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田進
摘 要: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銀行業也面臨著不斷改革發展的情況,特別是這次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提出要引入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這也會產生市場競爭的加劇。在市場經濟中,價格因素會在資源配置中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要擺脫傳統的單純追求投入和產出數量最優化的思考模式,從而關注效率的提高。本文引入含有價格變量的DEA模型對商業銀行的技術和配置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研究,這種效率符合銀行運營和政府監管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DEA;商業銀行;技術效率;配置效率
從經濟學上看效率的概念,也分為幾類,實質上成本效率是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乘積,當然這種等價條件有時候并不是簡單的乘積,而且是綜合結果。配置效率可以反映在市場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進行調整的能力,如果發生這種調整則是由市場和銀行二者對稀缺資源配置有效來決定的;技術效率則反映的是銀行的規模效應及對投入產出的控制能力。
上圖中的折線,反映出國有商業銀行在2002年的配置效率為0.668,過了3年,到2005年,這個值變化到0.529,除了這兩個年份,研究其他年份這一值在0.75上下波動,而沒有低于0.7的;股份制銀行的平均配置效率表現為先降低后提高,在2005年到達最低點,這個值為0.545,在經歷了這個最低點后,數值開始上升,到達0.8后開始出現了波動現象;分析一下金融市場的外部因素,在2005年花旗、匯豐、東亞和瑞穗等4家外資銀行成為首批獲準經營非外資企業人民幣對公業務,這必然會對國內商業銀行運行產生一定影響,表現在數據上就是商業銀行配置效率有波動。
國有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一般來說起點都稍微低點,在我的分析年限里面是呈穩步增長的態勢,從圖上可以看出,數值是一直維持在0.5以下,這說明國有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可以繼續提高,而且這種提升空間也非常大;而股份制銀行的技術效率從上圖可以看出是一直維持在一個高點,而且沒有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況,如果說有波動,也就是在研究時限范圍內圍繞0.6上下波動,在研究時限后端有小幅上升,達到了0.7值以上。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在低值位徘徊,這造成了成本效率提升較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要關注技術效率的提高。而股份制銀行的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變化從曲線圖可以看出是基本一致的,說明在較短時間內成本效率受配置效率的影響較大,如果想其提高成本效率,則需要改善配置效率。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技術效率的改變可以造成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在成本效率上出現了差距。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配置效率的差距是在縮小的,這反映出隨著國有銀行不斷改革以及行業競爭加劇,效率在銀行發展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銀行業越來越趨于市場化的情況下,特別是對于由市場價格導向來進行資源配置。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資產管理公司這一新興事物開始出現,這種公司的出現實際是要剝離不良資產,通過這種做法來改善財務指標,這樣的話反映到國有銀行的配置效率指標就出現了其數值一點一點逐步改善了。
本文是通過DEA模型分析投入和產出要素的情況,這里我們選取國有銀行有代表的工商銀行這個單個銀行進行分析,從2002年—2010年是一直處于技術無效狀態的,而2004年—2010年的純技術效率是一直完全有效的。通過分析可以得出:處于規模報酬遞減區域導致規模無效,從而進一步造成了技術無效,解決方案是通過縮小資產規模來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