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松,鄭娟璇,鄭娟如
(1.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腦電圖室,廣東 汕頭 515000;2.汕頭市中心醫院,廣東 汕頭 515000)
腦電圖聯合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在重癥手足口病中的應用價值
許潔松1,鄭娟璇2,鄭娟如2
(1.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腦電圖室,廣東 汕頭 515000;2.汕頭市中心醫院,廣東 汕頭 515000)
目的 探討腦電圖聯合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檢測在重癥手足口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確診為重癥手足口病患兒48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為同期住院的非手足口病患兒44例。檢測并比較兩組患兒的心肌酶指標、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腦電圖異常率。結果觀察組患兒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乳酸脫氫酶(LDH)指標的含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中免疫球蛋白G(IgG)與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低于對照組,免疫球蛋白M(IgM)高于對照組,腦電圖異常率也高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電圖聯合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檢測對重癥手足口病的病情變化及預后評估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腦電圖;血清心肌酶;免疫球蛋白;重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兒科疾病之一,病發原因主要是小兒吃入不健康的食物,導致胃腸道發生腸道病毒感染并最終主要表現在手足口腔等部位。一般患兒染上該病時,臨床伴發的主要特征是出現發熱、手口足部位發生皰疹或皰疹性咽峽炎。一般來說,該病均能較快痊愈,預后良好,不會出現致命性的情況發生[1]。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菌是新腸道病毒71型以及柯薩奇病毒A16[2]。雖然該病致死率比較低,但是臨床上也偶有發生患兒出現嚴重性的心肌損失的病例出現,對患兒的正常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3]。鑒于此,如何更加準確和及早地對該病的病程進行診斷,以防止該類疾病造成嚴重的并發癥至關重要[4]。本文旨在探討腦電圖聯合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檢測在重癥手足口病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確診為重癥手足口病患兒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2~6歲,平均(3.4±0.8)歲。全部患兒于起病后2~5 d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均有程度不一的皮疹,同時患兒出現不規則發熱,綜合其臨床資料,依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診斷標準,均診斷為手足口病。與此同時,隨機選取我院兒科病房44例非手足口病患兒作為對照組,兩組患兒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腦電圖檢查 采用腦電圖儀(日本光電公司,9200K)對患兒進行檢測,首先對患兒鼻根和枕骨粗隆進行虛擬連線,然后將其均分為10等分,對鼻根外耳道及枕骨粗隆也進行虛擬連線,同樣分為10等分,將腦電圖儀的氯化銀束狀電極放置在以中央為中心的同心圓與半徑的交叉點。患兒進行腦電圖檢查前禁空腹,并且在檢測部位乙醇脫脂,進行單雙極描記。依從性好的患兒均采用睜閉眼及過度換氣試驗,若患兒依從性差,則采用睡眠腦電圖或清醒安靜腦電圖檢測,一般檢測時間均在20 min以上[5]。
1.2.2 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檢測 患兒檢查前應空腹3 h以上,采用真空管抽取靜脈血2 ml,對所有患兒的血清心肌酶即磷酸肌酸激酶(CK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乳酸脫氫酶(LDH)及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運用相應的儀器進行檢測[6]。采用速率法進行心肌酶含量的測定,采用動態免疫比濁法進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測定。應用普朗醫療SMT100便攜式全自動生化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測定[7]。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血清心肌酶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血清心肌酶指標CKP、CK-MB、α-HBDH和LDH指標的含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心肌酶水平結果比較(±s,U/L)

表1 兩組患兒血清心肌酶水平結果比較(±s,U/L)
t值P值9.754<0.05 11.584<0.05 12.642<0.05 11.432<0.05
2.2 兩組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中IgG與IgA的含量低于對照組,IgM的含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較(±s,g/L)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較(±s,g/L)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8 44 5.44±1.55 7.23±1.82 8.652<0.05 1.49±0.34 1.04±0.28 8.321<0.05 0.49±0.18 0.84±0.18 10.562<0.05
2.3 兩組患兒的腦電圖檢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腦電圖檢查結果顯著腦電圖異常率為100%,對照組為18.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65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腦電圖檢查結果比較[例(%)]
