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祖藝,駱 健,陳碧霞
(龍川縣中醫院康復科,廣東 龍川 517300)
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70例療效觀察
謝祖藝,駱 健,陳碧霞
(龍川縣中醫院康復科,廣東 龍川 517300)
目的 觀察改良溫和懸灸療法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15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70例和對照組80例,觀察組給予改良溫和懸灸療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西藥氟米特片治療。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各項臨床指標以及生活質量的評分。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壓痛關節數、腫脹關節數、血小板(PLT)、血沉(ESR)以及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性評分(DAS28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及隨訪的第4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70.5±15.2)分vs(64.3±14.4)分;(81.6±15.5)分vs(71.6±14.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明顯,且操作方法簡單,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較好選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改良溫和懸灸療法;類風濕關節炎;氟米特;中醫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該病具有致殘率高的特點[1-2],給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該病的病程較長,患者的肢體活動不便,因此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3]。為進一步探究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對2013年我院收治的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給予了改良溫和懸灸療法,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齡23~79歲,平均(48.4±10.5)歲;病程5 d~4年,平均(2.1±0.9)年。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4];②未伴有嚴重的心、肝、腎、血液、顱腦外傷以及腫瘤等疾病者;③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精神疾病,無語言、理解、聽力以及表達能力有障礙等情況;④經實驗室的檢查診斷,排除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患者;⑤所有患者均配合4個月的隨訪。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70例和對照組8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常規的西藥氟米特片治療。方法:氟米特片3次/d,每次45 mg,療程1個月。觀察組患者接受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方法:用3 cm×20 cm的三年陳艾所制成的粗艾條,并由金屬波紋管、艾卷筒以及支架構成自行發明的懸灸儀,通過支架將艾卷筒牢牢地固定住,以使艾卷筒內的艾條借助金屬波紋管可以隨意的調節艾卷筒的位置,點燃艾條后,將其固定在患者的病變部位以進行溫和懸灸治療。取患者的腎俞、肝俞、脾俞、命門穴以及合谷、足三里、太溪等主要穴位,最后再根據患者的不同疼痛部位選擇其局部的穴位,并在距離穴位2~3 cm位置的上方對其進行熏烤,懸灸至患者的局部皮膚出現灼熱甚至出現紅暈為止,每個穴位懸灸的時間為8~10 min,每天一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評判標準[4]顯效:關節疼痛、腫脹癥狀消失,體能活動好,無晨僵現象;有效:關節疼痛、腫脹癥狀減輕,體能活動良好,無明顯的晨僵現象;無效:關節疼痛、腫脹癥狀未減輕,甚至有加重的現象,體能活動受到限制,仍然有明顯的晨僵現象。
1.3.2 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性評分(DAS28評分) 運用疾病活動的28個關節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壓痛關節數、腫脹關節數、血沉(ESR)、白細胞(WBC)、血小板(PLT)以及DAS28評分等相關的指標進行綜合性評價[4]。
1.3.3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專門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設計的生活質量評分表評價其生活狀況,該生活質量評分表主要是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自我、社會等4個方面進行評價[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為7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8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和隨訪第4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n=70)對照組(n=8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壓痛關節數(個) 12.4±5.8 4.8±2.1a11.9±5.6 9.4±5.7腫脹關節數(個) 10.0±6.1 3.0±3.5a9.9±5.4 6.8±5.1 WBC(×109/L) 9.2±3.3 6.4±1.9a9.1±2.7 8.6±2.0 PLT(×109/L) 365.3±76.2 279.2±62.7a363.7±72.8 311.5±69.3 ESR(mm/h) 62.5±34.2 40.5±25.8a61.6±33.9 57.1±31.4 DAS28評分(分) 4.8±1.8 2.7±0.7a4.6±1.5 3.9±1.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70 80 55.4±9.9 55.6±10.0 0.123 0.903 70.5±15.2 64.3±14.4 2.563 0.011 81.6±15.5 71.6±14.3 4.109 0.000
懸灸療法是中醫學中唯一一個藥理和物理相結合的療法,屬于純天然的自然療法。溫和懸灸療法具有通痹止痛、溫經散寒的作用,因此用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6]。懸灸療法利用艾絨易燃卻不產生火焰,且點燃后的熱力溫和而持久,易于滲透患者的肌膚的特點,并利用艾火的熱力和艾條的藥物作用,在患者的局部皮膚取穴,經過脈絡的傳導,疏筋通絡,運行氣血,以達到濡潤筋肉的療效[7]。
本文在傳統灸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良,將原本1 cm×20 cm的艾條換成了3 cm×20 cm的3年陳艾所制成的粗艾條,以彌補了原來艾條的熱能滲透力不足的問題;且將以往的手工艾灸治療儀換成由金屬波紋管、艾卷筒和支架組成的儀器。該儀器通過支架將艾卷筒固定住,以使其內的金屬波紋管可以隨意調節艾卷筒的位置,改良后的儀器彌補了傳統儀器手持艾條的缺陷,并且改良后的儀器在點燃艾條后可長時間的固定在患者的病變部位以利于進行懸灸治療[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更高,且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提示其具有可靠的療效。
