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元,楊洪芬,趙果元,胡峻梅,崔淼淼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 550081)
·短篇報道·
ADVIA 2120i血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假性減少二例
朱文元,楊洪芬,趙果元,胡峻梅,崔淼淼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 550081)
血細胞分析儀;血小板減少;血細胞形態;鏡檢
血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影響因素較多,會造成血小板的假性減少,這就要求檢驗技術人員要對儀器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審核,必要時,對可疑標本進行復檢。如果完全依賴儀器,直接發出報告,對臨床及患者會造成漏檢、漏診、誤診。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2例血小板假性減少(PTCP)的案例,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一 患者,男,51歲,因“反復頭昏、頭痛2+年,加重2d”于2014年1月22日入我院老年病科,查體:體溫(T)36.4℃,心率(P)86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壓(BP)150/9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況尚可,發育正常,營養良好,肝脾未捫及腫大,胸片:支氣管炎征象;雙側胸膜增厚、粘連。泌尿道彩超示:雙腎囊腫。既往體健。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查血細胞分析、尿液分析、糞便常規、生化分析等。用ADVIA 2120i型儀器做血細胞分析,白細胞(WBC)11.5×109/L,紅細胞(RBC)5.3×1012/L,血紅蛋白(HGB)159 g/L,血小板(PLT)77×109/L,其余參數基本正常。白細胞及紅細胞散點圖基本正常,血小板直方圖、散點圖未見異常。儀器報警信息:大紅細胞(Macro)+,但是,由于血小板計數結果觸及ADVIA 2120i復檢標準(首次結果:PLT<80×109/L或>1 000×109/L),血涂片染色鏡檢,發現“血小板衛星現象”(見圖1)。筆者用血小板稀釋液稀釋后在計數板上人工目視計數PLT為113×109/L,生化分析:空腹血糖(GLU)升高為7.8 mmol/L,肝腎功、電解質、血脂未見明顯異常,余檢查指標均未見異常。1月27日再次查血細胞分析,WBC 4.71×109/L,RBC 5.22×1012/L,HGB 156 g/L,PLT 137×109/L,余參數及細胞散點圖基本正常。復查GLU:7.47 mmol/L。臨床診斷:原發性高血壓3級“極高危組”;急性支氣管炎;雙腎囊腫;2型糖尿病。

圖1 病例一

圖2 病例二
1.2 病例二 患者,女,50歲,因“反復頭昏、頭痛、雙下肢浮腫1+周”于2014年2月12日入我院神經內科,查體:T37.3℃,P88次/min,R 20次/min,BP120/ 80 mmHg,肝脾未捫及腫大,雙踝關節處輕度凹陷性水腫。胸片:雙肺支炎樣改變;右側胸腔積液。胸部CT:右下肺感染;雙側胸腔積液及右側胸膜增厚粘連。既往20年前因急性“闌尾炎”在外院行手術治療。次日清晨抽靜脈血查血細胞分析、生化分析、甲狀腺功能、腫瘤標志物、尿液分析和糞便常規檢查,用ADVIA 2120i型血細胞分析儀測得WBC 5.3×109/L,RBC 4.0×1012/L,HGB 120 g/L,PLT 64×109/L,其余參數基本正常。白細胞Perox散點圖顯示:血小板聚集區黑色散點增多,密度增大,提示血小板聚集現象存在。儀器報警信息:Macro (+)及血小板聚集(PLT-Clumps)+。血生化分析總蛋白63 g/L,白蛋白34 g/L,前白蛋白12 mg/dl,其余指標基本正常。甲狀腺功能、腫瘤標志物、二便常規檢查結果未見明顯異常。由于血小板計數結果和白細胞Perox散點圖異常觸及ADVIA 2120i復檢標準(首次結果:PLT<80×109/L或>1 000×109/L;WBC異常散點圖),血涂片染色鏡檢,發現血小板聚集、成堆出現(見圖2),立即與臨床聯系,了解患者病史和體征,建議臨床更換為枸櫞酸鈉抗凝劑,重新抽血復查PLT為145×109/L。臨床診斷:腦供血不足;右下肺炎,雙側胸腔積液。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分析技術得到長足發展,極大的改善了血小板計數的精確度和準確度。在血小板減少時仍然可以得出比較準確的結果[1]。盡管如此,也會出現假性血小板減少,對于檢驗技術人員來說,及時發現、及時分析、及時確認和及時排除假性血小板減少尤為重要,這樣能給臨床診斷爭取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其他輔助檢查,同時也為臨床避免誤診、誤治提供保障。
造成血小板假性減少的因素很多,如采血因素、抗凝劑因素、大血小板的影響、標本放置時間的影響以及冷凝集素和藥物等因素均可導致或誘發假性血小板減少[2-3]。其中,乙二胺四乙酸鹽(EDTA-K2或EDTA-K3)抗凝血引起少數人群假性血小板減少即EDTA依賴性血小板減少癥(EDTA-PTCP)的報道逐漸增多[4-7],臨床發生率為0.09%~0.21%,住院患者的發生率高于門急診患者發生率[7],應該引起各方關注和重視。目前,其病理機制還不十分清楚??赡苁荅DTA鹽使血液中出現免疫介導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體,使血小板出現互相聚集現象,而且EDTA依賴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體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上,可與白細胞膜上Fc受體結合,出現“衛星”現象;此外,血小板聚集呈“衛星”現象也依賴于血液抗凝時間及室內溫度,即抗凝時間越長,室內溫度越低,血小板聚集,呈“衛星”現象越嚴重,PTCP的發生越頻繁;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癥性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血小板在體內的激活程度、單核細胞凋亡的狀況相關[7]。
