沖掉花莢和增加豆苗倒伏。有的直接用井水灌溉,因溫差太大,豆棵反而不適應;病蟲草害防治方面由于缺少專業的技術指導,農戶雖進行了藥物噴施卻收不到相應的效果,造成豆莢農藥殘留和發生除草劑傷苗現象。
1.3 旺長和落花 大豆旺長不可避免造成大量養分浪費,后期開花、結莢營養成分供應不足,因此發生旺長是造成大豆低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豆發生旺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品種、土質、氣候等都是造成大豆旺長的因素。夏大豆生育期一般在7~10月,此期皖北地區恰逢雨季,如遇陰雨連綿會造成豆棵快速生長,造成后期發生倒伏引起減產。另外,夏大豆開花時期如遭遇天氣干旱,高溫,同時降水偏少,農田小環境氣候條件惡劣,這種天氣條件對各個品種、不同生育期都會造成開花減少、落花增加,后期結莢率自然降低。此外,種植密度過大,田間密閉,通風透光不良的田塊極易發生旺長造成減產。
1.4 缺乏配套措施 皖北地區夏大豆種植在小麥收割之后等雨種植,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氣候,如遭遇極端天氣則很難及時種植,而錯過最佳種植時期。如,2013年我區部分地區在小麥收割后遭遇干旱天氣,土壤墑情不適宜大豆播種,待到雨水來臨,墑情改善種植后又適逢高溫、干旱天氣,造成大豆苗期生長緩慢。而且由于此時大豆根系不發達,甚至造成幼苗的干枯,由此而造成大量減產。同時,如苗期夏大豆遇陰雨天氣不能及時排水很容易發生旺長而影響后期的發育,也會造成夏大豆的減產;大豆開花結莢期要求雨水充分,如氣候過于干旱往往造成大豆落花而影響產量。如2014年在大豆開花期遭遇干旱天氣而未能及時灌溉,部分農戶雖然灌溉但由于錯過時機,灌溉方式不合理也造成了夏大豆的大幅度減產。歸根結底是由于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面對自然災害沒有及時采取合理的補救措施,從而造成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2 應對措施
2.1 選擇良種 皖北地區9月底10月初,降雨量較少,且陽光充足,光溫條件適合夏大豆的生長需要。而此期多數品種的夏大豆已進入收獲期,錯過了較好的生長條件。因此,在品種選擇上,應考慮生育期在100d左右的大豆品種。俗話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良種是關鍵。因此,應該國家審定或者我省審定主推品種,并且適宜我省生態區域種植的品種。綜合兩者因素,適宜我區種植的有中黃13、徐豆9號、徐豆16和皖豆24等。
2.2 配套良法
2.2.1 合理密植 皖北地區大豆種植普遍存在種植密度過大,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皖北地區大豆種植多是在小麥收割后實施免耕種植。由于播種機具的行間距固定為22.5㎝,這個行距對大豆而言過于稠密,無法保證后期生長的空間需要;另一方面是廣大農民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為了保證出苗率加大了播種量。研究表明,25萬株/hm2的種植密度有利于大豆取得高產,按此要求大部分品種的播種量應控制在60~80kg/hm2,而對一些大粒型的大豆品種可適當增加至100㎏/hm2。因此,在實際生產中,為提高我區大豆產量,首先應降低播種量、擴大種植行距,保證合理的種植密度。
2.2.2 合理追肥 由于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能夠進行自然固氮。因此,在大豆的施肥上必然要注意一個自然存在的矛盾——就是氮肥一方面可以補充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促進大豆的生長;而另一方面氮素卻會抑制豆棵根瘤菌的發育。因此,對大豆在整個生育期的施肥方案應做合理安排,首先在苗期應使用磷肥達到增花的效果,此外也可促進大豆根瘤菌的生長。其次在大豆開花期的追肥應以氮肥為主,一般是在開花前或開始開花時使用60㎏/hm2的尿素。針對大豆需肥特點,苗期可用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花莢期和鼓粒期,可用過磷酸鈣、鉬酸銨、尿素等進行葉面噴施。使用時要注意濃度,尿素、磷酸二氫鉀適宜濃度為1%,不得超過3%。噴霧時間最好在傍晚或早晨有露水時。
2.2.3 合理澆水 面對干旱,一部分人認為大豆不能澆水,理由是大豆澆水后不結莢,會發生“倒青”現象。據調查:不是大豆剛出現干旱時就澆水,而是等葉片發黃,花莢脫落再去澆“救命水”,這樣的大豆植株就會大部分花莢脫落。2011-2012年皖北地區因干旱溝塘無水,只有打井水灌溉。因井水溫度低,如在上午10:00到下午16:00之間澆井水,因溫差太大,豆棵不能適應。因此上午應在10:00以前,下午16:00以后澆水灌溉。用噴灌機灌溉也要注意方法,先把噴水管放在地下,澆透一片再移澆另一片。澆過水后至少能滲透10cm為宜。
2.2.4 加強病害防治 病蟲害一直是影響大豆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資料表明威脅我區大豆高產的主要病蟲害有大豆蚜蟲,豆天蛾以及大豆食心蟲。在防治病蟲害時應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因素,采用低毒農藥。建議7月下旬前以防治大豆蚜蟲為主,達不到防治指標不用藥,允許少量蚜蟲存在,既刺激大豆生長,又作為天敵食料。食葉害蟲在8月10日大豆花莢期前食葉率達不到20%時不防治,達到防治指標選用毒性低、殘留期短的藥劑品種。食心蟲防治適期在8月20~26日,達到防治指標后用菊酯類農藥防治幼蟲效果較好。
2.3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農田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發生旱澇災害時能否及時應對,是抗災減產保收的關鍵。因此,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對農田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尤其是建設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保證在小麥收獲及大豆播種、開花和結莢時用水需求,遭遇干旱天氣時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一是在農田區建造深水井,用于氣候干旱時抽水灌溉;二是可借鑒干旱地區節水灌溉經營發展滴灌設施;三是在農田區塊旁建立引水渠,在干旱季節從較大的河道內引水灌溉。
參考文獻
[1]蔡文秀,李繼存,周延爭,等.夏大豆新品種嘉豆43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5):4581-4582.
[2]譚峰.潁泉區優質夏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4(16):42-42,45.
[3]趙玉鳳,紀永民.夏大豆3000kg/hm2密度和施肥技術選優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36):17519-17521.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