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君,呂慧蘭,李淺峰,王玉龍
(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 深圳 518121)
系統康復治療對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的影響
周梅君,呂慧蘭,李淺峰,王玉龍
(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 深圳 518121)
目的 觀察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行系統康復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采用普通治療方法,康復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熱療等康復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結果康復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活動度(ROM)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治療后日本上肢功能評定箱(SHEF)和功能獨立性評定(FIM)評分分別為(78.64±8.55)分和(39.53±5.2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9.46±9.86)分和(25.77±2.8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肌力恢復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行系統康復治療能有效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康復治療;上肢骨關節損傷;功能恢復
上肢骨關節損傷是骨科中較為常見的損傷,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骨質疏松、疼痛以及關節畸形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1]。石膏外固定、常規抗感染治療等常規治療方法可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治療時間較長,且關節恢復較慢。系統康復措施可以全面治療上肢骨關節損傷,提高關節活動度(ROM)水平,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本文主要以近年來我院骨科收治的92例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系統康復治療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上肢骨關節損傷的患者92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歲且≤50歲;②所有患者的骨折經常規處理后X線片檢查提示骨折對位對線良好,內固定牢固無松脫;③均為閉合性骨折;④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50歲;開放性骨折;有精神疾病。按照入院時間并結合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46例,其中康復組男性2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35.36±12.86)歲;尺骨骨折12例,肱骨髁上骨折11例,尺橈骨雙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9例,肘關節脫位6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34.28±11.78)歲;尺骨骨折10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尺橈骨雙骨折11例,肱骨干骨折8例,肘關節脫位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石膏外固定,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康復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康復治療。(1)熱療法:關節僵硬患者在行運動療法之前使用敷蠟或浸蠟對患肢熱療,30 min/次,1~2次/d,有助于軟化關節周圍組織,改善血液循環,利于關節活動。(2)電療法:關節腫脹患者,且又無金屬內固定物,可以實施超短波電療,電極對置,無熱量或微熱量,10~15 min/次,1次/d,有效促進腫脹消失。(3)運動療法:①手法治療?;颊邔κ芟揸P節使用關節松動手法與關節被動運動法進行活動。其手法強度為Ⅲ~Ⅳ級,加強關節活動范圍,促進關節周圍組織粘連松動。②主動運動。患肢關節復位后使用主動關節活動或運動器材活動,增大關節活動力度,1~2次/d。(4)作業療法:患肢關節活動逐漸改善后,應進行如穿衣、系扣子、用餐等日常生活訓練,提高患肢的使用能力。(5)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康復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提高患者對康復治療的重視性,增強治療成功的自信心。
1.3 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由兩名康復醫師進行相關的功能評定。(1)關節活動度(ROM)評定[3]:用量角器分別測量功能障礙關節的主動ROM,包括關節屈曲和外展、肘關節屈曲、腕關節掌屈和背伸的ROM。(2)肌力的評定:應用Lovett6級肌力評定標準對肩曲和外展、肘屈曲、腕掌屈和背伸肌群進行徒手肌力檢測。(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ADL)[4]: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FIM)中自我照顧的進食、梳洗、洗澡、穿褲子、穿上衣、入廁6個項目評定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42分。(4)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運用日本上肢功能評定箱(SHEF)為患者進行患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的評定,首先讓患者利用評定器具完成10種規定動作,然后根據其動作完成的速度和準確性進行打分,按照得分的情況對其患肢運動能力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總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ROM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ROM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ROM均比治療前有所增加(P<0.05),且康復組患者增加的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ROM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ROM變化比較(°,±s)
注:a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對照組背伸19.88±6.77 37.83±6.35 -13.116<0.05 20.41±9.05a46.82±7.20b-15.489<0.05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康復組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屈曲67.32±12.08 82.56±11.67 -6.154<0.05 65.54±12.44a91.31±10.96b-10.542<0.05外展44.37±11.94 50.48±9.68 -2.696<0.05 45.73±10.85a57.59±9.68b-5.532<0.05 48.68±13.08 77.26±10.62 -11.505<0.05 49.40±12.93a86.72±11.30b-14.74<0.05掌屈24.94±9.83 33.75±10.76 -4.0999<0.05 23.18±10.92a45.71±10.62b-10.032<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HEF和FIM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HEF和FIM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HEF和FIM評分均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康復組治療后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SHEF和FIM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SHEF和FIM評分比較(分,±s)
