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林 張 斌 鄭麗麗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15231)
桑椹菌核病的發生及實用防病措施
周偉林 張 斌 鄭麗麗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15231)
目前主栽果桑品種的抗病性大多較差,導致桑椹菌核病為害不斷加劇,嚴重影響桑椹的產量、品質及商品價值。根據果桑生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分析桑椹菌核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以便能夠采取針對性的防病措施,從而提高果桑生產的穩定性及經濟效益。
蠶桑 果桑 菌核病病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內部的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這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尤為突出。蠶桑生產一直是吳江農村傳統骨干副業,目前還保留著蘇南最大規模的蠶桑生產基地,震澤鎮不僅蠶絲產品絲綿被生產聞名聞名遐邇,也是蘇州地區蠶桑生產的重點鄉鎮,近幾年來桑園面積、發種量及蠶繭產量一直位居全市之首。震澤鎮的蠶桑生產同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要想在這樣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穩定我們的傳統優勢產業,必須要走優質、高效、特色之路,作為其中一項有效舉措,就是加大對果桑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蠶桑生產的附加值。
桑椹因其風味獨特,口感好,而被認為是水果中的珍品,在開發第三代水果資源的熱潮中備受消費者青睞;也因其良好的保健效果和藥用價值,已被國家衛生部列入“既是新資源食品又是中草藥”的品種名錄。果桑作為一項新興特色產業,桑椹及其系列保健品在市場上日益走俏,已經顯示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及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一些資金雄厚的民營企業介入果桑產業的開發,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如在我區蠶桑老區拓植果桑園,結合觀光休閑旅游,進行創新開發,從而推動了果桑產業的穩步發展。以本鎮為例,2013年結合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新栽果桑園近百畝,這對發展果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作用。
但是,在果桑的栽培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其中主要是桑椹菌核病為害的影響。由于目前主栽果桑品種的抗病性大多較差,可導致桑椹菌核病為害不斷加劇,嚴重影響桑椹的產量、品質及商品價值,甚至給果桑生產造成毀滅性的損失,是發展果桑產業的主要限制因素。雖然采取頻繁用藥的方法一般也能預防桑椹菌核病的發生,但這有損桑椹“綠色安全果品”的聲譽;更何況,每年各地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桑椹菌核病,如2014年因受菌核病為害的影響,本地區部分果桑產量減收了30~40%左右,部分田塊甚至顆粒無收。因此,需要根據果桑生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分析桑椹菌核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以便能夠采取針對性的防病措施,從而提高果桑生產的穩定性及經濟效益。
2.1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菌種類
感染桑椹的菌核病病源為肉阜狀杯盤菌、實杯盤菌、地杖菌類、核盤菌等,按菌核形狀特征可分為5大類:大型菌核上產生典型子囊盤、小型菌核上產生典型子囊盤、小型菌核上形成鐘形或半球形子實體、小型菌核上產生冠狀子實體、小型菌核上產生微小子實體等。同時,根據發病桑果的形態特征,桑椹菌核病可分為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等幾類,其中肥大性菌核病,整個病桑椹或桑椹中的大部分小果整密地粘連在一起,病椹明顯膨大,花被腫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病小果不脫落,形成一個大菌核;縮小性菌核的病椹顯著縮小,灰白色,質地堅硬,表面有暗褐色細斑,細皺,病椹內形成黑色堅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椹的各小果分別受到侵染,內生小粒形菌核,容易脫落而殘留果軸病。
2.2 桑椹菌核病的發病特點
桑雌花花柱較短,柱頭兩裂,水平展開,端部彎曲,其結構加柱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為病原菌的侵染創造了條件。桑椹菌核病在發病初期因小果膨大比健果更快,小果間相互擁擠,其頂部明顯突起使病果呈畸形狀。此后病果外表皮呈黃色,并橫向進一步膨大,使病果畸形更明顯,至桑椹成熟前4~5天,病果表皮呈淡灰白色,各發病小果膨大且呈松散狀,農民俗稱白果病,嚴重影響桑椹品質與商品價值。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菌均以菌核在土中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溫濕度條件適宜時,從越冬菌核上開始長出子囊盤,并產生子囊孢子。此時正值桑樹開花期,子囊孢子借助風力傳播,侵入桑樹雌花花器而引起初次侵染。病原菌侵入花器后,菌絲體在其中大量繁殖,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也可引起再次侵染;但由于桑樹開花期短,所以一般情況下再次侵染對桑椹菌核病的發生和蔓延影響不大。前期癥狀常在桑椹開花后15~20天出現,最后菌絲體在病椹中大量繁殖并形成菌核,菌核隨病椹落地而在土中越冬。
桑椹菌核病的發生與溫濕度條件關系密切,它適于在偏低溫度下生長,子囊孢子對溫度和濕度的適應范圍較廣。菌核產生子實體的適宜溫度為15℃左右,孢子萌發的適溫范圍為5~10℃,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20℃左右。若春季溫暖、多雨、土壤潮濕有利于菌核萌發,產生的子囊孢子較多,則病害加重。若桑樹開花期遇到連續3天以上陰雨或低溫侵襲,就有可能大量發病。
