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成
[摘要]新文化運動前期,李大釗努力在英式政體與傳統民本間調度,試圖通過重構民彝思想的表征訴求,服膺于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的美好夙愿;而到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嘗試在階級專政與民主共和間移接,決心創制中國無產階級民主政體。這一思想演進有其理論邏輯驅力,并給百年后的中國共產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提供了歷史良策。
[關鍵詞]李大釗;新文化運動;民主政治
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精神為旗號,矛頭直指封建專制政權與復古孔教。早期共產黨人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理論及其制度模式進行過不懈探索,形成了對比鮮明、性質迥異的民主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楷模,李大釗對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的信仰矢志不渝。以李大釗思想演進的軌跡,窺視早期共產黨人新文化運動民主政治實踐,尚有啟迪之意。
一、“民彝民主”:在英式政體與傳統民本間調度
反封建專制統治是新文化運動前期“德先生”的主基調。早期共產黨人駕馭平等、自由的西式民主要義,試圖喚醒國民麻木冷漠的人權意念。李大釗注重民主精神的鑄造,認為平等是民主政治的脊梁。封建制度借力于孔教禮制,禁錮民眾的政治思想,根本上愚弱民眾的民主理性,中國欲造民主制度必先沖破封建倫理秩序,促成民眾身份、地位的平等。李大釗所界定的平等,尤指社會角色與政治權利。封建官僚“所得財貨與其所居位置之級、所握權勢之分,成一正比例”[1],遂要求廢黜君王階級特權,解除國民利益不對等關系,實施政治官吏公平選舉。
之于封建奴化統治的批判,李大釗倡導民眾個性獨立,竭力維護天賦政治自由。“一國專制之積習,民間持論之態,每易昧于商權之旨”[2],是故自由與專制獨裁勢不兩立。發展自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體制,李大釗將自由置于民主政治的根底,主張民眾意識覺醒,以清理專制思想毒瘤,捍衛自由真諦。思想自由是通達民主政治目標的基本方式,只有揭露孔教圣人和君主帝王的虛假面目,遵從新文化運動“德先生”宗旨,才能破除封建統治集團的神性,塑造民眾的人格。李大釗多次指出,信仰獨立意蘊理想選擇多元,出版獨立意蘊學理研究靈活,教授獨立意蘊傳道授業自主,三方面自由有機統一于民主政治價值主體,是思想自由的精髓。言論自由則是民主政治的實體反映,專制獨裁抑止民眾話語自由,正確的政治思想極易被封建威權抹殺,不利于滋生民主因子,因而民主的健康成長無法脫離社會的言論支持。
與政治制度頂層技術的集合,是李大釗民主思想標新立異之處。民主政治體系的生存依賴于國家憲法的護翼,完備夯實的成文憲法是民主制度的軀殼。基于對現代民主法制的渴望,李大釗重構了中國古代“民彝”內涵的表征訴求,把“法”排至民主比重最大的區間。憲法指示國家機器有序運轉,為設計法制化民主模式提供相當的政治籌碼。憲法的性質取決于民眾意志,制定的初衷在于滿足民眾的民主需要,這是民主憲法與專制憲法的本質區別。“憲法者,國命之所由拖”[3],李大釗認為“良憲”的先決要件是充分保障民眾的自由,憲法允諾的思想自由及言論自由權神圣不可侵奪。從中可以覺察到,制定“良憲”的原則與李大釗重構“民彝民主”的政治意愿高度契合。
陳獨秀和胡適側重于血淋淋地批駁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將西化引渡的“德先生”擺置儒教孔像跟前。李大釗清醒地意識到,反專制與反孔教存在實質區分,決不應將中華傳統文化歸咎為政治專制的罪魁禍首。“東西之文明,絕異之特質,即動的與靜的而已矣”[4],李大釗把英式民主政治文明加以改造,汲取中國傳統民本精華,成為重構“民彝民主”的哲學工具,服膺于國家政治前景的美好夙愿。他反復提及,中華傳統文明涵括民本之道,兼具現代性民主政體的諸多共性:譬如儒家“民貴君輕”重視民眾利益整合,“禮讓安分”突出社會自由規范;道家“無為而治”尊重自然規律,順應民心;墨家“兼愛非攻”恪守仁義等等。不可不言,在新文化運動前期一致崇尚西方民主的歷史夾點,李大釗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與前瞻的民主思維。
二、“平民民主”:在階級專政與民主共和間移接
歷經蘇俄十月革命的錘煉,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荊棘被強行劈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民主政治探索開始步入轉型軌道。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勢如破竹,社會主義論戰激烈上演,瀕臨絕境的中國民主運動迅速重生。英式立憲政體無法在中國生根發芽,李大釗不再固執于資產階級民主幻想,毅然將民主抱負寄托在布爾什維克主義。“‘平民主義戰勝的旗, ‘平民主義湊凱的歌”[5],李大釗決心放棄民彝思想,以馬克思民主理論為利器,創制中國無產階級民主政體。他認為平民主義是全人類真實的民主,唯有徹底的平民運動,學習蘇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方可實現民主。平民主義具有兩方面屬性:一是處理“少數政治”與“多數政治”的矛盾,基于“多數政治”異化為暴政的可能性,民主程序不針對“少數”服從“多數”,只注重決策協商的公正;二是厘定“政治統治”與“國家治理”的聯系,在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前提下,確保民眾的政治平等與自由。
