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該文通過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對培養卓越農業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如何構建校企合作模式開展卓越農業人才培養,并探討了校企合作模式對農業人才培養的效果。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142-03
Establish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ulture Excellent Agricultural Talent
——Taking Heilongjiang Unviersity as an Exmple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for training excellent agricultural talent.We discussed how to creat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agricultural talent based on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business and explora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excellent agricultural talent utilizing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Key words: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xcellent agricultural talent;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的人才培養要求,為加快黑龍江省國家級現代農村職教改革試驗區和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培養大批現代農業人才,黑龍江省教育廳啟動了“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其目地是立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優秀的綜合素質,以及較強的創業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能在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應用型人才[1-3]。
黑龍江大學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地方綜合性大學,作為地方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服務黑龍江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同時黑龍江大學也是黑龍江省確立的唯一一所培養卓越農業人才的綜合性大學。因此,在卓越農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突出特色教育和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是學校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方向。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自2004年成立以來,秉承著“服務地方農業發展”和“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指導思想,把培養具有較強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農業人才作為學院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目標,通過探討“校企合作模式”教育,對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卓越農業人才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 校企合作模式對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模式是實現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教育在國際上稱為“合作教育模式”,是指高等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經營以及人員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結成的互利互惠、互補互促的聯合與協作關系[4],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合作,培養具有全面素質人才的教育模式[5-8]。卓越農業人才培養實行校企合作教育,不是單純在研究成果轉化、產品與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上,其重點是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探索高等農林院校與農林科研機構、企業、用人單位等聯合培養人才的新途徑,通過學校與行業用人單位開展緊密合作,來培養出一批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綜合素質高、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農業科技人才。
1.2 校企合作模式符合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業人才培養的辦學宗旨 黑龍江大學作為地方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以地方經濟發展為指導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社會服務的辦學宗旨,承擔著為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和建設輸送大批合格人才的重任。黑龍江大學農業卓越人才的培養,無疑更應該直接地體現服務于現代大農業發展的辦學宗旨,校企合作模式教育能促進農科教合作、產學研結合,努力實現為行業發展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根本目的。同時,利用和發揮黑龍江大學綜合性大學理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傳統基礎性學科優勢,利用生物、信息等領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傳統農林專業;利用科研優勢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產品與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有機結合。例如:將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創新課題的研究成果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及時地將最新研究成果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高企業生產效益,又為企業生產輸送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使卓越人才的培養更加具有創新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1.3 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形成綜合大學卓越農業人才的培養特色 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之初,學院就面臨著綜合院校如何辦農學專業的問題,改變綜合性大學多年形成的教學“慣性”,打破以文理科為體系建立起來的教學管理體制等問題。黑龍江大學的卓越農藝師培養的指導思想秉承著“立足于黑龍江,服務于全國”的發展宗旨,按照黑龍江大學的“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建設方針,學院在實施卓越農業人才過程中提出依據地域及行業需求,確立卓越農業人才特色培養目標。學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確立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辦學思路和辦學特征,先后走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學習他們的辦學經驗;同時,把行業的科研專家、管理者、經營者聘請到學校,成立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了解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這種方式,確定了校企合作教學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幾年來學院與企業的聯合教學實踐認識到:人才培養要適應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首先要打破普通高校以學科體系為特征的本科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走校企合作教育的辦學之路,學院與用人單位聯合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學生,才能夠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真正培養社會和行業需要的人才。
2 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2.1 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培養目標 根據學校辦學定位、辦學資源、專業特點及優勢,為培養社會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學院要科學地設計校企合作模式的卓越人才培養目標,即通過校企、校研聯合學習階段,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實際的行業工作實踐,使學生的專業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為本科畢業后就業或繼續學習深造打下堅實基礎。
2.2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組織機構 在校企合作模式教育過程中,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其職責是明確卓越農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卓越農業人才教學計劃的方案,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確定了以地方發展和行業需求為導向,以知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依據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方案。例如,我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行業專家、企業領導提出了教學設計方案中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教學計劃針對性不強等缺點,經過“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的共同努力,確立卓越農業人才特色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形成了完善的教學設計方案。
