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菊紅
一、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之后,世界各國紛紛根據自己的國情和背景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力圖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2010年我國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到各方重視的情況,探討如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性的本土市場,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穩定的發展,對于我國制定相關的政策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邁克爾·波特曾指出,內需市場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會刺激企業改進和創新。第一代美國學派經濟思想的整理者李斯特指出:“向海外追求財富固然重要, 還有比這個更重要十倍的是對國內市場的培育與保衛”。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國內市場廣闊的優勢,加上金融危機后歐美內部需求將走入長期相對緊縮的格局,國外市場增量有限,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面臨著來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份額小等問題,本土市場培育成為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的必須并可行之路。
三螺旋模型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流行的創新結構理論,由亨利·埃茨科威茲和勒特·雷德斯道夫于1995年提出,近年來三螺旋在研究區域創新系統理論與實踐方面有很大進展,LeydesdorffLoet和EtzkowitzHenry認為在區域創新系統中,政府、企業和大學三要素之間高度的同步性是三螺旋機制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它的本質雖然各個主體有其不同的目標,但存在共同的利益。同時在三螺旋模式中,三主體具有部分重疊的制度領域,交界面上出現混合組織,要素之間的邊界具有流動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培育過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和客戶導向三要素的關系呈現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結構。符合三螺旋模型的基本特征。科技部長萬鋼曾指出,要通過技術支撐、政府引導以及市場推動,并以產業結構調整著手,充分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譚洪波和鄭江淮等認為消費者因為能夠影響新產品和新技術,進而對相關企業存在傳導性影響。本文借鑒三螺旋演進機理,對其進行詳細闡述。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三螺旋模型及其機理
1.三要素如何促進本土市場培育
朱敏曾經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成長階段,通常會面臨巨大的潛在市場空間與現實市場拓展艱難的共性問題,政府的引導能夠加快新興產業市場培育的進程。企業作為產業中最基本的單位,承擔著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等主要職能,所以企業毫不夸張的成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力量。波特曾說,當國內客戶對產品或服務具備更高的客戶要求時,會對國內企業存在強烈的激發作用,客戶對產品的挑剔效應在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時尤為明顯。
2.三要素之間的相互協同關系
市場培育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影響和交流,以下闡述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方式。
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中,政府、企業和客戶在信息上三者是相互影響,因為客戶對戰略性新興產品巨大的潛在需求,加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使其成為政府大力扶持對象,因為政府引導企業開始有信心進入。企業對客戶需求天生的敏銳性使得本土市場開始擴大。其次,政府、企業和客戶在主體角色上相互轉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可以作為客戶購買本土戰略性新興產品,美國在“阿波羅計劃”期間政府對美國航空產品的購買一度推動了美國航空業的發展。企業和客戶參與政府政策決策必然使得政府政策更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際發展情況,避免政府政策與實際發展情況脫節。最后,政府、企業和客戶在利益上三者是相互影響,產業發展初期,政府為了降低進入風險,開始對企業和客戶兩者進行補貼,在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會給政府帶來豐厚的稅收,客戶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同時企業提供給客戶優質的產品,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如此循環反復,共同促進市場培育。
3.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三螺旋結構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中,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和客戶導向之間呈現三螺旋結構。這一結構的主要內涵與特征:
(1)政府、企業和客戶分別構成三螺旋中的一個鏈,三者在相互作用中發展并推動整個本土市場培育過程螺旋上升;三者之間必須協同一致,任何一方的缺失將會導致整個系統效果的不理想,在市場萌芽期,政府因為其自身目標大力倡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但是如果沒有企業的參與,本土市場培育只能停留在意志階段。毫無疑問客戶對于新產品會保持不斷的需求,沒有政府政策的引導和企業的技術創新就無法滿足其這樣的需求,同樣,企業沒有客戶的導向和政府的引導,也一樣不能在新興產業形勢無法明朗的情況下培育有效的本土市場。
(2)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三要素是一個整體。如同木桶效應,只有要一塊短板,木桶里面盛的水就只能是平齊最短的木板,在三者的力量不存在簡單的越大越好趨勢,在一定的空間和一定的時段,每種力量在參考其他兩種力量的情況下,有其作用的合理區間。比如,政府在市場萌芽期因為客戶的潛在需求開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扶持與激勵,但是在企業參與的環節,企業無法突破技術創新的門檻,無法提供市場潛在需求的產品,戰略性新興產品的市場就像是無米之炊,需求再多,政府引導力度再強也無法使得市場擴大有任何的進展。當企業的產品達到一個高層次的水平,如果客戶的需求水平在達不到相同的高度,產品就只存在供給,而無法有相應的需求與之對應,市場發展必然會受阻,只有供需達到了高度一致的才可以促成市場的擴大
