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軍榮,劉民建,王 瓊,蔣作富,廖建英,吳 杰
(1.桂林市中醫醫院檢驗科,廣西 桂林 541002 2.桂林市中醫醫院南門社康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2)
社區工作人員的艾滋病相關知識調查分析
谷軍榮1,劉民建1,王 瓊1,蔣作富1,廖建英2,吳 杰2
(1.桂林市中醫醫院檢驗科,廣西 桂林 541002 2.桂林市中醫醫院南門社康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2)
目的 通過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了解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認知度及態度。方法選取本院南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工作人員1 294名,根據艾滋病相關知識自制調查問卷,采用匿名形式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后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的熟識度、對傳染途徑的認知程度以及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結果①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病原體、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壞什么系統、艾滋病毒攜帶者是否有傳染性等有關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較艾滋病的正確命名、常見滅活方法以及國際艾滋病日等非醫療專業類問題的掌握程度低;工齡≥10年的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掌握程度高于工齡<10年的工作人員以及實習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對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與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馬桶、被褥,與艾滋患者禮節性握手、擁抱、吻額,蚊蟲叮咬等非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明顯低于對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的認知;③對艾滋病的態度:60.9%的人愿意與艾滋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接觸,但仍有39.1%表示拒絕艾滋病患者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當發現自己患有艾滋病時,僅9.9%的人愿意公開或告知他人。結論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且隨著工作年限的不斷增加,對艾滋病患者的理解程度也不斷的增加,多數工作人員能接受艾滋病患者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有部分工作人員由于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等知識的認知度較低,進而影響了對艾滋病患者的主觀態度,拒絕與艾滋病患者接觸。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消除不必要的偏見,應大力開展對社區工作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培訓,促使人們更深層次的了解艾滋病、理解艾滋患者。
社區工作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認知;問卷調查
艾滋病是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導致人體免疫系統遭受破壞的危重傳染病,其主要攻擊人體T淋巴細胞,造成大量細胞凋亡,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引起各種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最終導致死亡。臨床表現為發熱、淋巴結腫大、咳嗽、呼吸困難、便血、神志異常、皮膚潰爛甚至出現惡性腫瘤。有關數據顯示[1-3],全世界每年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 900萬,且呈逐年增高趨勢。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母嬰以及性傳播。社會各界人士對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視,為了進一步消除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認識誤區,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詳細為人們解釋艾滋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防治。有關研究顯示[4-7],對艾滋病患者的理解程度與公民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有一定關系。為了調查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筆者通過對既往專家的文獻分析,自制調查問卷,對1 294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艾滋病知識的相關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取南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工作人員1 294名,包括居委會、民政、老齡委、治保委、衛生委等社區基層工作委員會人員,其中男性718名,女性576名,平均年齡(32.3±19.5)歲,社區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工齡情況見表1。

表1 社區工作人員一般資料(名)
1.2 納入標準 根據《社區工作人員工作指南》[8],經核實為社區工作人員(包括社區工作實習人員);無神志異常;年齡18~65周歲;自愿配合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排除社區退休、離職人員;近期外出辦公;休假人員。
1.4 調查方法 根據艾滋病相關知識手冊,自制調查問卷,將問卷發放給社區1 294名工作人員,全部當場答卷后予以回收,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的熟識度、對傳染途徑的認知程度以及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病原體、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壞什么系統、HIV攜帶者是否有傳染性等有關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較艾滋病的正確命名、常見滅活方法以及國際艾滋病日等非醫療專業類問題的掌握程度低;工齡≥10年的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工齡<10年的工作人員以及實習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2.2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與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馬桶、被褥,與艾滋患者禮節性握手、擁抱、吻額,蚊蟲叮咬等非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明顯低于對艾滋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的認知,見表3。
2.3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態度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患者的態度顯示,60.9%的人愿意與艾滋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接觸,但仍有39.1%表示拒絕艾滋病患者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當發現自己患有艾滋病時,僅9.9%的人愿意公開或告知他人,見表4。