2.3 校企合作模式中“雙師型”教學資源的配備 “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關鍵是有一支實踐型教師隊伍,為提高本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開展了“雙結合”的活動,即一方面定期選派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培訓,一是教師與科研單位結合,學習農業科研服務于地方種業發展的方法和途徑,二是教師與企業搞聯合,切實深入到企業中,學習掌握生產實踐中的種業科學,同時利用自身較好的科研能力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為企業發展提供新思路,通過項目合作共同完成技術開發等方式,豐富實踐經驗,另外,采取一定措施鼓勵教師提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聘用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直接參與日常教學活動,講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講座,為學生提供農藝師職業方面的教育、農藝師專業的基本訓練,形成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培訓師兩方面共同組成的教學隊伍。
2.4 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學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運行機制。人才培養采用了“3+1”教改模式,即利用教學、生產等環境進行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專業學制4a,圍繞著學校“1個目標、1條主線、3個階段、7個環節”的人才培養思路,采取“3+1”的校企、校研聯合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即基礎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及專業選修課程等理論課程在學校完成,約需要3a時間;1a的實踐培養主要是通過直接參與企業、科研院所的生產實際及科研項目,研究學習行業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企業文化,增強大學生畢業生對行業的適應能力。“1”這里的工作不是模擬的工作,而是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的學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提高就業質量,且能“持久被雇傭”或具備自主擇業的能力。
2.5 校企合作模式中校外實踐的教學環節 要使學生在企業學習實踐過程中達到預期目的,學院就要制定一套合理完整的教學計劃和管理機制:
2.5.1 制定完整的校外實踐教學計劃 在卓越農業培養過程中,根據行業的需求,每個學生要進行不同崗位、不同階段的實習內容,因此,就要制定一套具體的實習計劃來指導學生獲得完整知識體系培訓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我院學生在豐禾種業、九龍種業和農業部谷物檢測中心等單位實習過程中,根據不同實習階段,確定了不同的實習計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實踐的教學體系。
2.5.2 學生在校外實踐中的規范管理 由于校外實踐過程不同于校園的學習環境,不便于集中管理,且學生在此期間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易造成放任自流,影響實習效果。為保障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開展,除了正常實習考核外,學院與實習企業制定了一整套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并定期和實習單位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對于實習期間表現突出的學生,由學院和企業共同進行表彰,對于違紀學生給予相應處分。
2.5.3 學生校外實踐后創新能力的提升 學生在結束企業實踐教學后,學院都要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對校企合作教學過程進行完善,學生在完成教學活動如總結、報告和座談后,對所學的知識有了從“理論-實踐-理論”的過程,能夠反思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并把自己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以及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議反饋給實習單位,得到了實習單位的好評,以此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4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信息反饋系統 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教學環節。建立一個由學生、實習單位培訓指導人員、校內實習指導教師組成的信息反饋渠道,通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及行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變化,學院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3 校企合作模式對農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3.1 建立了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 黑龍江大學是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的綜合性大學,與農業行業聯系不多,因此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一直是困擾學院實踐教學發展的主要問題。根據卓越農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必須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平臺。由行業專家和企業領導組成的“卓越農業人才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學院實習基地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通過與學校接觸,認識到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為企業輸送創新性人才,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兩者利益是共同的,他們愿意并主動幫助學院建立實習基地;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學生培養的針對性得以加強,許多企業把接納實習學生當成為企業人才培養的一部分。
3.2 有利于卓越農業人才教學改革 卓越農業人才專業教學設計方案是否符合現代化大農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校企合作教育是最為直接的檢驗手段。通過開展幾年來的校企合作教育后發現,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反映出的教學環節中的問題,學院通過企業得到了及時反饋,并從中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及時修訂并完善。例如,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校企合作教育之前,實驗課程和內容與實踐脫離,通過校企合作教育,進行專業教學改革,設立了種子學綜合實驗課,不僅增加了實驗課時,內容上也與行業需求緊密相連。
3.3 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前期基礎 學院通過走校企合作教育的辦學之路,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一方面,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行業機遇和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提升的機會;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學生的實習表現,向學生拋出“橄欖枝”,有的放矢的進行前期培養,快速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經過幾年來學院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不斷的與企業磨合及自身教育過程的調整,使得培養出的學生更加適應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有些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
4 結語
總之,多年來的辦學實踐使我們深深認識到,農業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行業發展需求緊密聯系,校企合作模式是適應行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構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必將更好的服務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樊東,張艷菊,何付麗.植物生產類專業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策略[J].中國農業教育,2013(2):67-70.
[2]貢福海,范守信.論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素質教育的契合[J].中國農業教育,2011(6):5-7.
[3]周驥平,張平,李益民,等.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實踐平臺的構建[J].高教研究,2014(1):74-77.
[4]王章豹,祝義才.產學合作:模式、走勢、問題與對策[J].科技進步管理,2000,17(9).
[5]易新河,文益民,陳智勇.我國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綜述[J].高教論壇,2014(2):36-40.
[6]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動大學生就業[J].江蘇高教,2011(1):110-111.
[7]陳縈.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42-48.
[8]趙彥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24):98-9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