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建華
齊魯石化的兩個化肥廠在國內甚至世界同行中都曾經創造過輝煌。
2006年5月,齊魯石化第二化肥廠為化肥裝置服務的水處理系統開始拆除。同年10月,合成氨和尿素裝置開始拆除,并準備整體運往四川達州市。這標志著有32年歷史的引進大化肥裝置將從此在山東大地消失。
在此之前的2004年,齊魯石化的第一個化肥廠——第一化肥廠改制成為“齊魯第一化肥有限公司”,成為一家民營企業。凡此種種,標志著齊魯石化已經徹底告別了化肥時代。

□ 1976年12月19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蘇毅然(中)為第二化肥廠建成投產剪彩。
上世70年代的齊魯石化只有四個生產廠,煉油廠、橡膠廠和第一、第二化肥廠。兩個化肥廠在國內甚至世界同行中都創造過輝煌。
1976年,第一化肥廠對合成氨、尿素生產系統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達到年產合成氨8萬噸、尿素12萬噸,成為當時國內氮肥企業中規模最大的生產廠。一直到這個廠停產時止,他們的長周期運轉天數在全國中型化肥廠中始終保持第一,當年的化工部多次總結推廣他們的安全生產經驗。廠內的干部和技術人員也曾作為專家到孟加拉國,幫助他們建設化肥廠、生產化肥。出國當專家,一直是老一代一化職工津津樂道的事。
擁有“文革”后期引進的大化肥裝置,第二化肥廠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地政府對大化肥的建設也給予高度重視。據淄博市志記載,1973年11月23日,成立11人的安全保衛領導小組,并從公安、保衛部門抽調30名干部,組成第二化肥廠工程指揮部保衛辦公室。公安機關抽調28名民警對第二化肥廠周圍城區、社隊和50多個廠礦企事業、機關、學校,全面調查摸底,對進入工地的2000多名職工,逐人審查登記,發工作證。
第二化肥廠建設和開工時請了一批日本專家。那時,中日兩國建交時間不長,兩國人民之間互相并不了解。據日本專家后來講,他們臨行前曾被多次告知,中國人對日本很敵視,到中國來要處處小心。當時的第二化肥廠也開展了嚴格的外事教育,強調不能對日本專家講不禮貌的話。盡管雙方都小心翼翼,但互相的了解還是在碰撞中深入。

□ 1976年10月15日,齊魯石化產出合格尿素。圖為出產品時的場景。
當時中國還處于“文革”中,日本的經濟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日本人普遍認為,中國這些年只搞了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遠不如他們。于是,就有人說出了當時二化職工都熟悉的一句話:“你們的(建設和開工)水平,如果十年內能趕上我們,那就很不錯了。”他們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想到,正是這一句話,激發了全體職工的民族自尊心。
于是,人們看到,工藝流程圖和各種參數貼滿了單身宿舍的墻,從工地、車間、食堂和宿舍,到處是拿著流程圖、各種資料學習的職工。許多職工走著路也在背位號和流程,全廠既是一個大工地,又是一所大學校。很快,日本專家驚訝地發現,單憑畫流程和各種儀表標志就可以和中國人交流,許多中國工人的技術水平并不比他們差。日本專家開始向中國工人豎大姆指了。
中國工人學習技術的熱情和工作精神也讓日本專家很受感動。一次,他們找一位中國工人一起到現場調整設備,操作班長讓兩位女工過去,日本人連連擺手說女人不行。可我們的兩位女工到現場熟練地進行了操作,日本人的擺手變成了大姆指。還有一次,在透平壓縮機組開車時,突然傳來“咚”的一聲巨響。現場所有人都非常緊張,紛紛躲避,只有當班的操作工堅守崗位沒離開半步,日本人又豎起了大姆指。就是在這種氛圍中,這些第一次來中國的日本專家一點點認識了中國人。
自建成投產起,第二化肥廠便步入了輝煌。幾十年來,他們的產品質量一直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是全國首批二級和一級企業。1983年,齊魯石化公司兩個廠生產的尿素獲得了部、省優質產品稱號,后來還成為國優產品。在這幾十年中,不僅日本廠商經常來回訪,連向日本提供專利技術的美國人也到廠考察。他們對該廠一段轉化爐管幾十年竟然還能正常使用,而且性能良好表示驚奇,對廠里的生產和設備、安全環保管理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在日本向世界多個國家出口的大型化肥裝置中,山東的大化肥裝置管理水平是最高的。
在這幾十年中,第二化肥廠又伴隨齊魯30萬噸乙烯建設,建成了空分、甲醇和丁辛醇裝置。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大批人才從這里走出去,其中包括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楊興富和國家交通部長楊傳堂。
