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曄 宋景萍 劉幼娜
商業銀行黃金租賃業務存在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
●顧華曄 宋景萍 劉幼娜

黃金租賃業務是指企業以租賃的方式向商業銀行租用黃金,到期后歸還黃金,并以現金方式支付租賃利息的業務模式。根據財政部工作部署,財政部駐江西專員辦對部分商業銀行開展了會計監督檢查和調查,發現商業銀行近年來黃金租賃業務發展迅速,融資規模逐年攀升,雖為銀行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但由于黃金租賃業務監管法規滯后、監管措施不到位、內控建設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業務開展隱含著不可忽視的風險,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調查發現,部分商業銀行將黃金租賃業務變成新的“通道業務”。即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把黃金租賃作為一個媒介、一種單純的融資手段,其目的不是為了“融金”,而是為了“融資”,主要違規形式如下:
(一)通過黃金租賃繞規模發放貸款
部分商業銀行以“黃金租賃+大宗交易+遠期套保”方式把資金貸給企業,具體做法是:商業銀行與貸款企業在同一時點,將黃金租賃給企業,又將黃金等額購回,并與企業進行價格、數量一致的黃金遠期交易。從表面上看,會計處理上做了黃金租賃、黃金大宗交易和黃金遠期交易三筆業務,但實際上黃金絲毫未動,融出的只是資金,商業銀行以這種虛假會計處理方式掩蓋其繞規模貸款的實質,最終達到貸款的目的,如,某商業銀行2013年以“網下撮合,網上交易”的方式,在20多噸黃金未動的情況下,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將近55億資金替換“黃金租賃”變相發放貸款給數十家企業。
(二)借助金交所平臺違規租賃黃金
調查反映,部分商業銀行為完成黃金租賃業務指標任務,借助“金交所”平臺,在沒有對租賃黃金的客戶是否屬“用金”企業,以及用量需求等基本信息進行調查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黃金租賃業務,往往使黃金租賃業務成為企業融資的“通道”,如,某商業銀行給南京一家注冊資本僅10萬元(主營珠寶飾品、黃金飾品)的小公司租賃黃金600多千克,公司將所租黃金進行變現,資金高達1.7億元。又如,某商業銀行給某鋼鐵集團公司、電器公司等多家非涉金企業辦理黃金租賃業務,涉及資金3億多元。商業銀行每年通過黃金租賃間接融出的資金不在少數,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
(三)銀行之間利用黃金租賃相互融資
商業銀行之間資金拆借即同業拆借,是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臨時性頭寸調劑,屬短期資金融通的行為,同業拆借有的還需債券等作抵押。調查發現,由于商業銀行之間黃金租賃 (即黃金拆借)具有期限長(可以長達一年,甚至更長)、門檻低(無需抵押)的特點,逐漸成為商業銀行之間鎖定的新融資模式,無形增加了資金市場的流動量,不利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如,某商業銀行2013年、2014年向其他商業銀行黃金拆借數千千克進行融資。
(四)黃金租賃成為內部資金調劑的工具
調查發現,部分商業銀行為規避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督,達到隨意調劑自營業務資金和代客業務資金的目的,將其金融市場部負責自營業務的貴金屬處與負責代客業務的非固定收益處兩個不具備黃金交易主體資格的內設機構作為交易主體,并采取 “黃金拆借+遠期套保+大宗交易”的虛擬模式調撥自營業務和代客理財資金,如,某商業銀行 2013年貴金屬處將近11噸黃金實物用黃金套利名義拆借給非固定收益處,同時又將其買回。非固定收益處將套取的27億多元資金通過信托投資公司存放同業獲取高額存款利息。
商業銀行之所以熱衷開展黃金租賃業務,其主要原因是黃金租賃業務是表外授信業務,不受信貸規模限制,隱秘和不易監管。綜合分析,黃金租賃業務產生問題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相關法律法規依據不完善
盡管近幾年商業銀行黃金租賃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到目前為止,關于黃金租賃業務的授信調查、租賃黃金使用等相關規定和監管要求尚沒有系統、成文的法規制度,致使商業銀行在黃金租賃業務開展過程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黃金租賃業務為“幌子”,違反商業銀行貸款相關法規要求,繞規模給企業發放貸款,部分企業甚至將租賃黃金用于黃金期貨交易,給商業銀行黃金租賃業務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
(二)職能部門監管職責不明晰
