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鈺(資深管理人士):
我是某互聯網營銷服務公司直銷部的負責人,公司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網絡營銷軟件。直銷部下設2個業務主管,每個主管負責管理10個人。公司計劃在新的一年里擴張直銷部,人員從20人發展到40人,新增2個主管。我已從內部物色好了2個人選,就等著來年宣布。
時值年頭,我在休假,突然接到業務主管的電話,說當月的業績只有3單。雖然年頭是業務淡季,但沒想到如此糟糕。問題原來出在業務員A身上,她將代理商的貨賣給了自己開發的客戶,她自己當月零單。更嚴重的是,她并不是單純地幫助代理商,而是拿了代理商的傭金。要知道,業務員在發展代理商的時候公司已經給過傭金了,現在幫代理商銷貨又拿傭金,這樣做顯然不符合職業道德。我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行為和操守,而A正是我物色的新主管之一。
休假回來后,我找A進行了溝通,問她這樣做有沒有錯。她的回答讓我感到憤怒:“代理商業績不好,我幫他出貨,這有什么錯?況且,我又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我只是跟B學而已,他做的時候你們為啥不管?你們也沒有說這樣不可以啊!”我沒想到自己辛苦培養出來又這么信任的人居然說出這樣的話。
而她說到的B不僅也是業務能手,還是我的另一個新主管人選。他是第一個這樣做的,然后告訴了A。只是他幫代理商做了3單就打住了,A卻做了將近10單。而且,A有點得意忘形,根本不認為這個事情有多大的錯,所以部門內部幾乎都知道。
我找B談了一次,他很快承認了錯誤,并表示愿意接受公司處罰。于是,我決定對他們進行罰款和通報批評。B罰款5,000元,A罰款15,000元(一個單的傭金在1,000元左右)。A不服這個決定,找我談了一次。但我堅持這樣的處罰決定。
我跟她說:“這個事情雖然公司之前沒有規定不能做,但這是明擺著的道理,不是別人做了,你就可以做,你要有自己的原則。”
她回答說:“我并不是有意犯這種錯誤,如果你們及時發現B的錯誤,也許我就不會跟著做了,所以不能罰那么多錢。”
我接著說道:“我不是說公司沒有責任。你首先應該反省自己做錯了什么。”
她卻說:“你這樣做就沒意思了,我幫代理商銷貨,就相當于幫公司銷貨。大不了不做了,反正我不會交這么多罰款!”
一個月后,她辭職了,我沒有挽留,在這件事情上我不想妥協。
雷達(滋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總經理):
很多公司都有銷售人員飛單這種情況,而且很難管理。但一個業務員連續飛10單,自己業績掛零,很少見。
先分析一下A飛單的原因:1.“代理商業績不好,我幫他出貨”。這個理由很牽強,如果真是幫,不會連飛10單,自己掛零。2.部門負責人休假,給了A可乘之機。這點會影響事情的發展,但B的例子證明這也不是主因,負責人在公司的時候也發生了這樣的事。3.管理機制有問題。在銷售團隊管理中,機制是最不可靠的,因為再完美的機制也有利益不對等的漏洞。這點也不是主因。4.對A的直接利益影響。想來想去,這是最靠譜的原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見過的所有飛單行為也都是這個原因。
再來看事情的進展、結果和影響。部門負責人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分別找A和B進行了溝通,然后在沒有找到平衡點的情況下定了處理方案。結果,B愿意接受處罰,A選擇了離職。這件事讓A失去了工作,但她保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公司雖然借此表明了杜絕飛單的決心,但損失了一名業績優秀的員工。辭職后,她有可能跑到競爭對手那里去。
因此,我認為部門負責人對這件事的處理并不妥。直銷部當月只有3單,A卻飛了10單,這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但同時也說明了A的重要作用。做銷售的人都知道,業績做得好,不但競爭對手會挖,相關行業也會挖,所以A的辭職決定會說得那么淡然。公司以優秀員工的離職為代價,做到以儆效尤,這個代價有點大。一是A離職了,二是我不看好這樣做的預期效果。一旦面臨利益不對等的情況,絕大多數銷售人員在利益和道德面前總會選擇利益。因此,建議從預防入手。
我認為,這件事三方都有責任:公司沒有相關的制度規則,代理商違背了商業道德,A違反了職業道德。從公司利益考慮,我會偏向于保守處理。
