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一、天津留學教育劃分階段
1928年至1949年,由于內憂外患,戰亂頻仍,天津留學教育受到嚴重影響。但是留學教育仍然在進行著,留學偏重于理、工、醫、農等專業并頒布了一些法令和政策,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培養了很多留學人才,為天津教育近現代化乃至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著重研究1928—1949年天津留學教育并將此階段又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1928年——1937年是天津留學教育起伏不定時期,1938年——1945年是天津留學教育斷裂時期,1946年——1949年是天津留學教育回升時期。
二、1928年至1949年天津留學教育的發展軌跡
(一)天津留學教育起伏不定時期(1928—1937)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因忙于軍事、政治,無暇顧及留學教育,其政策仍繼續北洋時期的放任狀態。1928年初,國民黨政權確立,教育部正式公布《國外留學規程》統一全國的留學政策。
在留美問題上,按照美方的規定,“庚款”從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還,數額不等。20年代開始,由“庚款”支持的留美費用逐漸入不敷出,加之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和國民黨政府留學制度的漸趨嚴格,1929——1937年,平均每年僅有35人公費留美。1929—1932年留美人數大幅度下降。1933—1937年期間留美人數則慢慢有所回升。國民政府初期天津留美學生為36人。[1]根據南開大學辦公室編寫的《南開人物志》,收錄了對南開大學有卓越貢獻的人物。其中包括吳大業、柳無忌,孟文喆,余新民等。
1928年之后的十余年間,隨著大批留學生的歸國,已經在學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學術界的走向。當年從南開中學考入清華學校,曾被學校視為驕傲的天津人唐鳳圖,1928、1930年分獲分別獲普渡大學、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碩士學位隨即歸國,執教于國內大學。來自天津的康振鈺1930、1931年分獲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碩士學位歸國,隨即成為有名的實業家。以南開大學為例,1930年全校有教師41人,留美歸來的31人;1936年的34名教授中,留美的33人。其中就有畢業于北洋大學,受聘于南開大學的徐謨,還有執教于南開大學的徐敦璋。據謝長法統計,30年代前后由留美生任大學校長的就達到50多人,幾乎占當時所有大學校長的80%。
在留日問題上,天津留日經歷了起伏的歷程。1929—1930年留日教育人數穩步上升,這與這一時期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1931—1937年留日人數呈下降趨勢。1931年千余個官費、自費生因學費、生活費難,紛紛歸國。1931年因反對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留日學生決議全體歸國,人數超過2300人。1932年因日軍進攻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留日學生集體歸國。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留日學生全部歸國,只留下偽滿治域學生403人。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國民黨停派留蘇學生,與此同時,共產黨則選送相當數量的黨團員赴蘇學習。1927年、1928年中國共產黨先后派出兩期留學生,其中,以1927年派出的人數最多,共337人。 1925年至1930年間,中國留蘇學生總計1500余人。1928年—1937年期間留學蘇聯的大多數中共黨員,他們當中不乏一些來自天津的優秀的留蘇學生。如代表人物張太雷、王世明等人。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民族回族的王世明在1932年被選送赴埃及資哈爾大學留學,后成為民國時期唯一一位官至大使職務的留埃回族學生。[3]
(二)天津留學教育斷裂時期(1938——1945)
抗戰八年中,我國出國留學生,包括公費、自費留學生,總計1566人。
由于八年抗戰期間,留學人數過少,所以對于此期間的天津留學生的概況做簡要的介紹。
30年代前半期,中國的留學界相對平靜。1938年至1941年,每年公自費留學生不足百人,由于世界范圍的全面戰爭和中華民族遭受大規模的外來侵略,中國留學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中國留學教育出現了第一次斷裂。以下是1937——1941年歷年公自費出國留學人數統計:1937年,366人;1938年,92人;1939年,65人;1940年,86人;1941年,57人。由此可見全國,包括天津市的公自費留學都陷入了斷裂期。
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停滯派遣留日學生,但中國人留日的歷史并未終結。在天津自備資金赴日求學者也大有人在。例如,在私立女子美術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名單(1903—1948)中,有來自天津的孟昭美,國內就讀天津南海大學文學院,1935年入學,所學專業為一年制專修刺繡部,1936年畢業。有來自直隸省天津吳蕭淑,有來自天津市的李麗莎,1937年入學,原就讀于國立第一助產學校。來自天津的王淑文,1940年入學,原就讀于錦州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歸國后任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天津中心婦產醫院產科主任。
1937年12月以王克敏為首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華北的傀儡政權的日本留學也在進行中,據“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檔案記載,1938——1943年,華北各省市,包括河北、北京、天津等偽政權總共派遣留日學生943人,其中官費411人,自費532人。偽天津市公署選派日語教員 6名,此6名系留日見習。偽天津市公署選派生5人。
1939年7月《日華學報》74號詳細記載了中國各地區的選拔招募的補助留學生的人數,北京為30名,天津為15名。
(三)天津留學教育回升時期(1946——1949)
第二次大戰后,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 1947年,中美簽訂“中美文化協定”,成立美國在華教育基金會,鼓勵中國學生前往留學。在國內抗戰勝利后, 積壓已久的留學熱能一齊釋放出來。當時戰敗的德、 意、 日不能去, 英法等戰勝國亟待修復不能去, 唯有美國受戰爭影響少而成為理想的留學國度。1945 年至 1949 年的四年間赴美者就達5 000人, 占了總數的 1/ 4 以上。 天津市于1947年7月5日起草了《天津市三十六年度考選資送留美學生計劃草案》,其內容是“本市為我國北方經濟中心,工商重地,亟待建設。需才孔殷。實有考選本市大學畢業之高才生,資送留美研究深造,俾得學成歸國,服務地方。茲遵照市政府令擬具體項計劃:
一考選資送工作,組織“天津市三十六年度考選資送留美學生委員會” 辦理之,其組織規程另訂之。
二本年度考選學生十一名分科資送留美,其名額規定如下:1、土木工程系 2、政治系—市政學 3、機械工程系 4、化學系 5、電氣工程系 6、制紙系 7、織染系 8、制革系 9、教育系——中等教育,小學教育,師范教育。以上分科各一名。[2]這一草案的批準推動了天津戰后留學教育的回升。例如謝家麟,天津武清人。1947年8月赴美留學,1948年獲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碩士學位,1951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7月初回國。
1928年—1949年由于戰亂頻繁,社會狀況復雜,總體來說天津留學教育處在一個低潮波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天津留學向美國,歐洲,日本等國輸入了很多人才,這些人歸國之后為天津乃至于全國的教育近代化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喜所,元清,《中國留學通史—民國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2] 天津市三十六年度考選資送留美學生計劃草案.天津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J0218—001035.
[3] 馬博忠,納家瑞,李建工,《民國留埃回族學生派遣史研究歷程》[M]. 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