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平楊 斌梅亞軍楊吟曙徐亞明
(1.東臺市許河鎮農技中心 224232;2.東臺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3.東臺市蠶桑場)
東臺市許河鎮秋蠶繭優質高產的主要做法
周昌平1楊 斌2梅亞軍1楊吟曙2徐亞明3
(1.東臺市許河鎮農技中心 224232;2.東臺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3.東臺市蠶桑場)
東臺市許河鎮在圍繞提高秋蠶繭生產產量質量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優化養蠶布局、狠抓桑園管理、加強防毒防病、實行小蠶共育、突出大蠶關鍵、規范上蔟管理等技術措施,實現了秋季蠶繭產量、質量連續多年提升,成為東臺乃至江蘇的優質繭生產基地。
蠶桑 蠶繭 優質高產 措施
秋季蠶繭生產是蠶農養蠶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項目之一,秋繭產量的高低和質量的優劣嚴重影響蠶農的收入。東臺市許河鎮是東臺市蠶桑生產重點鎮之一,2014年全鎮現有投產桑園面積834.1hm2,飼養蠶種50772盒,其中秋蠶種28342盒,秋蠶繭盒單產由2011年的32.8kg增加到2014年36kg,凈增3.2kg,蠶繭質量全部符合繅制5A級以上生絲的要求。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六個方面的技術措施。
秋季氣候變化無常,9月初,早秋溫度持續偏高,高溫干旱、高溫多濕天氣較多,同時又正值水稻、棉花、大豆、蔬菜等農作物農藥治蟲高峰期,農藥污染較重。10月份以后的晚秋天氣,雖然高溫較少,但夜間溫度偏低,白天最高溫度有22~24℃,凌晨最低溫度只有10~13℃,晝夜溫差大,加溫養蠶又增加了養蠶成本和勞動強度,蠶農難以接受,加之秋季氣候多干燥,葉質容易老化,難以采摘到適熟葉養蠶。結合本地區氣候環境特點和農作物種植的實際,科學合理地調整秋蠶的養蠶布局,因此要中秋養足,晚秋補缺,中秋占整個秋蠶的70%以上。中秋蠶9月5日左右發種調到9月8日左右發種,晚秋蠶由原來9月18日左右發種調到9月20日左右發種,這樣既避開了前期的高溫和農藥的污染,又緩解了后期低溫、葉質差的矛盾,保證了秋蠶生產的安全、優質、高效。
2.1 及時夏伐促長
蠶農在春蠶大蠶后期邊采葉邊伐條,6月初基本結束。早伐條早發芽,拉長了桑樹秋季生長的有效時間,同時也減少了桑樹自身養分的消耗和浪費。
2.2 抓好桑園治蟲
夏伐一結束,利用桑樹害蟲寄生場所少、裸露在空氣中多的這一有利時機,要突擊普治“光拳蟲”,用40%樂桑乳油1000倍液對桑樹、桑園雜草、路溝等普治一遍。7月上旬至8月下旬根據蟲情,分別選用40%樂桑乳油、90%桑保滅多威乳油、40%桑農樂乳油、73%桑寧乳油等農藥防治鱗翅目害蟲和桑薊馬、紅蜘蛛等微體昆蟲。
2.3 施足肥料
根據桑樹不同時期的生產特點,堅持長效肥和速效肥、有機肥與無機肥合理搭配使用,要重施夏伐肥,補施秋肥。夏伐結束后施足夏伐肥,每畝施人畜糞2t+尿素40kg或每畝施入“田糧牌”生態型桑樹專用肥80kg;7月中下旬補施秋肥,每畝施尿素40~50kg;滿足桑樹旺盛生長的需要,達到嫩過7月、旺長8月、9月不老的要求。
3.1 保證蠶藥質量為確保蠶藥質量,東臺市實行了統一蠶藥品種、統一進貨渠道。許河鎮根據養蠶布局設立了6個蠶藥供應點,專人銷售。蠶農到許河鎮農技中心設立的蠶藥供應點購買蠶藥及蠶用物資,質量能夠得到保證。
3.2 規范消毒程序
消毒做到“三統一”要堅持統一消毒藥物品種、統一濃度、統一時間的消毒“三統一”原則,對所有共育室實行“三消一熏”、大蠶室“二消一熏”。共育室機械消毒率達85%,大蠶室機械消毒率60%。
3.3 重視蠶病防治
根據本地區秋季蠶病發生特點,針對性采取有效防治方法,在抓好常規消毒防病的基礎上,秋蠶重點防“病”、“毒”。收蟻后及各齡開葉前使用防僵粉、晚上使用“三七糠”或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盡量使用新鮮塊石灰,給桑前通風換氣排濕,大蠶期正常開門開窗通風,防悶降濕,控制和減少病毒病、真菌病的發生;蠶室要配好紗門紗窗,防止蠶蛆蠅進入室內,同時在四齡第3d、五齡第2d、4d、6d及上蔟前各添食一次滅蠶蠅,以殺滅寄生在蠶體內蠅蛆、蟲卵;以防止農藥中毒為主,認真執行《東臺市家蠶防毒保安告知書》精神,加強農資市場監督,協調農作物治蟲用藥配方,禁止使用禁用農藥;桑園治蟲要嚴格按照技術部門提供的配方和標準規范使用;蠶期堅持先試喂再采葉。