第一,讓代理商承擔公司的經濟損失。這種事情代理商不放誘餌,業務員也不會上鉤。對代理商的處罰可以重一點,以儆效尤。當然,A也要處罰,但不要做到讓她辭職的地步。
第二,私下溝通處罰決定的時候,可以向A暗示晉升一事,讓她盡可能接受處罰。至于日后升不升,就看她表現了。孔子說得好,“不教而殺謂之虐”。這事公司也有一定的責任。
第三,公司馬上出臺相關制度,高調宣布處罰一事,以表明公司的立場和決心。
對于如何預防類似事件,我的建議是:
1.有直屬銷售團隊(包括分公司或直銷團隊)的區域不設代理商,這些地方設立代理商,等于為直屬銷售團隊樹立競爭對手。
2.出臺相關規定,業務員不得發展代理商。業務員知道了代理商的政策后,會出現兩種事情:一是自己去做代理;二是為了拿更多提成,飛單給代理商。
3.成立合作加盟部門,專門負責發展和管理代理商,在代理商和業務員之間豎立一道信息隔墻。
4.加強政策宣傳和道德教育,類似事件的發生概率就會降低。
宋錦添(某廣告公司總經理,創業10年):
對于這個案例,我的觀點是:
第一,絕對是機制問題。管理就是管人,如果哪個公司能夠發揮人的善性與智慧,抑制惡性與弱點,這個公司就贏了。
管理問題以及公司制度的建立分三類,就是扁鵲、二哥和大哥。扁鵲被譽為神醫,因為病人在病入膏肓時他能妙手回春;扁鵲的二哥名聲其次,因為他能在病人剛發病時發現癥狀,然后醫治;扁鵲的大哥名聲最低,因為他在病人沒發病前就做了預防。有人問扁鵲,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扁鵲說是他大哥。管理者也分三個層次,最好的管理者預見問題并建立管理機制;其次是事情出現端倪即制止;最差的是整天圍著問題轉,冒出一個解決一個。endprint
第二,公司對A和B這樣的懲罰力度不妥。一個好的制度可能讓壞人變好;一個壞的制度可能把好人變壞。我們公司對于沒有制度規定但又給公司帶來實際或潛在危害的行為,一般采取這樣的做法:馬上向大家說明行為的危害性;接著大家一起討論,該如何處罰當事人——結果往往是,當事人、經理和公司相應承擔責任;最后再討論如何杜絕此類事情,以及如果再發生如何處理。大家參與建立的制度,是最公平、最準確,也是最容易得到執行的。
第三,管理者要對人才進行保護。公司保護人才,就是要建立抑制人的劣性的制度,預見到最壞的情況。制度從來都是針對“劣性”的。公司不建立制度,人的劣性一旦暴露,當事人沒面子,同事也不能容忍,這等于把人才推走。
如果是我,我會對案例公司這樣管理:
1.馬上建立制度。代理商制度我不太懂,但我認為業務員又發展代理商又做終端客戶,肯定不行。一是利益分配問題,二是產品價格可能混亂。
2.對于公司沒有建立制度而鉆漏洞的人,處罰要有度。
3.經理要熟悉整個團隊的運作以及重要人員的情況,盡量做到提前建立相關制度。
4.流程是否可以分割,一個人或一個部門全面掌握一件事情的流程,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弊端。可以考慮增加公司的客服部門,統一管理客戶。
5.業務員的獎金可否分期發放。對于業務突出的人員,除了應有的獎勵,年終還可能有獎勵。
6.明確公司的職業道德“電網”,觸電必死。
最后,我認為部門負責人在處理這件事時,把問題都歸咎于下屬的人品,而不反省自己的責任,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沒有自省精神的管理者,手下多是流水的兵,人才更難留。
雷達(滋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總經理):
其實,我做銷售的初期也干過類似的事情,我是掛單到同事那里。當時,我們公司的銷售提成方案是月業績10萬元以下提7%,10萬元以上提12%,單品價格有1.28萬元和4.8萬元兩種。我的同事當月業績9.6萬元,快到月底的時候我做了一個1.28萬元的單子,在利益的誘惑下,我們串通掛單了。意外發生在我那個客戶身上,他后來打電話到公司要購買4.8萬元的產品,剛好我不在,客服接的電話。就這樣,一下子整個公司都知道了我們掛單的事。
作為當事人,我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我知道公司一定會處罰,所以我給自己設置了底線:1.任何不損及我個人應得利益(指金錢)的處罰我都接受;2.損及我個人應得利益的處罰上限是10%;3.處罰超過上限,就給客戶退款,用另外方式幫客戶重新購買(比如找代理商購買等),以保護我的應得利益。
從我當時的心理活動可以看出,保護個人利益是第一位的。也許個體上會有差別,但A好像也是這么想的。大家會很難理解這種心理活動,但大家別忽略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是業務員做業績都不容易,越不容易,保護業績成果的心理就越重,嚴重的時候甚至不惜用一損俱損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勞動成果。二是一線業務員的離職成本是很低的。業務員都是低底薪+提成,底薪沒了沒關系,提成沒了就很難接受。在離職成本很低的前提下,對業務員來說,開不開除一點都不重要。
