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祖印,蘇建英
(云浮市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云浮 527300)
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的改良矯正效果觀察
韋祖印,蘇建英
(云浮市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云浮 527300)
目的 探討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對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的矯正治療效果。方法對40例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實施改良Nance弓矯正,對比治療前后曲面體層X線片中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的改變對矯正治療的效果和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變化。結果40例患者均采用改良的Nance弓完成矯正治療,所有患者的第一恒磨牙均完全萌出且建牙。經過矯正治療后患側的傾斜角度為(92.8±5.1)°,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矯正之后的健側的傾斜角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紓戎委熀蟮牡诙槟パ赖难栏粘潭缺瘸C正前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矯正能夠有效調整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傾斜角度,但是應密切關注患者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況,建議在輕度吸收時盡早進行矯正治療。
矯正器;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
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是在磨牙萌出過程中因為近中萌出的角度較大而造成的阻生,其患病率約為2%~6%,在所有異位萌出中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是最常見的[1-2]。異位萌出可以引發第二乳磨牙的臨近牙根非典型性的吸收,嚴重時可造成乳磨牙早失,使第一恒磨牙發生近中移位造成牙弓間隙消失[3]。所以及時對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進行矯正治療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對已報道的矯正器進行改良,采用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對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進行矯正治療,分析治療前后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度和第二乳磨牙牙根的吸收狀況,為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3~9.8歲,平均7.6歲,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實施矯正。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1)為上頜單側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2)患側的第二乳磨牙的牙根至少有兩個是完整的,且經檢查未出現松動。排除標準:(1)存在全身系統性疾??;(2)顱頜面部先天畸形。
1.3 改良Nance弓矯正器的制作方法及應用 改良Nance弓矯正器是在Halterman[4]提出的矯正方法的基礎上改良形成的,詳細設計方法為:于兩側的第二乳磨牙上放置帶環,在腭側采用鋼絲和樹脂寄托相連接,形狀像Nance弓,于患側的帶環處頰腭側兩個方向分別延伸出兩根鋼絲至第一恒磨牙處,并繞至第一恒磨牙的遠中,鋼絲末端分開。在兩條鋼絲的末端5 mm處焊接與牙齦平行的小段鋼絲,伸向遠方約5 mm,作為牽引小鉤。在應用時于第一恒磨牙的頰腭側粘結側扣,采用不同長度及型號的鏈狀皮圈經牽引鉤向頰腭側扣處做牽引,目的是將第一恒磨牙遷移向遠中。矯正時力度應較輕,大約為0.78 N比較合適。
1.4 評價方法 常規進行治療前后頭顱側位X線片拍攝和曲面體層X線片,以檢查患者顱頜面和牙齒的發育狀況,且可排除有顱頜面部先天畸形的患者。本研究選擇治療前后曲面體層X線片中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的改變對矯正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價,并依靠曲面體層X片中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變化對于矯正對乳牙的影響進行判斷。
1.4.1 曲面體層X線片中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的測量方法 在曲面體層X線片中將眶下緣進行水平連線作為參考平面,由第一恒磨牙的牙冠近中外形高點處至近中頰根近中外側的最突點處進行連線,與參考平面的交角即為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分別測量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分析第一恒磨牙治療前后的角度變化情況。
1.4.2 第二乳磨牙的兩側牙根吸收變化 按照吸收程度的輕重對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進行分級[5]:一級為吸收僅局限于牙骨質或較少的牙本質;二級為吸收已到達牙本質但是未累及牙髓;三級為吸收已經導致牙髓暴露;四級為吸收已經累及近中根。本研究在以上分級的基礎上加入零級,即牙根未出現明顯外吸收。將一級與二級作為輕型組,三級與四級作為重型組,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牙根吸收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的矯正效果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均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總體治療情況 40例患者均采用改良的Nance弓完成矯正治療,所有患者的第一恒磨牙均完全萌出且建牙。整個療程為4~7個月,平均5.5個月。
2.2 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傾斜角度的測量 治療前患側的傾斜角度為(74.9±7.7)°,健側的傾斜角度為(92.6±5.5)°,兩側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832,P<0.05)。經過矯正治療后健側的傾斜角度為(93.2±5.4)°,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71,P>0.05);患側的傾斜角度為(92.8±5.1)°,與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064,P<0.05),與矯正之后的健側的傾斜角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02,P>0.05)。
2.3 第二乳磨牙的兩側牙根吸收變化 患側治療后的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均比矯正前明顯增加,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4.031,P<0.01),見表1?;紓鹊诙槟パ赖难栏瞻凑蛰p型和重型進行分組后,兩組矯正后的牙根吸收變化均比矯正前明顯增加(P<0.01),見表2。健側治療前后的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程度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11,P>0.05),見表3。

