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松



劉邦盛,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人,生于1839年,卒于1904年,出身于軍功世家,祖劉三陽,父劉在田,武階均為建威將軍(正一品)。劉邦盛最早追隨李鴻章從合肥團練起家,后隨張樹聲部加入淮軍、屢立戰功。在各類淮軍資料中,關于劉邦盛的記述并不多,也比較凌亂。對于一位戎馬倥傯一生、晚年效力大清海防夷務的高級將領來說,用更多的歷史資料將其人生軌跡展現于世人,是對家鄉先賢軍功報國的正名與緬懷。
在安徽博物院的館藏中,筆者查詢到一組關于劉邦盛的文書檔案:“劉邦盛補廣東惠州協副履歷冊”(光緒十二年)、“曾國荃咨明劉邦盛回籍事呈”(光緒五年)、“譚鐘麟準劉時剛廕監生照會”(光緒二十三年)、“德壽飭劉邦盛回省手札”(光緒二十六年)。筆者通過這幾件文書,并結合其他史料記載,試圖簡單勾勒出劉邦盛四十年軍旅生涯的人生軌跡。
劉邦盛補廣東惠州協剮履歷冊
此履歷冊為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邦盛調任廣東惠州協副將時開具的履歷(見圖1~圖3)。從履歷冊上可以看出,劉邦盛是從軍隊底層打拼成長起來的,雖為李鴻章、張樹聲的嫡系,并屢有戰功,但在仕途上卻并不順利,幾經波折。僅在此履歷上記載的就有兩次保薦任命被兵部駁回,官場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履歷記載,劉邦盛“于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間由武童投效樹字營充當哨長,二年于克復蘇州省城及江陰無錫金匱等城”,“江蘇爵撫部院李(鴻章)咨獎以把總”。同治五年(1866年)“上諭劉邦盛著免補干總以守備盡先補用并賞戴藍翎”。同治七年(1868年)因在山東曹縣安丘濰縣及湖北等地“擊賊迭勝”而獲上諭“著以都司盡先補用并賞換花翎”。同年因劉邦盛在平定西捻軍張宗禹部的戰功,“上諭劉邦盛著免補游擊以參將留于兩江”。兵部可能覺得這一升遷過快,將上諭“駁改”為“免補都司以游擊留于兩江盡先補用”。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履歷表的張宗禹寫成了張總愚。李鴻章在平定西捻軍上書朝廷的戰報中為顯示對敵人的蔑視,將張宗禹稱為張總愚,意為對手總是愚蠢,沒想到在部將的履歷表中也被如此沿用。
同治八年(1869年)劉邦盛“著以參將留原省盡先推補并賞加為副將銜”。同治九年(1870年)在山西隨張樹聲任右營前哨哨官,記名總兵。同治十一年(1872年)調升右營幫帶。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西巡撫鮑源深調劉充任撫標右營管帶,“以副將用”,“于晉省沿河水陸各營在防堵御,時逾兩載,尤為出力”。光緒四年(1878年)劉邦盛“因樹軍搜剿晉邊包頭迪西游匪馬賊,首犯就擒,地方一律肅清”賞二品封典,光緒五年(1879年)加總兵銜。
光緒六年(1880年)張樹聲任兩廣總督,奏請調用劉邦盛為督標左營參將并駐軍肇慶,后任增城營參將。光緒七年(1881年)被廣東省保列為一等參將。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兩廣督標中軍副將的保薦中,劉邦盛再次因“此缺不甚相宜”之由錯失機會,惠州協副將吉瑞獲得此職位,劉邦盛也終于對調到惠州協副將之職。
曾國荃咨明劉邦盛回籍事呈
此呈為時任山西巡撫曾國荃準許劉邦盛回皖省親并向安徽巡撫轉達情況的咨文(見圖4、圖5),并請安徽撫部院“請煩查照施行須至咨者”,予以方便。時值光緒五年(1879年),劉邦盛以補用參將銜任撫標練兵右營管帶,因所帶部隊“于上年十月裁歸原營訓練,當即稟請賞假三個月回藉省親”。咨文中寫到劉邦盛對手上公務的處理情況,包括負責從山東德州運來的東漕小米的運輸交割、運輸用毛驢騾馬的安置和印信移交,可見劉處理公務的條理和干練。咨文中還提到劉邦盛“從軍十有余年,未經回藉省親。兼以家嚴盼望情切,懇恩準給假三個月,并請繕給咨文”。慈母盼兒歸家探望,劉邦盛思鄉之情其言切切,而上級同僚的理解和關照也見之于字里行間。
