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煌,徐 州
(1.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210001;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46)
·調查研究·
治未病服務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現狀調查與推廣前景分析
唐 煌1,徐 州2
(1.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210001;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46)
目的調查治未病服務在健康管理中的實際應用情況,根據被調查者對治未病服務的可接受程度分析治未病服務的推廣前景。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體檢者登記表,摘錄相關信息,并對接受過治未病服務的人群通過治未病回訪團隊實施問卷調查。結果文化程度高、收入高、有醫療保障者更容易接受和利用治未病服務;在健康管理需求中,飲食指導和家庭衛生與保健的需求比較高,分別為85.50%和78.28%;在滿意度調查中,醫患交流、服務效果和服務價格方面的滿意度較高,得分分別為4.27分、4.25分和4.24分;治未病服務滿意率在不同人群特征中表現出了不同的水平,年齡越高治未病服務滿意度越高(P<0.05),近3年體檢次數越多治未病服務滿意度越高(P<0.05);在中醫藥服務項目方面,人們對于傳統的中藥、中成藥以及針灸、推拿方面的滿意度最高。結論治未病服務效果較好,治未病服務能迎合人們較高的健康管理需求,其推廣前景樂觀。
治未病;健康管理;調查;可行性
由于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們長期生活在壓力當中,健康狀況徘徊在疾病邊緣,而中醫傳承著中國五千年的精髓和文化,望、問、聞、切使中醫藥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維護健康、抵御疾病的獨特理論體系與有效方法和手段,至今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但目前在中國實行的健康管理中對于治未病這一中醫藥特色理論的應用更多地停留于試點層次。本研究通過中醫治未病理論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現狀的調查分析,探尋當前中醫治未病理論在健康管理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并分析治未病理論在健康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為治未病理論更好地融入健康管理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2]。
1.1 資料來源 本組治未病應用情況的數據來源于南京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的統計數據,對治未病的認可度、滿意度等數據來源于治未病體驗者滿意度調查獲得的數據。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調查南京市中醫院體檢中心的體檢人次及治未病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社區群眾對治未病的認可和接受情況的調查內容包括對治未病各項服務內容的評價以及對治未病服務總體情況的滿意度分析。
1.2.2 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體檢者登記表,對數據資料進行登記、造表、分析,使用統一設計的社區居民治未病接受意愿調查表,通過治未病回訪團隊將滿意度問卷發放,接受治未病服務人群滿意度調查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評分法對項目進行評分,1~5分分別代表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較滿意和非常滿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調查表的錄入采用平行雙錄入的方式完成,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其中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2.1.1 居民健康狀況調查情況 在南京市中醫院體檢中心共計抽取體檢者1786例,其中男性816例,占45.69%,女性970例,占54.31%。被調查人員的年齡結構中,比例最大者為40歲以上的人員,占63.26%,這可能與人群疾病譜的改變以及老齡化社會進程有關,說明去中醫院進行體檢的人員以中老年人為主。
2.1.2 治未病服務接受者基本情況 在治未病服務接受者中隨機抽取415人,在性別組成方面,男性共168人,占40.48%,女性247人,占59.52%;在年齡組成中,20歲以下人群最少,僅占1.20%,而以40歲以上人群居多,合計占70.27%,其中以50~59歲最多,占樣本人數的35.42%;在文化程度構成中,高中或中專及大專學歷最多,分別占24.34%和20.38%,可以發現較高的認知水平對人群接受治未病服務程度是有關的;在職業構成中,離退休人員占了主要的比例,占總調查人數的52.05%;在月收入情況中,家庭月人均收入2000~5000元的人員占了大部分,一共占了被調查人數的59.27%,接受治未病服務的大多數經濟水平處于中等收入水平,而2000元以下的收入人群相對較少,這與人們的購買力有關;在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構成中,公費醫療的占11.81%,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占16.39%,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占25.7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占20.48%,商業醫療保險的占16.63%,自費的占1.45%,其他方式的占7.41%,可以看出前來尋求治未病服務的人群多數有醫療保障,醫療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于衛生服務包括治未病服務在內的可及性,這對治未病納入健康管理大有裨益。
2.2 居民健康管理需求情況 本部分調查主要設置了關于居民健康需求的幾個方面,包括健康咨詢、飲食指導、體檢、老年護理、康復指導、家庭衛生保健共計6個方面的內容,大致內容與健康管理的內容相似,結果顯示,居民在健康管理需求中,關于飲食指導和家庭衛生與保健的需求比較高,分別為85.50%與78.28%,但是在康復指導、老年護理和健康咨詢方面較低(見表1)。