雖然國家 《金銀管理條例》規定管理金銀的主管機關為人民銀行,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國家金銀儲備、金銀的收購與配售、管理和檢查金銀市場等,沒有明確對金銀租賃業務合規性的監管職責和要求;按照國家賦予銀監會相關職責,銀監會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并發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規章、規則,但黃金租賃業務是否是銀監會監管范圍,沒有明確;目前對黃金租賃業務的企業準入名單由上海黃金交易所審核批準,但上海黃金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實際上是黃金交易市場的平臺,對租賃黃金怎么使用等深層次的問題,金交所也沒有這項監管職責。當下,由于包括黃金租賃在內的貴金屬租賃業務監督機構不明晰,成為黃金租賃業務開展不規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黃金租賃業務監管不到位
盡管近幾年來商業銀行黃金租賃業務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這項業務開展過程中反映的違規違紀問題難以見諸報端。調查發現,由于黃金租賃業務的操作模式——“黃金租賃+大宗交易+遠期套保”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監管技術含量比較高,且要花費相當的人力和時間,致使監管部門對這項業務的監管或未涉及或涉及不深,其累積的問題與風險可想而知。目前,黃金租賃業務的開展主要依靠銀行內部控制制度自律管理,然而調閱部分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資料發現,對黃金租賃業務的審計基本上處于 “真空地帶”。

(四)績效考核指標設定不科學
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現狀下,各銀行為“搶占”市場,均制定了嚴苛的績效考核指標任務,且經營業績與部門和員工收入緊密掛鉤。為此,部分商業銀行相關部門為完成指標考核任務,在監管部門對租賃黃金以及黃金變現資金使用沒有硬性規定,而信貸規模受控制的情況下,創新業務之一的黃金租賃業務因其融資成本年綜合費用率多半低于銀行6%的貸款基準利率,且手續簡便,隱蔽性強,備受銀行和企業的青睞,成為“銀企合作”違規的新動向。融資缺口源源不斷地打開,既影響國家對金融形勢的判斷,更不利于金融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銀行國際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轉型面臨的重要任務。為規范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業務市場,防范金融風險,針對商業銀行黃金租賃業務調查反映的問題,筆者建議:
(一)適應發展要求,完善現有制度
國家相關部門近幾年來在信貸管理制度建設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授信指引、各種貸款管理辦法,為管好、用好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夯實了制度基礎。但隨著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發展,現有辦法對黃金租賃等金融創新業務沒有涵蓋,無法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致于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業務中呈現出不少問題。建議相關職能監管部門應盡快修訂和完善相關制度,將黃金租賃業務的授信調查、租金使用等情況納入監管范圍,或將黃金租賃業務比照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堵塞監管漏洞。
(二)明晰部門職責,強化監督指導
一是進一步明晰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對黃金交易的監督應由上海黃金交易所負責;對黃金的儲備應明確由人民銀行落實;銀監部門應擔負起對黃金租賃業務的監督責任。二是進一步加強黃金租賃的監管工作。職能部門應督促并監管商業銀行重點開展黃金租賃的租前授信調查、租“金”企業相關貿易真實性調查、租賃黃金實物和租賃黃金變現資金等方面的檢查,規范商業操作流程,確保資金安全。三是進一步規范金融創新業務發展。指導金融創新業務的規范化發展步伐,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升金融資產使用效益。
(三)嚴格內控管理,防范金融風險
作為金融創新的黃金租賃業務因其金融風險不亞于貸款風險,雖現行制度沒有明確的授信調查規定,但商業銀行理應從風險防范的角度在內控上做足“功課”。從對黃金租賃企業延伸調查的情況來看,由于商業銀行的黃金租賃合同文本沒有約束企業租賃黃金用途的內容,以及要求企業提供貿易合同的要求,導致企業租賃的黃金大部分變現后用途沒有監控,資金的流向潛在風險較大。據此,建議商業銀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制定科學的指標考核體系,加強對黃金租賃等創新業務全過程的監控,確保風險防控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財政部駐江西專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