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梅,金阿榮,阿茹娜,張繼英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血液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基于硼替佐米的聯合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35例療效觀察
李麗梅,金阿榮,阿茹娜,張繼英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血液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目的 觀察以硼替佐米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MM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多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例均采用以硼替佐米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的患者,其中21例采用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14例采用BC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環磷酰胺)方案化療。結果35例患者中有效26例,總有效率為74.3%。BD方案組完全緩解8例(38.1%),部分緩解4例(19.0%),微小緩解2例(9.5%),有效率為66.7%;BCD組完全緩解6例(42.9%),部分緩解5例(35.7%),微小緩解1例(7.1%),有效率為85.7%。BCD方案組的總有效率高于BD方案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周圍神經病變、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感染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療效顯著,耐受性好,BCD方案可提高緩解率,是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多發性骨髓瘤;硼替佐米;不良反應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為漿細胞惡性腫瘤,臨床主要表現為腎功損害、貧血、骨病等,發病率約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因病因復雜、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及骨髓瘤細胞耐藥性產生等因素,使得MM仍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1]。近幾年來隨著抗腫瘤靶向治療藥物(硼替佐米、反應停及雷利度胺等)的發現及新的治療方案的應用,明顯地提高了MM的緩解率,使MM患者的預后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2]。硼替佐米是第一個進入臨床應用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目前已被國內外研究者推薦為多發性骨髓瘤的一線用藥。我院采用以硼替佐米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MM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例MM確診患者,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51~72歲,中位年齡5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1年修訂》[3]的診斷標準,分期標準參照Durie-Salmon分期體系和國際分期體系(ISS)[4]
1.2 治療方法 21例患者采用BD方案化療(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20~40 mg靜脈注射,第1~2、4~5、8~9、11~12天靜脈注射;14例采用BCD方案化療(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環磷酰胺):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20~40 mg靜脈注射,第1~2、4~5、8~9、11~12天,環磷酰胺150 mg/m2第1~4天靜脈注射。2012年1月起所有患者均改為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療。3~4周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共接受4~6個療程的化療。治療前后監測肝腎功能、血鈣、血沉、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固定電泳、骨髓涂片細胞學分析、血常規、尿常規等。
1.3 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主要按照《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1年修訂版》[3]歐洲骨髓移植協作組EBMT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微小緩解(MR)、無變化(NC)、平臺期、CR后復發、疾病進展(PD),總有效(RR)=CR+PR+MR。
1.4 不良反應 根據NCICTCAE(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T version 3.0)標準判斷不良反應[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化療方案的療效比較 35例患者中有效26例,總有效率為74.3%。BD方案組完全緩解8例(38.1%),部分緩解4例(19.0%),微小緩解2例(9.5%),有效率為66.7%;BCD組完全緩解6例(42.9%),部分緩解5例(35.7%),微小緩解1例(7.1%),有效率為85.7%。BCD方案組的總有效率高于BD方案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BD組和BCD組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均評估不良反應,與BD方案組比較,BCD方案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治療仍以聯合化療為主,傳統治療方法的療效欠理想、復發率較高,中位生存期僅3~5年[1]。硼替佐米是一種可逆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該藥能夠對泛素蛋白酶體過程中的部分目標蛋白的降解過程起到抑制作用,屬于選擇性的細胞毒藥物。在MM中硼替佐米主要通過直接的細胞抑制和骨髓微環境的旁分泌機制抑制瘤細胞生長,同時還通過抑制血管生成和下調細胞粘附分子的表達及抑制DNA的修復等機制來克服骨髓瘤細胞對激素和傳統化療的耐藥[6-8]。國內外研究顯示硼替佐米為基礎的單藥及與多種抗腫瘤藥物的聯合方案極大地提高了MM的緩解率及生存期[9-12]。
本研究采用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環磷酰胺的方案治療了35例MM患者,總有效率為74.3%(26/35),BD方案治療組有效率為66.7%(14/21),BCD方案治療組有效率為85.7% (12/14),均與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相似。所有患者的中位起效和達最佳療效時間為兩個療程,進一步證實了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治療方案除有較高的治療反應率外,還有起效快的特點。BD方案與BCD方案兩組療效比較,后者CR、PR及總有效率高于前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本研究病例數量有限,且為回顧性病例研究,需要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擴大樣本數量并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來觀察療效。
聯合化療中監測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便秘、腹脹、腹痛及腹瀉等),經對癥治療后緩解。15例患者在用藥的1~2個療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PN)[13],表現為以肢體末端為主的麻木、感覺異常,均為1~3級PN,經營養神經、改變硼替佐米用藥方式為皮下注射治療后逐漸緩解。11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的患者,于疾病早期即行胸部CT、血培養、G/GM等實驗,并及時予積極抗炎、抗病毒、抗真菌等治療后均好轉。其他少見不良反應如血壓、血糖波動,均可控制。BCD方案治療組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BD組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得到控制,無需更改或終止治療方案。
硼替佐米為MM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而基于硼替佐米的聯合化療方案以其起效快、緩解率高、耐受性好等優勢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尤其是BCD方案,因可提高患者緩解率及總反應率,是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1]黃仲夏.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治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3, 11(5):23-25.
[2]Dolber PC,Jin H,Nassar R,et a1.Thalidomide,lenalidomide and bortezomib in the manage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J].Expert Rev Hematol,2011,4(1):51-60.
[3]中國多發性骨髓瘤工作組.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1年修訂[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0):892-896.
[4]Greipp PR,Miguel JS,Durie BG,et al.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for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2005,23:3412-3420.
[5]Cancer Therapy Evaluation Program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Version3.0.DCID,NIC.DHHD[S/OL].[2003 03-03-31].http://ctep.cancer.gov/.
[6]Mitsiades N,Mitsiades CS,Richardson PG,et al.The proteasome inhibitor PS-341 potentiates sensitivity of multiple myeloma cells to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eutic agents:therapeutic application [J].Blood,2003,101(6):2377-2380.
[7]Hideshima T,mitsiades C,Akiyam M,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mediating antimyeloma activity of proteasome inhibitor PS-341[J]. Blood,2003,101:1530-1534.
[8]Raijumar SV,Richardson PG,Hideshima T,et a1.Proteasome inhibition as 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 in human cancer[J].C1in Oncol, 2005,23(3):630-639.
[9]陳 飛,王玉娟,張克儉,等.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觀察[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1,24(3): 176-177.
[10]何慧清,許曉軍,黎偉超,等.硼替佐米為主方案治療初發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2,27(3):280-282.
[11]梁賾隱,任漢云,岑溪南,等.硼替佐米為基礎的化療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4,35(3):225-230.
[12]徐麗麗,邱慧穎,胡曉霞,等.含硼替佐米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初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4,35 (5):448-450.
[13]Corso A,Mangiacavalli S,Varettoni M,et al.Bortezomib-induced perpheral neuropathy in multiple myeloma:a comparison between previously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J].Leuk Res,2010,24(4): 471-474.
R733.3
B
1003—6350(2015)08—118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8.0423
2014-09-16)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4MS08144)
金阿榮。E-mail:JxF-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