表1 樣本人群健康管理需求情況
2.3 醫療服務利用情況 被調查者中過去半年不曾就醫者116人,占27.95%,就醫次數<6次者257人,占61.93%,≥6次者42人,占10.12%;過去一年不曾住院者213人,占51.33%,住院次數為l次者123人,占29.64%,≥2次者79人,占19.04%;在過去三年沒有接受過體檢者19人,占4.58%,體檢次數在3次以上的人數最多,占63.37%,說明在被調查人群中,人們對于健康體檢的意識比較重視;初次接受治未病服務的占11.89%,接受治未病服務少于半年的占31.0%,接受治未病服務在1年及以上者占39.04% (見表2),大多數接受治未患者群接受治療時間在一年左右。

表2 樣本人群醫療服務利用情況
2.4 治未病服務總體滿意度評價 評價項目包括治未病服務中心的環境、硬件設施、服務情況、服務價格等與接受治未病服務者就診相關的方面。本次調查,總體滿意度得分為4.03分,換算成百分制得分為80.6分;滿意度得分較高的分別為醫患交流、服務效果和服務價格方面,得分分別為4.27分、4.25分和4.24分,百分制得分分別為85.4分、85.0分和84.8分;滿意度得分較低的分別為設備情況、等候時間和項目豐富性,得分分別為3.16分、3.27分和3.67分,百分制得分分別為63.2分、65.4分和73.4分,表明樣本醫院治未病服務的硬件設施需要加強投入,在人員配備上要擴大治未病服務隊伍,以增加人們對治未病服務的可及性,減少等候時間;服務項目的內容較為狹窄,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適當進行豐富,以適應人們的不同需求,增加對項目的可選擇性(見表3)。進一步對不同人群接受治未病服務的滿意度情況進行細分發現,治未病服務滿意率在不同人群特征中表現出了不同的水平,結果顯示年齡維度和近三年體檢次數維度總體滿意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年齡越高治未病服務滿意度越高,近3年體檢次數越多治未病服務滿意度越高,其他不同特征人群的滿意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表3 參與治未病服務人群滿意度情況
2.5 治未病服務項目評價 針對接受治未病服務的人群,我們做了人們對于具體服務項目的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人們對于中醫藥服務項目方面的滿意度總體比較高,尤其是在傳統的中藥、中成藥以及針灸、推拿方面(見表4)。調查中針對影響人們選擇治未病服務的主要因素設計了“您認為中醫藥服務的優點是(可多選)”這一題項,用以分析中醫治未病服務的主要優勢及核心競爭力,結果發現人們對于中醫治未病服務較為看重的是保健作用,其次是效果好、價格便宜,再次是方便、服務好,最后是副作用小,因此在今后的推廣中,可以利用其主要優勢進行大力推廣。

表4 服務項目評價
3.1 治未病服務能迎合人們較高的健康管理需求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以及老齡化社會的深入,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壓力以及健康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人們飲食結構的失衡不斷加劇,生活方式以及環境的改變,導致與飲食、老齡化等相關的疾病呈逐年增長趨勢。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也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認知范圍的擴大而不斷增加,健康管理能夠為人們的健康提供一個全程的管理模式,雖然目前健康管理在國內發展尚不完善,但是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急需將健康管理引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以盡快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應對社會各種環境改變對人們健康的影響[3]。同時從居民在健康管理的需求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飲食指導、家庭衛生與保健、康復指導、老年護理和健康咨詢等方面中醫治未病服務均能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滿足人們的需求。
3.2 治未病服務效果較好推廣前景樂觀 以樣本中醫院體檢中心統計分析的數據以及參與治未病服務人群的回訪調查發現,治未病服務在接受服務的人群中總體滿意度比較高,同時治未病服務項目的評價均較好,顯示了中醫治未病服務的正面社會效果,加上人群疾病譜的改變以及以慢性病占主導地位的老齡化社會的接近,在這部分人群中,治未病的滿意率比較高,所以,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地位和能力將逐步得到證實,且由于治未病服務目標是一個長期的全程的健康管理,就診時間越長人們對于治未病的滿意度越高,其效果能夠在不斷發展中逐漸體現出來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作為我國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因其符合投入低、效益高、覆蓋廣的要求,其推廣前景樂觀。
3.3 治未病服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 中醫治未病服務應用于健康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不能有效推動治未病服務納入健康管理的進程,因此需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作機制,在政府引導方面,促進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以應對現實和未來發展中的問題,制定扶持政策,注重發揮醫療保險在經濟補償、價格杠桿等方面的功能,如:治未病服務應用在健康管理中囊括了疾病的生、成、發、傳、復的全過程,但我國實行的醫保政策仍然是有病醫保,而治未病服務在納入健康管理之后,其也應該相應地納入到醫保范圍中,這樣將促進人們對治未病服務利用的可及性。
3.4 治未病服務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并加大投入力度 實施治未病健康管理工程,既可以保障居民健康,又有助于減輕居民和政府的疾病負擔,是一項民生工程。治未病預防保健工作的顯著效益將在實施中逐漸顯現,前期工作投入的回報較難在短時間內顯示,而政府應該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強調醫療機構的公益性,上級財政經費投入成為支持開展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重要保障。此外,可以積極探索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整合各種資源,鼓勵地方、企業、醫院、民間資金等多種渠道對中醫藥治未病服務的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4]。