況且在這個案列中,除了去競爭對手那里,A還可以幫代理商去做,說不定拿到的返點更高。在這件事上,看起來被動的是A和B,其實真正被動的是公司。作為公司管理者,保護公司未來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你妥協的不是A,也不是飛單,而是向公司未來利益作妥協,這也是對公司管理者更高的理性要求。
劉文玉(北京儀器信息網CEO):
我非常贊同宋錦添的分析,是體制上的問題。管理上我們常說的“水清無魚”、“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不能老怨“魚”和“蒼蠅”,而應該反思“水濁”或者“蛋有縫”的問題。
在目前中國的商業生態環境下,只要你賣東西,即使你的體制再完善,飛單也一定存在。這不是員工道德水準的問題,而是員工付出與老板給予的平衡問題,是一個聰明能干的業務員的臨場發揮。人都是理性的,是自私的。
事實上,我覺得你應該鼓勵和獎賞A和B,因為你把貨賣給代理商,在形式上你是銷售了,其實只是轉移了庫存,貨沒到最終用戶手里就不是銷售。A和B積極幫你銷售庫存,拿些辛苦費,而且還是代理商給的,這有何不妥?既然設立了代理商,就希望他幫助公司多銷貨,代理商庫存積壓,對你的銷售有何長遠幫助?
至于如何解決飛單問題,答案是你解決不了,或者說你永遠也解決不徹底!依我十多年的經驗,公司每一位銷售人員的總銷售目標一定要包含代理商的銷售業績,讓直銷和分銷融合在一起,讓銷售人員和代理商配合緊密,甚至出色的銷售人員可以成為公司的代理商老板。只有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一致認為代理商是公司機能的一部分,是公司的左膀右臂,把代理商當成一家人,這樣的公司才可能創造出色的銷售業績!
肥水也沒流外人田,在你不能夠控制銷售過程的時候,只要嚴格控制好出貨端口的價格并加強對代理商的培養(注意:不是培訓)就可以了。代理商的價格是你認可的,代理商賺取的利潤用來捐獻、消費還是分給誰一部分,你又何必瞎著急呢?
嚴鈺(資深管理人士):
我來補充一下這個案例的后續情況吧。
確實如大家預料的,A去了競爭對手的公司,這在當時給我們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再后來,A自己做了他們公司的代理商。
我有著非常明確的是非觀,認為對的就是對的,錯了就是錯了,這種明顯的錯誤是不需要用制度來規定的,所以是不能原諒的。我個人對于這種做法的反感超越了工作中應有的理性思考。多年來,我多次質疑當時的決定,覺得自己太單純了。也許現在我仍然不會認可她的做法,但我能理解了。很多時候,錯和對并沒有那么嚴格的界限,公司制度、大環境、小環境都在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如今這個社會是利益至上,發生這樣的事情并不意外,決策層處理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各位專家的建議非常有價值,讓我受益匪淺,當時的處理決定確實太倉促了。
關于代理商的發展,公司當時其實已經發現錯了,所以就停止了,只是已經發展的代理商還有存貨。大概一年后,離職員工創業,收回了當地代理商的所有存貨,給代理商一個交待的同時,也杜絕了代理商和直銷部門之間的搶單亂象。
黃鐵鷹(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找同行網創始人):
非常感謝你提供了這樣一個有頭有尾的案例。
我對你的結尾更感興趣。這個案例的討論似乎一邊倒,大都認為你對A的處理太不食人間煙火,似乎這種情況只有一種處理方法。但你在結尾中說:“我有著非常明確的是非觀,認為對的就是對的,錯了就是錯了,這種明顯的錯誤是不需要用制度來規定的,所以是不能原諒的。我個人對于這種做法的反感超越了工作中應有的理性思考。”
我相信這是你對自己的真實描寫。我不相信你在處理A時,不明白這些點評人的邏輯。只不過你的價值觀讓你討厭這樣的做法和這樣的人。
你讓我知道了,每一個管理者都是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獨特愛好和價值觀。因此,管理的武器庫里沒有包打天下的神器。同一種管理方法和工具,對他有用,對她可能是廢物。
明白這一點非同小可,但其實也是常識:教書要“因材施教”,管理要“因材施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