(3)三螺旋結構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作用主體;在市場培育的萌芽期,由于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風險性,政府擔當起主要的角色,因為政府政策的保護,降低了市場進入風險,企業和客戶才能配合政府的扶持,開始形成初步的市場。同時企業和客戶也開始慢慢進入主體地位,這時候市場開始慢慢擴大,進入本土市場快速成長期,并有了一些穩定客戶,企業開始根據客戶的需求生產需求量大的產品和服務。而隨著產品技術的穩定,會有更多的客戶進入市場。客戶對產品的要求隨之會提高,不論是在性能還是價格上,推動產品不斷的升級和完善,企業也在這個期間不斷的完善自身。
4.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三螺旋演進動力與路徑
(1)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動力來源主要包括: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只有在市場存在現實或潛在需求的情況下,產業才不會停止自我發展,市場需求是新興產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必要條件。國內市場需求的擴大可以提高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實踐上看,因為建設三峽工程的技術需求,促使我國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取得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突破,佐證了市場培育和自主創新存在正相關性。②國際市場的挑戰,如今我國依靠廉價勞動力而迅速擴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在近年來的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嚴重沖擊,眾所周知,金融海嘯是外因,內因是中國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同構與低度化所造成的產能過剩。而后金融危機時代,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和加強,企業國際化發展將面臨更多挑戰,處于初創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技術趕超的地位,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卓有成效的擴大內需無疑是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③內需市場規模的擴大。內需市場規模巨大。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人們收入快速增加,國內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存在著總需求水平經常性大于總供給水平的市場狀態,巨大的市場需求已經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2)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路徑
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最大的兩個瓶頸是技術創新的突破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也必須要突破以上兩個瓶頸,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三螺旋演進的路徑有三條,一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路徑,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具備科技含量高和研發難度大的雙重特征,只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二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路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比如傳統的能源,由于污染嚴重,消費者開始對新能源有所期待,新能源正好能夠滿足這種潛在的需求,形成一個強大的推力,當然這兩條路徑在實際并不是分開,三就是技術創新與需求導向相結合,比如我國通信行業本土市場的擴大就是技術創新與需求導向相結合的結果。
三、結論
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是一個非常復雜,并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與客戶導向三者之間相互交織、相互配合協同促進本土市場培育的擴大,本文用三螺旋模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土市場培育進行了理論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因為我國強大的內需市場和疲軟的國際市場,加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依托高技術而發展的,由于后發國家科技水平的有限,本土企業在國際競爭力上處于劣勢地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基于內需市場的培育。
(2)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的三要素必須緊密相結合,三者協同一致,缺一不可,但同時也要清晰的抓住每個階段的主要動力,在市場萌芽階段,政府政策是起關鍵作用的,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進入風險和客戶的購買風險,而在市場快速發展階段,企業主體地位開始慢慢凸顯,提供給政府豐厚的稅收回報和先進的科技產品,
(3)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土市場培育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容易陷入低端鎖定,甚至出現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和健康發展。像我國在2003年出臺的政策要求國內風電項目國產化比例不小于70%,促使風電本土市場得到很大程度的擴大,但因為自主創新能力不夠,現在出現了低端產能過剩,阻礙了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邁克爾·赫德森.保護主義:美國經濟崛起的秘訣(1815-1914)[M].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3]EtzkowitzHenry, Loet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 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 for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ASSTReview, 1995, 14(1): 14-19.
[4]梁瀟.三螺旋創新模式中信息流主體研究[J].情報科學,2008,26(1): 115-119.
[5]萬鋼.把握全球產業調整機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J].求是,2010(1).
[6]譚洪波,鄭江淮,張月友,等.需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拉動作用研究綜述——兼論需求和創新對產業結構演變的作用[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
[7]朱敏.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改變傳統思路[N].中國經濟時報,2012.
[8]張超.后危機時期以產品創新促經濟轉型升級與內生增長———江蘇的經驗借鑒與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