HFMD首次被證實為一種傳染病是在1957年的新西蘭,1981年在我國上海首次發生該類疾病[8]。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患兒在手口足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皰疹,同時伴有不規則性的發熱,其致病菌主要為柯薩奇A組病毒16型(Cox A 16)和新腸道病毒71型(EV71),另外也有報道指出Cox A5、A9和A10也是潛在的致病源[9]。HFMD主要發生在兒童,多發生于4歲以內幼兒,尤其是2歲以內最多[10]。該病具有復雜的傳播途徑,比較難以控制傳播源,而且非常容易在短期內大量流行[11-13]。但是該病預后較好,具有自限性,一般輕者可以在不治療的情況下自愈,但也偶見出現嚴重伴發神經系統及心肺衰竭的情況[14]。
本研究表明:①重癥手足口患兒的血清心肌酶指標CKP、CK-MB、α-HBDH和LDH等4個指標的含量均明顯高于非手足口病患兒。以上結果說明HFMD患兒存在心肌損害的改變,其原因估計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由于腸道病毒產生的毒素經血循環直接侵犯心肌產生病理變化[15];②重癥手足口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中IgG與IgA的含量低于非手足口病患兒,而IgM的含量卻相反。原因可能是當患兒發生CoxA16和EV71等病毒感染后,該類病毒會破壞患兒正常的免疫系統,導致患兒無法正常的免疫應答。同時,病毒會誘導免疫細胞產生大量的抗體,主要為IgG及IgM,產生自身抗體而導致病理免疫反應。分泌型IgA主要覆蓋在鼻、咽、氣管等黏膜表面,其是機體黏膜防御系統的主要成分,可以延緩病毒的繁殖,防止其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的附著。由于該病毒對減少IgA的含量,從而導致患兒口腔黏膜等處出現皮疹[16];③腦電圖結果為重癥手足口患兒均發生腦電圖異常改變,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原因可能是由于HFMD患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2歲以內嬰幼兒,這部份人群血腦屏障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病毒接侵犯腦組織所至[17]。
綜上所述,腦電圖、血清心肌酶和免疫球蛋白是診斷是否患有重癥手足口的重要依據,同時對判斷病情變化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雖然HFMD疾病病程較輕,仍不可掉以輕心,醫護人員對可疑的患兒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如果發現患兒有精神萎靡、胸悶、氣短、嗜睡,或發現難以解釋的心音低鈍、心律不齊等表現時,應盡快對患兒安排血清心肌酶、免疫球蛋白和腦電圖檢查,確認是否出現該疾病的感染,以防止出現后期的嚴重并發癥的出現。
[1]初艷慧,劉瀟瀟,孫小宇,等.重癥手足口病例的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9):1074-1076.
[2]麥遠長.68例重癥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8(11):90-92.
[3]婁玉霞.重癥手足口病例43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 11(18):610-611.
[4]彭 敏.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3, 26(6):407.
[5]肖清清.重癥手足口患兒16例病情觀察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14(27):365.
[6]吳 濤,梁蘭梅,羅序峰,等.血清S-100β、腦電圖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對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綜合評價[J].廣東醫學,2013,34 (4):547-549.
[7]潘 華.重癥手足口病腦脊液與腦電圖89例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5):495-497.
[8]向紹蓉.重癥手足口病預后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 2013,42(12):1673-1674.
[9]陳敬國,鐘 曉,陸俊秀,等.重癥手足口病早期腦電圖和腦干誘發電位的變化及意義[J].大家健康,2014,(6):68-69.
[10]曹明杰,張克昌,李維春,等.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及細胞因子檢測[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1):113-114,117.
[11]譚英征,姚淑瓊,龍云鑄,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心肌酶、肌鈣蛋白Ⅰ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26):69-70,75.
[12]王曉明,宋紅娥,施榮富,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致重癥手足口病35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22):1736-1737.
[13]周仁希,吳亦棟,陳 剛,等.手足口病EV71型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7):593-595.
[14]周 艷,徐元宏.手足口病患兒血清細胞因子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和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1):27-29.
[15]隋美麗,馬曉梅,段廣才,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實驗室指標的判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5(4):504-508.
[16]涂 靜.重癥手足口患兒12例護理干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33(5):2500-2501.
[17]肖玉榮,趙玉華,馮桂青,等.護理干預對重癥手足口患兒治療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9):2273-2276.
R725.9
B
1003—6350(2015)19—2919—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9.1062
2014-12-11)
汕頭市科委課題[編號:汕府科(2014)62)]
許潔松。E-mail:xjs447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