新文化運動后期的平等自由概念既已從個體外延升格至國家層次,突破純粹乏力的民主吶喊,榮膺成工人與農民的集體掙扎。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農工慘遭西方帝國列強剝削,加之國內封建官僚地主肆意欺壓,導致無產階級利益被無情壓榨。階級斗爭路線引起李大釗強力共鳴,從中國現況出發,他更強調無產階級的政治運動,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主義相輔相成。“工人們應該緊密地組織起來,并且成為革命的中心”[6],人民掌舵國家政權成為主人,通過政治統治維系平民民主。事實上,搜繳資產階級統治道具不足以完成民主任務,要義在于堅守無產階級領導,不斷鞏固工農聯盟戰線以壯大規模。李大釗甚為推崇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認為維護民主制度需將政治斗爭開展到底,并將平民主義勝利的希冀著眼整個國家。
鎖定無產階級專政目標后,如何提高階級思想潛質、發動階級斗爭等細節問題便提上議程。中國無產階級在內外交困逆境中頑強生存,具有蓬勃生機,先天弊病也暴露無遺。工農政治知識普遍匱乏、活動紀律松弛,無產階級如盤散沙,對帝國主義和軍閥主義毫無抵抗力,因此聯合廣大勞工群眾建立無產階級性質政黨尤為必要。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李大釗就闡明工人統一領導民主革命的主張,指出平民主義制度不可與馬克思主義政黨原理相悖,無產階級“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沖決,使他們不得不任我們自己解放自己”[1]。李大釗進一步認為,民主政治發展與政黨建設是齊步的,這種思路加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后續擴充。他給出具體舉措,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會為起點,吸納先進知識分子共商國是,各地獨立組建共產主義小組,同時指導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最終成立全國性共產黨。endprint
轉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徒后,李大釗利用布爾什維克教義重新商榷民主,新文化運動前期的西式“德先生”得以脫胎換骨。本質態度的轉換不代表兩種民主思想的決裂,恰恰相反,李大釗平民主義政治儼然移接了英式民主共和制度的部分經義,這與同時代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大相徑庭。個體自由作為“民彝民主”的最高標準,組合成群體自由便是平民社會的神圣權利,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標桿。李大釗批判地指出,現代歐美政治亦非嚴格意義上的民主,婦女政治自由被排除在外,男權專制獨霸國家社會。就此比對指出,平民主義“乃是人民全體所行的民權民主的政治,所謂人民全體,就包含女性在內”[7],顯而易見的是,李大釗辨證科學地拓寬了自由民主的適應性,倘若全盤否定民彝思想,其民主覺悟絕不能達此高度。
三、百年意義:在民主政治與依法治國間行進
新文化運動李大釗民主政治思想的演進歷程是早期共產黨人反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政治縮影,對于百年來中國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轉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李大釗民主政治思想的演進開創了中國民主政治被動效仿到主動探求的制度先河,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化發展打牢了實踐根基。從維新君主立憲到晚清預備憲政,中國政治發展一直在走復制西式“德先生”的老路。孫中山等革命先驅的民主運動始終脫離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情,民主政體最終折回到封建專制。在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強調靈活運用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自主解決中國問題,無疑豐富了馬克思民主內容。李大釗充分重視農工群體的政治力量,多次推薦北大青年學生到農村、城市工廠調研鍛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黨組織,培育馬克思主義優秀分子,推動了中國革命進步。
其次,李大釗民主政治思想的演進兼容了中華民族民本要素與西方政治文明有益精華,為建設中國式民主特色模式帶來了歷史良策。中國共產黨成立迄今,領導全國各族群眾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切實推進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發展。黨的十八大將傳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完善中國民主政治特色模式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著眼點,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全新豐碑。新文化運動前后,李大釗謹慎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政治文化,全面運籌馬克思民主政治理論。時下正值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與依法治國的道路上行進,應堅持以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為靈魂、中華民族傳統民本哲學為機體、西方民主制度精華為助力,不斷健全中國特色民主政體。
[參考文獻]
[1]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胡建.李大釗箴言錄[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許全興.李大釗語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5]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