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峰,楊 華,王 勉
(海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570203)
三清湯治療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臨床觀察
劉宜峰,楊 華,王 勉
(海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570203)
目的觀察自擬經驗方“三清湯”治療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海南省中醫院門診所收集的60例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口服三清湯,每日一劑,6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給予鋁碳酸鎂片,每次1.0 g,3次/d,餐后1 h嚼服;莫沙必利片,每次5 mg,3次/d,餐前30min口服;6周為一個療程。觀察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胃鏡療效。結果兩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為76.6%,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和7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胃鏡療效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三清湯治療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具有明顯臨床療效及胃鏡療效。
三清湯;膽汁返流性胃炎;肝胃郁熱型;療效
膽汁返流性胃炎多由于胃腸結構異常和幽門功能紊亂所致,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慢性炎癥[1]。該病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容易反復。筆者采用楊華教授所制自擬經驗方“三清湯”治療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臨床療效及胃鏡療效均較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海南省中醫院門診就診的肝胃郁熱型膽汁返流性胃炎患者60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本研究規定的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侯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小于18歲及大于65歲者;精神病者;合并系統嚴重疾病者;胃部手術及胃癌患者;妊娠和過敏體質者。6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18~65歲,平均(41.21±3.52)歲;病程6~24個月。按照隨機原則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治療前在病程、年齡、性別、膽汁返流性胃炎的胃鏡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消化病學》制定的膽汁返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2]。(2)中醫證侯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3]。
1.3 治療方法(1)觀察組:口服自擬方“三清湯”,方藥組成:黃連15 g、黃芩15 g、法半夏15 g、柴胡10 g、郁金20 g、枳殼15 g、赤芍30 g、干姜5 g、黨參15 g、大棗10 g、蒲公英30 g、浙貝母15 g、甘草10 g。服藥方法:每日一劑,統一用我院中藥煎藥機水煎至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每次200ml,連續服用6周為一個療程。(2)對照組:口服鋁碳酸鎂片(0.5 g/片)及莫沙必利片(5 mg/片)。服藥方法:鋁碳酸鎂片,每次1.0 g,3次/d,餐后1 h嚼服;莫沙必利片,每次5 mg,3次/d,餐前0.5 h口服;連續服用6周為一個療程。
1.4療效判定
1.4.1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1)治愈:證候積分減少≥90%;(2)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3)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4)無效: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4.2 胃鏡檢查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消化病學》[2]中的胃鏡檢查療效評定標準:(1)痊愈,幽門口無返流液冒出,胃黏膜紅潤、光滑,胃液清;(2)顯效,偶爾幽門口有返流液,胃黏膜輕度水腫、光滑,胃液清;(3)有效,幽門口少量返流液冒出,胃黏膜輕度充血或水腫、光滑或略粗糙,胃液色清或呈淡黃色;(4)無效,比治療前無明顯改變。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的胃鏡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胃鏡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胃鏡療效比較[例(%)]
膽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確,胃-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失調被認為是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5]。臨床表現多為胃部有灼熱感及疼痛,或胃部不適或有飽脹感。西醫多采用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動力、膽汁吸附劑等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但本病容易反復發作較難治愈,西醫療效并不理想。
中醫歷代醫家對本病有不同的稱謂,如“嘔膽”、“胃脘痛”、“膽癉”等。如《靈樞·四時氣》云:“善嘔,嘔有苦,……,故曰嘔膽”[6]。現代中醫學將膽汁返流性胃炎歸屬為“胃脘痛”、“痞滿”、“反胃”等范疇。楊華教授擅長用中藥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三清湯”為楊華教授多年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的經驗總結,其自擬經驗方命名三清湯,其意有三,其一:清解肝(膽)郁,郁為熱之因,熱為郁之極,所謂“氣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郁金、枳殼等通過解郁而清火(熱)之源,郁解而熱自散;其二:直清其熱,肝胃郁熱已熾,急則治其標,以黃連、黃芩、蒲公英、浙貝母等苦寒直清肝胃之郁熱,則熱盛所致燒心、吐酸、口苦、嘔吐等癥隨之而解;其三:返濁為清,正本清源,即清熱疏肝不忘顧護脾胃之本,脾胃為橫逆之肝木、肆虐之郁熱所殘,必虛而不健,酌加干姜、黨參、大棗、甘草等健脾之藥,使脾胃健運,以法半夏助胃腑通降,赤芍通胃絡,脾升胃降而清濁自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以三清湯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和胃鏡療效的總有效率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臨床療效73.3%及胃鏡療效7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常用西醫治療方法比較,楊華教授所制經驗方三清湯臨床療效和胃鏡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該方配伍嚴謹,思路合理,值得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推廣運用。
[1]李 瓊,劉 晏,吳堅炯.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成藥,2013,35(4):807-811.
[2]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8.
[5]周雨峽,屠惠明,喬 嶠,等.3種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與胃鏡特征[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2,37(6):684-685,691.
[6]田代華,劉更生.靈樞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26.
R573.3
B
1003—6350(2015)20—3058—02
2015-06-05)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0.1111
海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普通科研課題(編號:14A210210);中央補助地方中醫藥傳承與人才培養項目-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瓊財社[2014]2161號)
劉宜峰。E-mail:gobe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