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媒體界地震頻頻:在上海,兩家報業集團合并,《新聞晚報》于2014年元旦正式休刊;在北京,《中國經營報》發布內部改革動員令,將進行業務創新和組織結構調整,包括取消廣告部等大動作……
當今,變化的規模、速度和深度已非過去任何時候所能比擬。在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對于領導者的能力有什么要求?當然,智商、自信、魅力、溝通能力以及擁有愿景,對于領導者而言都很重要。但是,我們見過很多領導者,滿懷信心地做出決定,最后卻變成一場災難!我們也聽到過無數愿景,最后卻發現不過是一堆修辭和夸口。管理大師、CEO顧問拉姆·查蘭(Ram Charan)對數百家企業的領導者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在當今劇變時代,勝任的領導者與不勝任領導者之間的核心能力差異,其中第一項是:業務定位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領導者能否找到滿足客戶需求和實現贏利的好主意,對業務進行準確定位?還有一點越來越重要,那就是領導者能否恰當地對業務進行再定位?領導者要確定什么應該增加到業務當中,什么應該取消;發現利潤增長的新機會,對市場重新細分,以及決定采用哪種新技術。定位是企業業務發展的核心,也是業務能否贏利的基礎。對業務進行定位和再定位是21世紀領導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因為沒有準確的定位,企業的根基就會瓦解。(參見本期《轉型時代領導者的首要能力》)從這一點來看,雖然外界對于《中國經營報》的變革成敗前景眾說紛紜,該報領導者對業務進行重新定位的確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在本期,我們還要向大家介紹另外一個將公司業務重新定位的成功案例。在2002年,西安陜鼓動力公司只向用戶提供單一的產品,即風機(為冶金、石油等流程工業輸送氣體的動力設備)。雖然它當時已經成為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但當年的營業收入只有4.86億元。如果還圍著產品轉,將很難突破增長的極限。
從2002年開始,陜鼓動力公司董事長印建安推動企業向服務轉型,從只提供風機轉向做工程總包。為了拿下第一個客戶,甚至愿意墊付一半的資金做項目,若延期完工,就接受罰款。最終,陜鼓拿到了第一個工程總包的訂單。這個總包項目的合同金額是主機合同的5倍,所帶來的利潤是主機利潤的2.7倍,給陜鼓員工極大的震動。從這個項目起步,陜鼓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例如,為了讓設備穩定運行,陜鼓提供了遠程監測和診斷服務,可以通過互聯網,對機組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它們還從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發展到提供運營服務,即為客戶投資、建設,并運營氣體工廠,提供工業氣體,客戶可以像用自來水一樣按量付費。
當然,實現業務再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用印建安的話來說,“消滅肉體容易,消滅思想很難”,陜鼓在改變員工心智模式,形成新的運營機制,員工轉崗和轉型,以及與技術、設備合作伙伴形成協作網等方面都有諸多舉措,大家可以在本期的《陜鼓動力:制造老兵的服務轉型 》一文中細細品味。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本刊也開始了業務重新定位的旅程,我們將從一個純粹的管理媒體轉變為以案例為源頭,打造從案例開發、精英沙龍、企業游學、管理課程的服務產業鏈。我們去年11月舉行的“高績效背后的經營哲學”標桿企業游學項目受到參與企業的高度好評。在今年3月,第二期又將啟程。與管理學者聯袂開設的管理工作坊“海爾人單合一雙贏管理模式”“‘內部公司制實操解析”也將在2月和3月分別開班。相信這一系列變革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也讓《商業評論》走向一個更廣闊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