桑椹菌核病是一種可對桑果造成嚴重危害的真菌性病害,爆發時可造成顆粒無收,而且該病只能防而不能治。因此,生產上必須采取物理的、化學的、農業的以及生物的方法對桑椹菌核病進行有針對性的防病措施。但是,就我們生產單位的實際情況來看,采用化學防治與農業耕作的防病措施比較實用,只要注意一些關鍵技術環節,都會獲得比較理想的防病效果。
3.1 藥劑防治及其技術要點
化學防治目前仍是桑椹菌核病防治的首選方法,但用藥時期及氣候狀況是影響化學防治效果的關鍵因素。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認為桑雌花開花授粉期間是極易感染菌核病的關鍵時期,病菌由盛花期雌花侵入而使桑果發病,因此,掌握好用藥時間是取得良好防病效果的關鍵。由于桑樹開花時間因當年氣候條件、栽培品種、立地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即使是同一田塊的同一品種,花穗不同小花的開放時間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年都要在觀察桑樹發芽進程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用藥時期,這樣有利于提高防病效果,也可減少農藥使用帶來的環境和安全方面的不利影響。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從桑樹脫苞期開始,到大部分花穗發育至青果期進行噴藥防治。在施用藥劑時,重點是噴灑花芽,間隔5~7天重復1次。對于前一年發病嚴重的田塊,在盛花期可適當增加用藥,每隔4~5天噴1次,連續噴施多次。根據文獻報導,在桑椹開花期,交替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采用大液量、細噴霧的方法可有效防治桑椹菌核病的發生危害。此外,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粉劑1000倍液等也都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雖然正常情況下藥劑防治可以取得較好的防病效果,但是根據我們對不同年份菌核病為害程度的調查與分析,認為這一時期的降雨狀況是影響防治效果的關鍵環境因素。如2014年3月下旬,本地連續十天左右的時間經常下雨,或不能及時噴施藥劑、或噴藥后被雨淋洗,結果造成桑椹菌核病爆發,老桑園、低洼田塊的發病尤其嚴重。又如2015年由于清明前降雨、低溫天氣,即使增加了噴藥次數,仍未能取得理想的防病效果。在幾個果桑品種中,“大10”發病較多,而“白玉王”、“蘇吳1號”品種損失較少,除了品種抗病性存在差異以外,也可能與不同果桑品種的發芽期有關。根據調查,在上述噴藥關鍵時間段,“大10”雌花穗大多正好處于初花至盛花期,因陰雨天影響而錯過了噴藥防病的關鍵時間,從而導致發病更為嚴重。
此外,還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除了在開花期前后和青果期防治以外,對于發病嚴重田塊,也可以在3月上中旬桑樹發芽前采用上述藥劑或45%的晶體石硫合劑60~100倍噴灑地表,甚至對道路、溝渠等也進行全方位噴施,以減少病原孢子的產生。進行土壤消毒殺菌時,做到噴施全面均勻,以消滅在地表越冬的病原菌,降低病原菌的基數。同時,對樹體進行立體噴藥防治,殺滅樹體中越冬的各種有害病蟲。
3.2 農業防治的實用技術措施
農業防治方法包括栽植密度要合理,合理修剪定枝,確保桑椹有足夠的光照時間從而提高桑椹的品質,又可減少桑椹菌核病的發生。深翻土壤,把病菌子囊盤埋入土中,或鏟除病原菌核,或用地膜覆蓋隔離等,降低病菌的侵染,減少殺菌劑使用。
特別要注意與果桑園相近的普通桑園地塊,做好防治工作。在桑果發育期間經常巡果,及時摘除樹上病變果和散落到地上的病果,遠離桑園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病原菌在桑園的積累,這是控制來年病情的一個重要措施。
還應培育健壯樹勢,肥培管理要以培育健壯樹勢為重點,增施有機肥,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鉀的合理搭配、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
理論上,上述各種農業防病措施都可以實施,也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可以認為加強桑園土壤管理是比較簡便實用的防病技術。這樣既可以減少殺菌劑的使用,同時又能提高防病效果。為此,首先,可以結合施用冬肥進行冬耕,特別重要的是,在春季2月下旬到3月上旬,當地面有子實體抽生時,應及時中耕,及早將子實體深埋土中,防治子囊孢子的擴散,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病菌的初次侵染源。
3.3 選栽優良抗病品種
桑椹菌核病因只能防而不能治,因此主要利用殺菌劑在桑樹開花期噴灑花器官,使浸染花器官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失活而起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發現病果時才用藥,此時病原菌已發育到菌絲階段,實踐表明此時用藥已無法控制病情。特別是桑椹作為鮮食水果或加工原料,還應考慮農藥的殘留問題。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減少殺菌劑使用、生產綠色安全桑果,今后還應該注意選擇菌核病抗病桑品種,或者利用發育時期差異的避病性進行生物防治,這既是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1] 王國良.桑椹菌核病菌多樣性調查.菌物研究,2009,7(3-4):189-192.
[2] 唐翠明,羅國慶,吳福全,等.桑椹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方法.蠶桑通報,2005,36(3):10-12.
[3] 柴曉玲,錢振官,李濤,等.桑椹菌核病發病癥狀及防治技術研究.上海農業學報,2005,21(4):132-134.
[4] 胡君歡,蔡岳興,周書軍.寧波桑果基地菌核病菌的多樣性與ITS初步分析,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11,24(3):20-23.
[5] 朱引根,楊佩華,王銘,等.幾種農藥對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試驗.蠶業科學,2008,34(4):734-736.
[6] 浦冠勤,毛建萍,朱引根,等.桑椹菌核病的發生與綜合治理.中國蠶業,2008,3:50-54.
[7] 朱敏華,羅志芳,吳其龍,等.果桑菌核病的綜合防治技術.現代園藝,2008,7:29-30.
[8] 鮑善堯.大10果桑菌核病防治適期試驗.現代農業科技,2011(18):186-187.
S888.71
C
2015-06-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