表1 患側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變化[例(%)]

表2 患側兩組患者矯正前后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況比較(例)

表3 健側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變化比較[例(%)]
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指的是第一恒磨牙被第二乳磨牙所嵌頓而無法正常萌出,其發病率在2%~6%,發生原因可能和遺傳、上頜骨比顱底位置靠后、恒磨牙的萌出角度大等因素有關[6]。因為乳磨牙的牙根存在不同程度吸收,所以若不能及時進行正確矯正,會引發恒磨牙前移、牙弓長度喪失等結果[7]。1982年Halterman[4]提出在患側的第二乳磨牙處粘結帶環,使弓絲由第一磨牙進行遠中繞回,并于遠中焊接與牙齦平行的牽引小鉤,以此作為施力裝置,向遠中牽引第一恒磨牙。本研究以此為基礎進行改良,改良的Nance弓具有以下優點:(1)牽引基礎為雙側的第二乳磨牙和腭托,支持力增強;(2)雙側的牽引鋼絲可以有效地防止矯正扭轉,適度的調整第一恒磨牙的角度。本研究中40例患者均采用改良的Nance弓完成矯正治療,且傾斜角度與健側無顯著差異,證明此種矯正器能夠有效向遠中牽引第一恒磨牙,所有患者的第一恒磨牙均完全萌出且建牙。
本結果顯示,治療前患側的傾斜角度為(74.9±7.7)°,健側的傾斜角度為(92.6±5.5)°,兩側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經過矯正治療后健側的傾斜角度為(93.2±5.4)°,與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側的傾斜角度為(92.8±5.1)°,與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矯正之后的健側的傾斜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提示實施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矯正能夠有效調整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傾斜角度,能夠有效的將第一恒磨牙牽引向遠中,進而使鎖結關系解除,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并建牙。
本結果還顯示,患側乳磨牙在矯正以后出現牙根吸收加重的現象,提示矯正之后增加了患側乳磨牙脫落的風險。原因可能與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會導致乳磨牙的牙根吸收的病理機制依然有關系;也可能與患側的乳磨牙遭受較大的矯治力有關[8]。該現象還提示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的治療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未受到嚴重破壞時進行治療對于牙齒的保留非常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側治療前后的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程度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改良的Nance弓的施力裝置在患側,患側承受的力量比健側大有關系[9]。有文獻報道[10]輕力對于牙根吸收的減緩有利,對乳牙加力時也要使用輕力,避免過大的力量會加重對乳牙的牙根損傷。
改良的Nance弓主要適用于單側異位萌出的患者,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在一級至三級之間,對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三級以上的患者應該密切注意關注乳牙的狀況,不能保留的乳牙需進行間隙保持。
綜上所述,實施改良的Nance弓矯正器矯正能夠有效調整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傾斜角度,但是應密切關注患者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況,建議在輕度吸收時盡早進行矯正治療。
[1]王 郁,葛立宏,劉 鶴,等.兒童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的治療及相關進展[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2,47(8):507-509.
[2]張 鶯,袁 谷.VITAPEX糊劑與F2000復合體聯合修復磨牙髓室底穿孔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2,23(9):42-44.
[4]Haherman CW.A simpl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ectopically erupting permanent first molars[J].J Am Dent Assoc,1982,105 (6):1031-1033.
[5]Barberia-Leaehe E,Suarez-Clra MC,Saavedra-Ontiveros D.Ectopic eruption of the maxillary first permanent molar: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in growing children[J].Angle Orthod,2005,75(4): 610-615.
[6]王 郁,劉 鶴,葛立宏,等.改良Nance弓矯治器治療上頜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的臨床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4,49(1): 32-36.
[7]鄭樹國.兒童牙齒發育異常Ⅲ.第一恒磨牙異位萌出的早期臨床處理[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2,47(10):637-639.
[8]葛立宏.兒童口腔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544.
[9]Lim E,Sameshima G,Petocz P,et a1.Comparison of Australian and American orthodontic clinical approaches towards root resorption [J].Aust Orthod J,2012,28(2):181-189.
[10]林久祥.口腔正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l:330.
R783.9
B
1003—6350(2015)06—0895—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6.0321
2014-07-22)
韋祖印。E-mail:mhgiot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