3.5 治未病服務需要在個性化處方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治未病服務中心通過推出個性化的健康處方方案,以便于接受服務的群眾能夠更好地對自身健康進行維護,服務中心應對服務的目的、意義、流程、后續回訪等做出規定,制定健康促進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為服務接受者進行一系列的追蹤、管理服務[5]。同時對于慢性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平臺,對其進行健康干預,特別是辨證中重視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后所起的作用,強調中醫的整體觀念。
[1]趙志芳,郭 清.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相融性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藥雜志,2013,45(5):386-387.
[2]王 春.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探討[J].醫學管理,2009,6(1):63-64.
[3]黃永剛.淺談中醫治未病是新世紀的健康模式[J].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8,4(1):32-33.
[4]于曉彥,湯少梁,王高玲.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現狀及推廣對策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4,46(11):70-73.
[5]蔣 濤,郭 清,王曉迪.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理念在醫院體檢中心服務探討[J].衛生軟科學,2014,28(3):149-151.
Investigation and prosp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health management.
TANG Huang1,XU Zhou2.1.Nan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210001,Jiangsu,CHINA;2.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210046,Jiangsu,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of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MethodsWe selected examination registration form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extracted related information,and investigated the people who received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ResultsPeople with high level of education,high income,and medical security we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and use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service.In health management,the needs for dietary guidance and family heath care were relatively high,85.02%and77.84%,respectively.In the satisfaction survey,the satisfaction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ervice effect and price were higher,with the scores of4.27,4.25 and4.24,respectively.The satisfaction rate showed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The older the age,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P<0.05).And the higher the number of medical examination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P<0.05).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people tend to be more satisfied with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patent drug and acupuncture,as well as massage.ConclusionThe effect of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service is significant,which could cater to people's needs for health management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promotio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ealth management;Investigation;Feasibility
R194.3
D
1003—6350(2015)22—3397—04
2015-04-28)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2.1231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4SJB174)
唐 煌。E-mail:coolpigth@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