改良溫和懸灸療法可以對患者的同一穴位和部位進行多次且重復的治療,而且作用效果也因此逐漸的累積,治療的次數越多,其治療的效果則越強。但如果改良溫和懸灸療法的灸量掌握不好,則患者有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反應。灸量的多少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病變部位、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外界的因素等來選擇。當患者的病情嚴重時灸量應增大;而當患者的病變部位出現皮肉淺薄的現象時,灸量則應減少;從患者的角度來看,體質虛弱者灸量則不可過大[9];溫度、氣候等環境因素對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具有一定的影響,當外界的氣溫過低時,應增大灸量才能起到治療的效果。關于治療時間長短的問題,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長療程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短療程。
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當然,也存在著一些缺點[10]。如燃燒艾條對空氣造成了污染,其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苯、SO2、CO2、塵埃等,若長期的吸入這些污染物,可對人體的肺部造成一定的傷害。對于某些特殊的體質還可能引起其出現過敏、神經衰弱等情況,甚至有“暈灸”的情況出現。另外,在進行治療操作的同時,要特別避免火星、火源落下的情況發生,以免燙傷患者的皮膚。
綜上所述,改良溫和懸灸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明顯,且操作方法簡單,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較好選擇,值得在醫學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譚 軍,陳建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CD40L及IL-6hs-CRP表達及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13,42(36):4402-4404.
[2]莫巧璇,張間霞,張勁豐,等.探討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6):2104-2105.
[3]張銘明,張 銳,徐建華,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32及趨化因子CXCL13水平的檢測和臨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12):1512-1515.
[4]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類風濕關節炎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4):250-254.
[5]牛紅青,李小峰,董海原,等.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3(7):447-450.
[6]馬武開,姚血明,唐 芳,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1):2734-2736.
[7]胡 軍.艾灸對脊柱退行性病變的治療保健作用[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2):32-34.
[8]章新玲,朱吉平.傍刺至陽配合懸灸足三里治療急性胃痙攣3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5):808-809.
[9]王秀艷.松解針刺加懸灸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3,33(6):628-629.
[10]鐘 峰,胡 玲,羅 磊,等.不同療程溫和灸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的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3):167-169.
Clinical efficacy of modified mild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70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XIE Zu-yi,LUO Jian,CHEN Bi-xia.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Longchu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ongchuan 517300,Guangdong,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odified mild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Methods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70 cases)and control group(80 cas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mild suspension acupuncture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flunomide.The clinical efficacy,clinic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43%,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7.5%(P<0.05). After treatment,the tender joint count,swollen joint count,platelet(PLT),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and 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fourth month of follow-up,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70.5±15.2)vs(64.3±14.4);(81.6±15.5)vs(71.6±14.3),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modified mild moxibustion therapy is significant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It is a recommended choice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odified mild moxibustion therapy;Rheumatoid arthritis;Leflunomid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R593.22
A
1003—6350(2015)09—127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9.0458
2014-11-07)
河源市2012年度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2-064)
謝祖藝。E-mail:3610282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