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該文簡述了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優勢,并介紹了池州市水稻機插秧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加快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種植;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130-02
水稻是池州市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0萬hm2左右,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85%,占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0%左右,在全市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漸向二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季節性短缺,農業生產成本上升,水稻傳統的人工栽插種植模式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推廣以水稻機械化種植為代表的輕簡化栽培模式。
1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優勢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是以機械化生產代替傳統人工栽插的水稻種植方式,主要包括插秧機的操作使用、機械栽插秧苗培育和田間農藝管理措施等內容。
1.1 促進高產穩產 水稻機械栽插夠保證株穴數和株行距一致,秧苗具有深淺均勻、緩苗期短、分蘗多等特點,這些是水稻增產的基本條件,手工栽插很難做到這一點。由于實現了精準的有序栽培,秧苗在生長過程中通風性好,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利于秧苗“早發”和低位分蘗,這是機械插秧比手工插秧增產的主要原因。
1.2 降低勞動強度 機插秧與傳統手工種植方式相比,可大幅度降低育秧和栽插環節的勞動強度,有明顯的省工優勢。一般人工栽插水稻667m2需1.5d,采用手扶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栽插每667m2只需0.13d和0.05d,分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
1.3 節約耕地資源 機插秧采用毯狀秧苗,可大量節省秧田,提高工效。秧田大田比可達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節約耕地資源。
1.4 減少面源污染 機插秧寬行移栽,通風透光條件優越,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強。相比手工栽插,水稻生長過程農藥施用量可大量減少,減少了環境污染。
2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應用現狀
近年來,池州市結合項目實施,以工廠化育秧和機插秧為突破點,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至2014年底,全市水稻機械化插秧面積發展到20 667hm2,建設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17個,標準化育秧面積147hm2,發展水稻機插秧服務組織22個。農機總動力達123萬kW,拖拉機保有量4.1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729臺,插秧機945臺。
3 制約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的因素
近年來,池州市加大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力度,從目前來看,水稻生產中耕作和收獲環節機械化已有較大發展,據統計,2014年底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9.2%,其中耕作機械化水平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96%和83%。但水稻種植環節的機械化水平發展相對滯后,水稻機械化栽插水平只有18%,機械化種植已成為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當前制約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的因素及存在問題如下。
3.1 地理條件的限制 池州市地貌類型比較復雜,以皖南低山丘陵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85%左右。地表不平整,田塊間落差大,有的田塊幾何形狀嚴重不規則,機械化作業環境不理想,影響了工作效率。
3.2 分散經營的種植模式 目前我市水稻生產基本上還是以戶為單位分散經營為主,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較慢,據調查統計,至2014年底全市3.33hm2以上種糧大戶發展到1 578戶,規模種植面積25 533萬hm2,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25%。以6.67~20hm2的小規模為主,占總規模種植面積的39.6%。分散經營的模式造成了種植區域不連片,田塊比較小,再加上品種不同,成熟期有差異,導致機械化作業能力下降。
3.3 傳統觀念難以轉變 由于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目前農村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水稻種植環節上,習慣于傳統的直播和拋秧技術,接受機械化育插秧新技術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3.4 農機農藝的融合度不夠 水稻機插秧技術對秧苗質量和田塊平整度要求比較高,需要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與協調。個別農戶經驗不足,育出的秧苗往往達不到機插要求,基層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由于知識更新慢,在技術推廣工作中不能按照規范要求指導農戶,影響了水稻機插秧的效果。
3.5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社會化服務的內容比較單一,局限在作業環節,服務組織的經營服務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機維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技術服務和零配件供應脫節,造成因機具故障不能及時維修而耽誤農時。
4 加快發展水稻機械化種植的對策
4.1 推進土地流轉,培育規模經營主體 土地流轉和農業機械化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適度集中,使土地連接成片,形成規模經營,有利于新機具和新技術應用,提高機械化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要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以種糧大戶和農機大戶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推廣進程。大力宣傳土地承包和流轉政策,逐步消除農民的思想顧慮,轉變思想觀念,引導農民自愿主動流轉土地。設立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財政引導資金,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引導零散耕地向規模經營主體流轉聚集,形成農業規模效應。推進土地確權登記,明確農民耕地權屬,為規范流轉打好基礎。要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強化指導和服務,建立流轉信息發布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暢通流轉信息渠道,降低流轉成本,提高流轉效率。加強土地承包流轉糾紛調解仲裁,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防范和評估機制。
4.2 開展試驗示范,發揮輻射效應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必須要做好試驗和示范工作,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也不例外。要選擇不同的條件和區域開展試驗示范工作,讓農民感受到實實在的效益,使農民由被動推廣變為主動推廣。要結合當地的區域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業科技示范戶為基礎建立示范點,設立試驗對比田,加大支持幫扶力度,確保推廣1戶,成功1戶,帶動1片。通過典型的成功示范,以點帶面,切實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在抓好示范點建設工作的同時,強化示范輻射力度,實行整村整鄉推進,加速技術推廣步伐。
4.3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是一套融合了標準化育秧、機械化移栽和大田管理的水稻綜合高產栽培技術,涉及水稻品種的選擇、育秧、植保、大田管理等農藝技術,必須要有相應的育秧和田間管理技術相配合才能順利推廣應用。農機部門和農業部門要密切配合,團結協作,要建立健全長期的農機農藝合作機制,共同研究制定適合本地發展的機械化育秧和插秧技術路線。同時引導和組織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生產企業等方面的專家通過適當方式參與到推廣應用中,增強技術示范推廣效果。要進一步完善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機推廣部門優勢,壯大技術推廣隊伍。以提高作業服務能力為目標,加強農機手的培訓,實施“陽光工程”農機培訓,加強農機職業技能鑒定,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進行操作規程、維修保養、安全生產、作業質量方面的技能培訓,培養既精通農機駕駛、維修技術,又懂農業、農藝栽培技術的新型農機手。
4.4 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要以農機戶為基礎,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農機中介服務為紐帶,農機作業、維修、供應服務為內容,建立健全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水稻機械化作業大戶、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培育農機作業市場,引導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通過跨區作業、土地托管等服務形式,為其他農業生產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建立完善農機維修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質量,解決農機戶的后顧之憂。優化市場布局,建設區域性農機銷售市場,健全農機零配件供應服務網絡。發展農機中介服務,大力培育農機經紀人、農機服務協會等中介組織,開展農機市場供需信息服務。
4.5 強化政策扶持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施基本農田改造項目,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搞好農田的機耕道建設,建設標準化規模化農田,為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認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資金重點向薄弱環節傾斜,提高插秧機和育秧設施的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導向作用,擴大資金投入渠道,引導農民自籌和社會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對先進典型進行獎勵,對相對薄弱的地區進行適當扶持補助,帶動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厚專.加快推進江西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發展的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3):196-198.
[2]王彥.水稻機械插秧增產效果量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5):31-32.
[3]王燕,沈華芳.水稻機插秧技術的發展與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11(5):36-37.
[4]胡小蕩,胡雅杰.水稻輕簡栽培研究進展[J].雜交水稻,2013,28(5):1-5.
[5]詹中華.安徽省機插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9):104-105.
[6]錢銀飛,張洪程,錢宗華,等.我國水稻機插秧發展問題的探討[J].農機化研究,2009(10):1-5.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