病例一患者因血小板數降低觸及到ADVIA 2120i復檢標準,血涂片染色鏡檢才發現“血小板衛星現象”,約90%的中性粒細胞周圍都附著血小板,偶見單核細胞周圍附著血小板,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均沒有血小板附著。經血小板稀釋液稀釋后顯微鏡人工目視計數血小板數正常。因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易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是患者本身的原因或是EDTA鹽造成的“血小板衛星現象”,可通過復查末梢血涂片染色鏡檢排除,如果是EDTA抗凝劑形成的“血小板衛星現象”,末梢血涂片鏡下沒有這個現象出現?;颊哂?月27日再次抽血復查血細胞分析顯示血小板計數正常。出現血小板衛星現象,多數情況下血小板計數是降低的,但也可以正常。據報道:“當血小板衛星現象發生時,血小板計數有中度減少(50×109/L~100×109/L),導致在某些病例中血小板假性減少”[8]。血細胞分析儀報警的形式亦有所不同,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白細胞分類散射圖中表現,主要是因為白細胞分類散射圖中出現異常的成熟中性多核細胞,在Bayer血細胞分析儀中報警指示白細胞高過氧化物酶值[2]。而此病例標本在儀器檢測時的報警信息:Macro(+),涂片觀察紅細胞形態未見明顯異常,白細胞、血小板散點圖未見異常。如果血小板計數減少未觸及制定的復檢標準,儀器未報警,那么該病例就會造成漏檢、誤診、誤治。
在EDTA抗凝劑導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更多見的是在血片上表現為血小板的非正常聚集現象。病例二血涂片觀察血小板成不規則聚集,由于部分血小板聚集體積與WBC大小基本相當,可能會造成WBC計數假性增高,該病例同樣因血小板計數減少觸及到復檢標準,以及儀器報警:Macro(+)及PLT-Clumps (+),所以涂片鏡檢才發現患者實際血小板數比儀器計數高,通過更換抗凝劑重測血小板數量正常,避免了臨床誤診、誤治。
因此,不管多么高精尖的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都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顯微鏡檢查,只不過不同檔次的設備“篩選”水平不同罷了[9]。而正確制定“復檢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復檢標準”過寬,不但增加了工作量,影響工作效率,同時也起不到儀器過篩的目的,也滿足不了臨床需求的檢驗結果回報時間(TAT);反之,又易造成漏檢、漏診。應根據各種儀器的不同分析性能正確制定恰當的“復檢標準”,確保檢驗質量。同時,對可疑標本及時與臨床聯系溝通也非常必要,及時了解患者的病史和體征,了解標本的采集過程等。另外,還應結合儀器報警信息、血細胞直方圖和散點圖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如患者臨床上無瘀點、瘀斑等血小板減少癥的體征時,應注意考慮EDTA依賴性或非依賴性PTCP的可能性。及時進行血涂片染色鏡檢,觀察血細胞(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形態及分布情況,及時排除假性血小板減少,同時可更換抗凝劑(枸櫞酸鹽)復查血小板,或用顯微鏡人工目視計數法直接計數確認報告。力求為臨床醫師和患者提供準確、可靠的實驗數據和形態學信息,以避免假性血小板減少所致的誤診、誤治。
[1]梁丹荔.血小板減少影響因素的檢測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 2014,30(11):7-9.
[2]周小棉,鄒 曉.假性血小板減少癥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9):1065-1068.
[3]吳樹林,盧東方.血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的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5):3955-3956.
[4]張時民.EDTA-K3抗凝劑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4例報道[J].臨床檢驗雜志,2004,22(3):183.
[5]孫寶旗,郭 欣.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1例[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2):159.
[6]胡 靜,朱曉健,吳耀輝,等.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一例[J].臨床內科雜志,2010,27(3):210.
[7]宓慶梅,施巍宇,郝婉瑩,等.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一例[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10):719.
[8]Zandecki M,Genevieve F,Gerard J,et al.Spurious counts and spurious results on haematology analysers:a review.Part I:platelets[J]. Int J Lab Hematol,2007,29:4-20.
[9]叢玉隆.血細胞分析儀形態學分析技術與鏡檢篩選[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1):5-8.
R558+.2
D
1003—6350(2015)06—0922—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6.0330
2014-09-15)
朱文元。E-mail:zhuwy9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