表3 1 294名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傳播的認知度

表4 1 294名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但同時由于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艾滋病患者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艾滋病這一無法治愈的傳染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艾滋病(HIV)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于人體感染了HIV病毒,引起淋巴細胞的大量壞死,進而誘發免疫系統疾病,導致免疫系統低下,因而機體在受到外來病毒的入侵后免疫系統無法抵御外來病毒,最終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惡性腫瘤,最終危及患者生命。艾滋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皮膚黏膜潰爛、淋巴結腫大、呼吸困難、便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由于艾滋病目前并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患病后只能通過藥物及化療來控制病情。人們對艾滋病的主要認識還停留在吸毒者、不良性交易者等身上,因此對艾滋病患者產生了諸多的誤解;此外,因為目前醫療界對艾滋病的一些醫療常識和生活注意事項等傳播力度不夠,導致一些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艾滋病存在較深的偏見和不理解。為了消除人們在對待艾滋病上的諸多誤區,使人們具備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有關研究顯示,多數人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上有一定的誤區,一些非艾滋病傳播途徑被誤認為是具有危險的行為,因此影響了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主觀認識,也進一步給艾滋病患者帶來了身心上的痛苦[8-11]。為了進一步了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知程度,了解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一些誤區,能更好的展開宣傳,筆者對既往文獻進行了相關研究,結合臨床實踐,對1 294例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艾滋病知識的相關問卷調查。
3.1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病原體、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壞什么系統、HIV攜帶者是否有傳染性等有關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對于常見滅活方法以及國際艾滋病日等非醫療專業類問題則掌握程度較低;工齡≥10年的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掌握程度顯著高于工齡<10年的工作人員以及實習生,李佳等[12]對192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艾滋病基礎知識的調查,發現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人們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說明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了解和學習有關艾滋病的相關知識,還發現人們對艾滋病基礎知識的了解多傾向于非醫療專業的知識,而對有關醫療知識的儲備相對較低,這一結果與本實驗中的結果基本一致,說明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了解的薄弱環節是相對專業的醫療知識,因此未來的知識傳播方向可更傾向于專業的醫療知識儲備。
3.2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 對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與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馬桶、被褥,與艾滋患者禮節性握手、擁抱、吻額,蚊蟲叮咬等非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度顯著低于對艾滋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的認知。苗慧[13]對紅星社區的215名工作人員進行了有關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調查,發現多數人對艾滋病的三大主要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以及性傳播均有較高的認識。但對與艾滋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觸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并表示出對艾滋患者接觸方面的擔憂和回避,這以結果與本實驗觀點一致,也說明了人們對艾滋病的非傳播途徑認識不足,這種誤區很有可能是人們對艾滋患者產生偏見的主要因素,對接下來的知識宣傳,應該更加注重與艾滋患者保持安全友善的交往等層面開展。
3.3 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的態度 半數的人愿意與艾滋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接觸,但仍有部分人表示拒絕艾滋病患者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當發現自己患有艾滋病時,僅少數患者愿意公開或告知他人,這與自愿公開的人數存在較大差異。徐元宵[14]對1 902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關于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等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工作人員愿意與艾滋患者有一定的社會生活交際,但部分人員表示無法接受艾滋患者參與正常的工作生活,并拒絕與艾滋患者公事,尤其反對非傳染病醫院接收艾滋患者,這一結果表明人們對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偏見,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及傳播途徑的不了解,可能是導致人們對艾滋病患者主觀排斥的主要因素,因此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艾滋病知識、消除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應該對人們進行必要的艾滋病知識普及,為艾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更加做到以人為本。
綜上所述,社區工作人員對艾滋病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認知度較高,但由于醫療專業知識的不完備以及對非艾滋病傳播途徑的不了解,導致部分工作人員對艾滋病患者持排斥態度,為了能更好的改變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諸多誤解、讓社區居民更多的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消除恐怖心理,有必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艾滋病知識的普及,更好的協調艾滋病患者與普通居民良好關系的生活關系。
[1]許菲斐.河南省農村艾滋病高發區不同人群對艾滋病認知、態度、行為及政策措施的調查研究[D].濟南: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彭華萍,王 萍,劉 卓,等.護理人員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及態度現的狀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11-113.
[3]朱 一,張 鈺,張 珍,等.基層醫務人員艾滋病知識態度及職業防護行為現狀[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8):1093-1096.
[4]馬 穎.社會資本與艾滋病防制的關系及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
[5]劉 萍,吳 潔,杜國明.2011年張家港市常住人群和流動人口對艾滋病知識的知曉情況[J].職業與健康,2014,6:798-801.
[5]趙光昱,朱建軍,劉梅瑤,等.涼山彝族自治州醫務人員對艾滋病的認知與防護行為[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20(1):22-26.
[6]張開利,夏明艷,丁慶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調查[J].吉林醫學,2014,35(14):3048-3050.
[7]張立輝,戎志東.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艾滋病防治知識態度調查[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2):226-227.
[8]李貞貞,王紅紅.艾滋病相關歧視社會心理學因素及對策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4,28(3):1029-1032.
[9]董 娟,周亞東.艾滋病重點建設示范區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14,2:185-187.
[10]周 荃,林 鵬,許奕濤,等.潮州市醫務人員艾滋病及職業暴露防護知識及影響因素[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4,20(2):21-23.
[11]陳小明,胡智平.中老年人成為HIV感染高發人群調查分析[J].中醫學報,2014,6:697-698.
[12]李 佳,王 艷.天津市河北區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居民艾滋病相關知識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4,5:376-377.
[13]苗 慧.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自我認同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14]徐元宵.民辦社工機構艾滋病患者關懷項目的運作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3.
R512.91
D
1003—6350(2015)09—138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9.0495
2014-11-11)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2012年科研課題(編號:Z2012395)
谷軍榮。E-mail:gjunrongn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