注:a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SHEF FIM對照組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康復組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24.65±10.22 59.46±9.86 -16.625<0.05 23.89±11.41a78.64±8.55b-26.044<0.05 17.69±4.65 25.77±2.82 -10.077<0.05 18.53±3.65a39.53±5.21b-22.45<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變化 通過秩和檢驗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肌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肌力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且康復組肌力恢復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肌力比較(例)
上肢骨關節損傷是骨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碰撞、外擊使得關節過度旋前或旋后而造成的關節韌帶、肌肉、血管與筋膜損傷[5]。上肢骨關節損傷時,骨髓、骨膜及周圍的組織血管破裂出血,損傷造成軟組織缺血壞死,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形成血腫及組織液外滲導致的水腫,增加皮膚張力,使扭傷部位出現劇烈的疼痛,關節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臨床上抬高患肢,并對扭傷部位進行石膏固定、抗感染等常規療法的治療時間較長,關節恢復較慢[6]。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關節損傷后患肢恢復措施是骨科臨床研究重點。因此,本研究選擇了系統康復治療措施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療效及對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進行分析。
實施系統、合理的康復計劃可以使上肢功能障礙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熱療法、電療法可以有效擴張外周血管,增加患處血流量,改善血流動力學,消除水腫、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使大量的炎性因子、組織滲出物被吸收,減少了對關節損傷局部的刺激,從而減輕患肢疼痛[8]。接受康復訓練后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優越于常規治療。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相結合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肌肉萎縮,促進骨折端緊密接觸,改善靜脈、淋巴淤滯;有效防止關節與肌肉粘連,增大關節活動范圍,減輕損傷帶來的墜積性水腫;最大限度緩解局部充血水腫引發的疼痛,改善局部韌帶組織痙攣,松解粘連,有效促進炎性物質吸收與局部水腫,恢復病變組織。心理疏導有助于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煩躁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心聲且及時處理相關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醫護人員通過講解系統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重視程度,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有助于患肢康復[9]。本文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肘關節與腕關節ROM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SHEF與FI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上肢骨關節損傷的臨床治療中系統康復的治療效果顯著性高于常規治療措施,可以有效減輕患肢疼痛,增大關節活動范圍,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這一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相一致[10]。因此,我們認為,臨床上對于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的治療,建議采用系統康復方法,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肢運功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系統康復治療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全面有效治療關節損傷,提高關節ROM,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1]何偉華,李 珂,獨建庫,等.肌肉功能鍛煉對慢性外踝關節不穩的治療效果[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9):1514-1515.
[2]尤 旭.探討急性踝關節副韌帶損傷康復治療療效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5):3976-3977.
[3]高東清,吳 華.關節穩定性訓練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6):459-462.
[4]賈代良,呂 琳,侯桂萍,等.髖關節置換術后系統康復訓練對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8): 776-778.
[5]劉 欣,王 磊,陳 先,等.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Pilon骨折手術后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3): 269-271.
[6]李遠征,代新年,劉 杰,等.探討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后的早期專科康復治療[J].中國療養醫學,2014,23 (5):405-406.
[7]丁璟琳,俞力行,繆 睿.中醫康復治療原發性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164-165.
[8]董得了.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的康復治療效果探討[J/ CD].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4,2(4):2-3.
[9]劉文志.142例老年骨性關節炎的中醫骨科康復治療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4):95-96.
[10]鄭光新,趙曉鷗,李 雯,等.雙側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9): 681-684.
R684
B
1003—6350(2015)18—275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03
2014-11-05)
2013年度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03259)
王玉龍。E-mail:ylwang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