譚鐘麟準劉時剛廕監生照會
此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廣總督譚鐘麟準劉邦盛嫡長子劉時剛廕監生的照會(見圖6、圖7)。監生是指明清兩朝獲得公家選拔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生員,或是取得入監資格的生員。廕監生是清朝國子監的“官生”,是大臣官員子弟廕入國子監讀書者,并得以深造學習最終走入仕途的一種恩賞。照會上提及,清朝例制“武官二品以上各廕一子入監讀書”“武官廕子必以嫡長子,又廕監生年二十以上者”。劉邦盛“嫡長子監生劉時剛請廕之處與例相符,應準其廕承二品廕生”。“惠州協副將劉邦盛業已升授北海鎮總兵,準咨前因”。清實錄記載,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以記名總兵劉邦盛為廣東北海鎮總兵官”。北海鎮總兵又稱北海鎮水路總兵,駐地為今廣東陽江,是當年大清南疆海防重鎮。此時的劉邦盛官居二品,已有資格報請嫡長子入廕監生。
德壽飭劉邦盛回省手札
這件文書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廣總督德壽飭令劉邦盛回省的手札及封套(見圖8、圖9)。這一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庚子事變,中國南方也不太平。是年10月發生了惠州革命黨鄭士良起義,記名提督劉邦盛、都司莫善積等將領受命鎮壓此次起義。清軍在戰斗中進行得并不順利,劉邦盛還在此役中身受重傷,后被飭令回省復命。此時,劉邦盛的軍事生涯及個人榮譽已到達頂峰,清實錄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會剿廣西梧州郁林等屬土匪出力,賞北海鎮總兵劉邦盛……頭品頂戴。劉邦盛并給巴圖魯名號”。手札中德壽的言辭較為簡短嚴厲,安排劉邦盛將部隊移交給下屬都司莫善積統帶,“札到該鎮即便遵照,毋違此札”。在此事件后,劉邦盛的人生軌跡開始下滑,清實錄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海鎮總兵劉邦盛、辦事顢頇。措置無方。肇慶協副將斌成、才具平庸。辦事竭蹶。均著開缺送部引見”。光緒三十年(1904年),劉邦盛郁郁而終,而接替北海鎮總兵的正是那位共同參與平叛的都司(時為記名總兵)莫善積。
縱觀劉邦盛的一生,保衛疆防,平定內亂,在那個年代確系一位戰功卓著、愛國忠君的優秀將領。而一代名將因為鎮壓革命軍起義的失利而終遭朝廷棄用,對劉本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和悲哀,但對中國近代革命的成功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劉邦盛的子孫中亦有多人投身革命,報效家國,劉氏一族可謂軍功世家,將星滿門。除了劉邦盛及祖、父三代均官居一品、位列朝堂外,劉邦盛子孫中,投身軍旅并成長為高級將領的亦有數人。其嫡長孫劉和鼎為抗日將領,國民黨陸軍上將,退役后在樅陽縣筑長江內堤圍湖墾殖,治患興利,造福鄉梓,為毛澤東在文章中提及。其第九孫劉和謙,也曾任臺灣“國防部”參謀總長、海軍一級上將。
淮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國防軍事力量,淮系集團對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對淮軍及淮系集團將領的研究方興未艾,歷史評價也日趨客觀、正面。淮軍及淮系集團后人散布于大陸、臺灣、香港及全球華人圈,加大對淮軍資料的整理、研究和利用,推動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正是我輩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