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清,曾德映,李彩霞
(中山市陳星海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中山 528415)
Hp感染對患者胃黏膜和血脂的影響
劉水清,曾德映,李彩霞
(中山市陳星海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中山 528415)
目的探討幽門螺桿菌(Hp)感染對患者胃黏膜和血脂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完成胃鏡檢查的健康體檢者956例,根據Hp感染情況分為Hp陽性組(512例)與Hp陰性組(444例)。檢測并比較兩組體檢者的胃黏膜糜爛、潰瘍、萎縮或隆起情況以及血脂水平。結果胃黏膜改變統計分析結果顯示,Hp陽性組胃黏膜糜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息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Hp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p陽性組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組,血脂異常比例同樣高于Hp陰性組,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p感染通過損傷胃黏膜參與了急慢性胃病的發生、發展,且可引起其血脂代謝異常。
幽門螺桿菌;胃黏膜;血脂;體檢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螺旋狀細菌,由Marshall和Warren于1982年首次發現[1]。我國Hp感染率平均為59%,其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具有家庭聚集性和隨年齡感染概率增加的特點。研究證實Hp感染與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病變發生相關[2-3],Hp可以侵入胃黏膜上皮細胞,但Hp侵襲胃上皮細胞的機制未知。除此之外,Hp感染還與多種胃外疾病密切相關[4-5]。本文旨在觀察健康體檢人群中Hp感染者對其胃黏膜和血脂代謝的影響,探討Hp感染與胃黏膜改變及血脂代謝異常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完成胃鏡檢查的健康體檢者956例,其中男544例,女412例,年齡34~65歲,平均(41.9±19.2)歲,均給予Hp感染及血脂等檢測。根據Hp感染情況分為Hp陽性組512例和Hp陰性組444例。兩組體檢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體檢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方法 采用尿素呼吸試驗法(14C-UBT)檢測Hp感染情況。胃鏡下觀察體檢者糜爛、潰瘍、萎縮或隆起病變等,必要時胃鏡下活檢進行病理學檢查;全部體檢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血糖。血脂異常參照文獻[2]方法。感染診斷,采用尿素酶抗體診斷試劑盒(膠體金法,北京金沃夫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Hp尿素酶抗體,采用尿素14C呼氣試驗藥盒(深圳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尿素14C呼氣試驗要求對受檢者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體檢者的胃黏膜糜爛、潰瘍、萎縮或隆起情況以及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檢者胃黏膜改變情況比較 Hp陽性組胃黏膜糜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息肉的發生率顯明顯高于Hp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體檢者的血脂水平比較 Hp陽性組TC和LDL-C的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組,血脂異常比例也高于Hp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體檢者胃黏膜改變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體檢者的血脂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體檢者的血脂水平比較(±s)
組別Hp陽性組(n=512) Hp陰性組(n=444)t/χ2值P值TC(mmol/L) 5.21±0.91 4.76±0.49 2.347 0.039 TG(mmol/L) 1.69±0.05 1.58±0.08 0.391 0.829 LDL-C(mmol/L) 3.02±0.86 2.68±0.41 2.402 0.029 HDL-C(mmol/L) 1.41±0.04 1.39±0.09 0.925 0.197血脂異常[例(%)]272(53.1) 156(35.1) 31.124<0.01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狀或弧形,其與許多消化道疾病都有關系,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慢性胃炎,潰瘍性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癌等[6]。有報道稱幽門螺桿菌可以吸附在胃小凹里釋放毒素,進而引起黏膜發生炎癥反應,導致IL-8,IL-6,IL-1β,TNF-α等細胞因子升高。既往研究發現[7-8],幽門螺桿菌感染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發生的癌前期病變。
本研究發現,在我院完成胃鏡檢查的956例健康體檢者中,Hp感染率為53.55%,與蔡玲等報道的我國普通人群中自然感染率為50%~60%相符[9]。人是Hp的唯一傳染源,可通過口到口,胃到口等途徑傳播。Hp的傳播與地區的經濟、文化,居住條件和職業等有關。胃黏膜統計分析結果顯示,Hp陽性組胃黏膜異常發生率顯著高于Hp陰性組,提示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損害。
近年來,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血脂異常、血糖異常、高血壓、吸煙、肥胖和血漿膽固醇是冠心病發生的必備條件[3]。本研究結果顯示,Hp陽性組TC和LDL-C的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組,血脂異常比例同樣高于Hp陰性組,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Hp感染與機體血脂水平的異常存在相關性,提示Hp感染可能通過改變血脂水平間接地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生、發展。Hp感染導致血脂變化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Hp感染通過引起炎癥細胞的增多,激活炎癥細胞能分泌TNF-α,IL-1,IL-2等細胞因子,上述細胞因子可通過抑制脂蛋白酶活性促進脂質轉移,最終使血液中血脂水平發生異常[10]。
綜上所述,Hp感染通過損傷胃黏膜參與了急慢性胃病的發生、發展,且可引起其血脂代謝的異常,加速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但具體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由于本研究的樣本數量有限,缺乏長期性的臨床觀察,Hp感染與胃黏膜改變和血脂異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的觀察。
[1]隋昕珂,吳本儼,李 園.老年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前后的病理學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2,11(5):341-344.
[2]陳志恒,徐燦霞,羅 玲,等.長沙市體檢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黏膜改變及血脂的關系[J].中南大學學報,2014,39(3):265-269.
[3]徐洋慧,楊 俊.健康體檢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脂異常關系的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14(2):163-164
[4]Papamichael KX,Papaioannou G,Karga H,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nd endocrine disorders:is there a link[J].World JG astroenterol,2009,15(22):2701-2707.
[5]王新輝,張 健,王紹俊.序貫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臨床對比[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2):226-227
[6]劉 泉,竇丹波.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治療現狀[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10,23(1):15-17
[7]唐春麗.幽門螺桿菌與胃黏膜病變關系的基礎及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2.
[8]Yanaoka K,Oka M,Mukoubayashi C,et al.Cancer high-risk subjects identi fied by serum pepsinogen tests:outcomes after 10-year follow-up in asym ptomatic middle-aged males[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8,17(4):838-845.
[9]蔡 玲,孫建勇,王吉耀.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同檢測方法的評價[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4):235-336.
[10]黃 曄,鄧蘭芳.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9,26(12):2360-2361.
R378.2
B
1003—6350(2015)21—3201—02
2014-12-29)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1.1163
劉水清。E-mail:578175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