4.1 實行60h補催青
蠶種發到共育室,即時攤種進行補催青。秋期補催青時除做好遮黑保護外特別注意溫濕度,保持溫度24.5~25℃,干溫差1~1.5℃,收蟻前10h左右進行升溫,感光時升溫至25.5℃。通過補催青、隔兩日收蟻,促進蠶種孵化整齊,一日收蟻率在97%以上。
4.2 自動調節溫濕度
小蠶對環境溫濕度非常敏感,在適溫環境內小蠶生產發育才能正常,按照10天眠三眠的技術要求調節溫濕度。許河鎮從2010年開始推廣應用自動加溫補濕器進行小蠶共育,至2014年底已推廣使用1600多臺。自動加溫補濕器能準確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但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通風換氣,否則高溫多濕易誘發曲霉病、黑尾病等蠶病。
4.3 精選優良桑葉
小蠶口器較嫩,對葉質要求較對較高,稍有不慎就會損傷口器而造成蠶兒食桑困難導致發育開差,出現大小蠶,要做到葉色與葉位相結合的要求精選優良桑葉,由共育人員統一采葉,剔除偏老偏嫩葉、蟲口葉、污染葉等不良葉,做到每次用葉老嫩一致,適熟均衡。
4.4 嚴格消毒防病
共育室、共育人員要建立嚴格的消毒防病制度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收蟻后和各齡開葉前使用防僵粉、每天晚上使用一次“三七糠”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小蠶期易發黑尾病,保持蠶座環境清潔,防止蠶座發霉,給桑前要提前0.5~1h通風降濕;給桑前后、除沙后與擴座前都要洗手;蠶室門口撒新鮮石灰粉,踏灰出入蠶室等。
5.1 養蠶要省力
改變傳統的養蠶方式,推行蠶臺育(柴簾、編織布)、地蠶育等多種形式的省力化養蠶方法,杜絕蠶匾、蠶菲養大蠶,減少除沙次數,全面降低飼養大蠶的勞動強度。
5.2 蠶座要稀放
大蠶期的稀放要達到一蠶三位、蠶不碰蠶的標準,每次給桑前不但要擴座而且要勻蠶,使蠶座平整、蠶兒分布均勻、稀密適當。四齡蠶盛食期最大面積為每盒蠶種16m2;五齡盛食期最大蠶座面積為每盒種35m2。
5.3 大蠶要吃飽
大蠶期是絲腺快速生長時期,特別是五齡第3d后,絲腺生長顯著加快。絲腺越發達,蠶吐的絲越多,繭形就大,繭層就厚,產量就高。蠶兒多吃下15kg左右適熟桑葉就可以多產1kg蠶繭。因此,在不浪費桑葉的前提下,保證蠶兒在五齡第3d、4d、5d、6d充分飽食,增加絲物質生成量。五齡蠶充分飽食,還能增強蠶兒體質,提高蠶的抗性和結繭率,降低減蠶率。
5.4 環境要適宜
由于大蠶呼吸量大,對不良氣體較為敏感,大蠶期后要有適宜的溫濕度及空氣環境才能保證正常生長,要正常開門開窗,保證室內空氣對流,同時做好溫濕度的調節。秋季夜間溫度過低時要適當補溫,邊補濕邊通風,防止五齡期延長增加用工,增多中毒機會。
6.1 全面推廣方格蔟
方格蔟具有通風好、繭色白、解舒好、上繭率高等優點,是一種對保全繭質較好的蔟具,我鎮已全部普及方格蔟。
6.2 室外預掛室內營繭
室外預掛能促進熟蠶入孔,減少翻蔟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室外預掛時要做好防強風直吹、防強光直射、防雨淋、防動物危害、防農藥中毒等“五防”。當熟蠶入孔定位初成繭形時,將方格蔟移至室內蔟架上,讓熟蠶在適宜的環境下吐絲營繭。不宜在室外或大棚內過夜,以防晝夜溫差大破壞絲質。
6.3 加強蔟中管理
蠶兒吐絲營繭期間,保持蔟室內溫度23~24℃,干溫差2.5~3℃,低于22℃后要補溫。上蔟營繭的2d內,適當開門窗,并用遮擋物擋好迎風向和強光的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2d(即吐絲營繭基本結束)后,要打開全部門窗通風換氣排濕。
6.4 分級采繭出售
采繭按上蔟先后順序進行,輕采輕放,減少出血蛹和內印繭,同時分類采摘,分類堆放,分類出售,不采售毛腳繭、嫩蛹繭、潮繭,努力保全繭質,增加蠶繭收益。
S883.5
C
2015-08-28-001
現代農業(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22);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4)193號];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5)206號]。
周昌平(1962—),男,江蘇東臺,大專,農藝師。Tel:13962053236,E?mail:3447389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