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

長沙市博物館文物字畫庫房收藏有一幅《周達設色山水圖軸》,為近年從民間征集而來。畫面縱136厘米,橫68.5厘米,描繪了平湖、漁船、人們濯衣曬網等建國初期鄉村生活場景。用筆瀟灑,筆墨秀韻,富有生活氣息。右上方題詩“疇昔風波寒刺骨,而今飽暖共舒眉。濯衣曬網聊休整,好趁魚潮月上時。建國十周年己亥。”款署“朗齋周達題”,鈐“周達之印”白文印、“朗齋”朱文印。
周達(1905—1981年),湖南瀏陽人,字亮枝,號朗齋,別號達父、朗翁。十七歲考入南京美術專科學校,后轉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高師科圖音系,9幣從劉海粟、潘天壽、諸聞韻等大師。1925年學成歸湘,先后執教于長沙岳云、長郡、明德、周南中學及省立第一9幣范、省立一中等校。后歷任湖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院長,湖南師范學院圖書館副館長兼藝術系書畫教9幣。擅長作山水、梅、蘭、竹、菊等。
這幅《周達設色山水圖軸》為寫意山水畫,創作于1959年,畫面為高空俯視遠景構圖,場面宏大,頗有氣勢。選取了極優美的地段和情節作為表現題材,并靈活地聯綴起來,表現出樸素又優美宜人的漁村景色。
畫面的構圖樸質大膽,呈斜三角形布局,為“邊角之景”的山水景色。構圖既富于變化性,又不失穩定性和平衡感。畫面右邊江河對面為較低矮的山坡,森林較為茂密,中間穿插了較密集的小樓平房和茅屋。在較遠處的連綿群山之間襯托著依稀的白云。畫面最遠處是一抹抹淡淡的遠山與云海的自然融合。畫面的左邊是起伏多變的山巒高地,既陡峭而又平緩,錯綜而又有序,森林較為茂密,樹木形態各異,穿插有階梯小道,有幾個行人漫步其中。往右一點高崖陡然下降,下面是低矮的土坡,與開闊的江面相連接。在沿江曲折的口岸邊停靠著數十艘漁船。湖面水波蕩漾,人們或在船上生活,或江邊濯衣或悠閑漫步,人物姿態各異,一派祥和安康之景。右邊表現出浩淼的湖水,視野開闊。畫面的留白處就是天空、白云以及開闊的湖面,雖不著筆墨卻可以感受到它們的存在,給人一種耐人尋味、一望無盡之感。畫面景物協調統一,氣勢壯闊宏偉,境界非常曠遠,具有感人的震撼力。
畫面在畫法上運用了大量自由、粗率的筆墨表現了山的氣勢恢弘、樹林的疏密和不同姿態,運用了明快的筆墨和瀟灑靈動的線條描繪出江面微風拂過的水波細流和江水的流動感,運用工細簡括的筆墨線條畫出了多艘木帆漁船停泊岸邊的姿態和多個人物的不同姿態。畫面用筆大膽,筆墨豪放,設色淡雅,整體上顯得既粗獷、豐厚又具有秀潤、清曠的風格,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山水畫傳統功底和文化底蘊。
畫面從構圖上看雖然比較簡單,卻較為別致。從整體上看很大氣,從細節上看在一些人物、漁船等小處的刻畫上較為簡單,但布局合理、和諧統一。全畫反映出畫家著重于整體上的表現力,而不拘泥于細枝末節,畫面一派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給人一種清新、安寧的生活氣息,體現的是一種漁村人怡然自得的生活,表現的是一種樸實、大氣、恢宏的意境。作品從構思、表現形式、筆墨技巧、虛實關系、色彩等方面處理都比較成熟,全幅畫結構較嚴謹,造型準確,栩栩如生。
這幅《周達設色山水圖軸》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現,當為胸有成竹之時,有感而作。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心志去繪畫,以純凈的心態讓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生活共鳴。畫家以大刀闊斧的魄力、簡潔崎嶇的構圖、大膽粗率而拙樸的運筆,透過這種大視野、博大的山水畫來抒發他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熾烈情感。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20世紀50年代漁村人民的生活面貌,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生動感人。這件作品是我館近年來征集到的一件表現農村水鄉題材的山水畫珍品,是一幅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