由于對原料問題的估計不足,第二化肥廠從投產之日起就面臨著原料不足的問題。按照設計要求,整個大化肥裝置每小時需用天然氣53900立方米,年需氣4.5億立方米。但是,除投產當年的1976年化肥裝置有過高負荷生產外,其他年份裝置基本處于中低負荷運行。尤其是一到冬季,裝置的安全穩定運行更成為大問題。為此,積極同油田協商保證供氣成為該廠和齊魯石化的重點工作之一。據經常跑油田的同志講,為了保證二化的用氣,油田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們曾在油田二級基地看到,為保證二化用氣,取暖用的天然氣被停掉,生產調度室用廢木頭生火取暖。有的辦公室內,工作人員穿著棉衣辦公。勝利油田畢竟不是氣田,第二化肥廠必須兩條腿走路,積極尋找新的原料途徑。
為解決原料問題,齊魯石化的歷任上級石油部、化工部、中國石化總公司都在想辦法。齊魯石化和第二化肥廠也想了很多辦法,許多技術措施和改造都是圍繞著如何增加原料開展。建廠第二年的1977年,該廠增設了拔頭油裝置,1979年又引進了第一化肥廠的焦化干氣,1986年引進了美國的普里森裝置,回收池放氣中的氫用于化肥生產。1989年回收利用丁辛醇火炬燃燒氣。后來又使用煉油廠的重質柴油。通過這些措施,第二化肥廠維持了化肥裝置的低負荷運行。在2002年化肥裝置全部停工前,他們使用的原料達到6種。
化肥的生產成本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燒重柴后,成本增加就更快了,當時生產一噸化肥就要虧損200多元。與此對應的是化肥市場的不景氣。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化肥市場價格一路下滑,第二化肥廠生產的尿素,最低時一噸只賣到900元,企業因此而陷入虧損的局面。
同樣因為原料的問題,第一化肥廠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工一直不正常。該廠生產用的煉廠氣被送到二化,以保二化的生產。2000年,第一化肥廠停產。第二化肥廠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2001年3月12日,尿素裝置停車。合成氨裝置改造為制氫裝置,向煉油廠供氫。制氫裝置運行不到兩年時間,就于2002年11月20日停車。化肥裝置從此閑置起來。
據說,制氫裝置徹底停工那一天,天空有些陰,灰蒙蒙的。在場的干部職工說:“當裝置突然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的心都是灰的。”
雖然齊魯石化兩個化肥廠的停產,是中國石化因其長期虧損做出的產業調整決策,但對兩座化肥廠今后的發展方向,從齊魯石化到中國石化總部也都給予了高度關注。二化停產后,先后有內蒙、青海和淄博礦業集團提出,要將二化化肥裝置整體搬遷或者合作生產化肥。幾經考慮,2003年,中國石化與青海省就第二化肥廠整體搬遷至西寧進行了多次會談,并簽訂了商談協議。其間,中國石化和青海省的高層領導對此事給予了高度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第二化肥廠搬遷青海的方案沒有實行。
在經過短暫的間歇期,隨著中國石化在四川發現了普光大氣田,二化化肥裝置的出路再次提上了中國石化的議事日程。2006年1月,集團公司正式決定由齊魯石化作為業主,將齊魯二化化肥裝置整體拆遷到四川省達州市,建設齊魯石化達州化肥廠,后改為齊魯石化達州分公司,以充分利用達州的天然氣資源。同時,在這一年中,第二化肥廠資源優化項目同時上馬,二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停產近4年的第二化肥廠化肥裝置有了出路,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在整個2006年中,化肥設備的拆除、檢驗、搬運各項工作的進展緊鑼密鼓。遠在四川達州的項目工地上,各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人們都在企盼,達州人企盼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座大型化肥廠很快建設起來,為發展地方經濟做出貢獻;第二化肥廠的職工企盼,陪伴了自己30多年的化肥裝置,能在新的土地上有新的發展。
在此前的2002年,第一化肥廠已經順應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潮,通過改制分流,成立了齊魯第一化肥有限公司。對原裝置改造后,年產合成氨10萬噸,尿素17萬噸,甲醇2萬噸。2004年12月26日,齊魯第一化肥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產。投產后的幾年內,化肥市場形勢一直不錯,該廠的效益也得到了保障,實現了改制后的新生。在此期間,第一化肥廠再次發生變化,被山西陽煤集團收購,成為其下屬企業,改制的民營企業重新回到國企的行列。
與第一化肥廠不同的是,在達州的大化肥裝置卻不那么順利。前期的基本建設一切都按部就班,主要裝置到2007年底基本建成,單機試車和聯運試車進展的也不錯。由于各種原因,到2010年1月才開始試生產。然而,試生產后不久,裝置再次停了下來。這一停就是4個年頭。直到2014年,齊魯石化撤銷達州分公司,裝置中的設備及相關資產,通過拍賣等方式處理,員工則整體返回齊魯石化重新安置。至此,齊魯石化的化肥時代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