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與肖
當外界還沉浸在對德·尼琛(Johan deNysschen)跳槽凱迪拉克原因的種種猜疑中時,暫時代管英菲尼迪的日產汽車高級副總裁、首席策劃官(CPO,Chief Planning Officer)安迪·帕默(Andy Palmer)又似乎毫無征兆地離開了。
9月2日,日產突然對外宣布,安迪·帕默已向公司提出離職申請,9月15日開始,雷諾品牌現任產品規劃副總裁菲利普·克萊因(Philippe Klein)將接替其CPO的職位和董事會席位,負責日產的生產規劃、市場、銷售和電動車事務,英菲尼迪全球的運作則由日產北美執行副總裁何塞·穆諾茲(Jose Munoz)暫時掌管。
事實上,51歲的安迪·帕默已是排在戈恩和主管亞洲市場、研發、采購以及制造的日本人Hiroto Saikawa之后,日產的“三號人物”。他1991年進入位于英國的日產歐洲技術中心,2001年開始在橫濱本部工作,之后得到快速的提升,直至高級副總裁一職。
近些年來,安迪·帕默一直是日產戰略性項目的領導者,包括聆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研發工作,英菲尼迪品牌復興也由他一手主導運行。對外方面,安迪是除戈恩之外最為人所知曉的日產高管,從各地車展到新產品發布會無不存有他的身影。人們紛紛猜測,當2015年底戈恩作為雷諾-日產聯盟CEO任期結束,雷諾、日產品牌各自設立CEO時,安迪將填補第二個職位。
日本Barclays Securities公司汽車分析員Tatsuo Yoshida認為,安迪·帕默是這個公司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戰略締造者。他的離開對日產是一個損失。他非常了解日產的體系,包括歷史上的來龍去脈。
繼任者菲利普·克萊因被日產發言人杰夫·庫爾曼(Jeff Kuhlman)形容為“一位嚴肅的工程師”。他在1981年加入雷諾的工程團隊,1999年升任公司副總裁,在雷諾重建日產初期負責CEO辦公室事務。
2008年克萊因開始主張雷諾品牌產品規劃,深得戈恩信任,此前曾有人預測他將成為去年履新PSA CEO的唐唯實(Carlos Tavares)的接班人。如今,他雖然接替了安迪·帕默的部分工作,但顯然無法位列明年便將確認的日產CEO候選人之中,畢竟他剛剛來到這家日產企業。
某種程度上,來自歐洲的安迪·帕默代表著日產國際化的進程。如今,他和曾掌管英菲尼迪“多國部隊”德·尼琛的先后離開,以及更重要的2015年后戈恩只擔任雷諾CEO而日產CEO一定來自日本的前景,都不僅讓人懷疑,曾經挽救這個日本品牌的國際化運作方式是否正在遭遇挑戰。
去年11月,安迪在一次采訪中提及自己升職的可能性時說:“有些時候,提升的空間并不存在。”(At some point, theres no room on the ladder.)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經過多年的歐洲人管理日產后,現在日本人希望在戈恩走后,由日本人自己來管理自己的企業了。安迪的存在對于未來的新CEO是一個妨礙,畢竟他的資歷和能力都有點功高蓋主的意思。
或許有人會說,9月10日,日產不是聘用了寶馬集團高級副總裁、主管德國區運營的羅蘭德·克魯格(Roland Krueger)擔任英菲尼迪新總裁了嗎?但畢竟這個新總裁是安迪走后任命的,而且它畢竟只是日產旗下企業而已。
日產將回到日本人主導的時代。接下來,安迪·帕默回到自己的家鄉英國,擔任阿斯頓·馬丁CEO。自去年11月70歲的烏爾里奇·貝茲(Ulrich Bez)退休后,該職位就一直空缺。
阿斯頓·馬丁表示,安迪“全球化的汽車企業管理經驗——包括市場與銷售、工程與技術、豪華品牌運作等方面,將在阿斯頓·馬丁最為重要和最富雄心的時期發揮作用”。
當下,確實是這個英國豪華品牌的關鍵時期。安迪·帕默將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2013年,以手工打造為賣點的阿斯頓·馬丁在全球只賣出了4200輛汽車,它計劃在2017年前投入5億英鎊使產品得到質的提升。戴姆勒已經購買了阿斯頓·馬丁5%的股票,同時將向其提供發動機和汽車電子相關配件。
至于英菲尼迪,在日產總部核心沒有來自西方強人的情況下,今年49歲的克魯格能否將之的獨立性發揮出來并且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確實為人所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