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仁 周艷琴
人文精神是人類在對自身認識、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并用于規范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它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價值觀,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最高追求,具體表現為人生觀和價值觀。它主張一切認識和實踐都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歸宿,不僅要體現人的本性,也要適合人自身的需要。
醫學人文精神是以尊重生命、治病救人、維護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醫學使命為基礎,是對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質量、生命價值和人類未來的健康與幸福的關注,是對人類身心健康和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現代醫學精神是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1]。在醫療實踐中弘揚醫學人文精神,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建設以人為本的醫院文化,能夠促進醫患之間的良性互動,營造醫院與社會、與患者的和諧關系,推進醫院發展。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面臨著各種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醫療工作中人文關懷缺失、醫務人員人文精神失落有著重要聯系。主要表現:
1.1 關注疾病 忽視“人”本身 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各醫學學科間分科越來越細,醫務工作者越來越專注于自己專業范圍,將興趣集中在能客觀測量到的疾病的癥狀和體征上,把病人僅看作是生物學上的人,把病痛僅看成是生物因素侵犯機體的結果,因而在診治疾病時,往往只關注疾病,忽視了患者應有的情感、隱私、權力,忽視了除生物病因以外的社會環境、個人行為、生活方式、觀念認知等多重致病因素。
1.2 診療思維僵化 現代先進的醫療儀器和設備為疾病檢測、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醫務人員對醫學的技術依賴大大增加甚至產生過分依賴。臨床診療思維也圍繞儀器和設備的應用變得“機械”,忽視了正常的問病查體和臨床思維訓練,逐步喪失了臨床觀察和判斷能力,對疾病的診斷脫離時間、空間及心理變化過程,病人變得抽象化、概念化、理想化,變成了“多個器官的集合體”,導致了醫務人員思維僵化和誤診誤治。
1.3 醫學人道主義意識淡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醫院作為為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的事業單位逐步走向市場。在醫院大部分資金來源需要依靠市場解決的背景下,其公益性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質疑,部分醫務人員價值觀念隨之發生變化。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和個人利益驅動,一些醫生在診療中“舍義取利”“三不合理”,甚至和藥商結成利益共同體,誘導病人醫療消費,從中牟取利益。加上媒體對醫院、醫生過多的“妖魔化”的負面報道,加深了社會和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不理解,也使醫務人員進一步受到沖擊,思想道德標準發生偏差,責任意識、醫學人道主義的意識有所淡化。
大連醫科大學教授、《醫學與哲學》雜志主編杜治政曾表示,“醫學應當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但當前的現實是,一門最充滿人性的科學,在一些方面卻成為最沒人性的科學”,這既表明了當前醫學人文缺失的現實,又是新時期對醫院和醫務工作者正確面對環境和肩負的職業使命,切實有效地弘揚醫學人文精神,構建人文醫院的迫切呼吁。
2.1 營造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病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更脆弱、更需要安全感,醫院在進行環境布置時,要體現以人為本這一人性化理念,給患者以寬慰和安全感。首先,在就診流程和診室布局上,要合理化、明確化、簡單化、方便化。作為老年醫院,在醫院布局和環境設計上要從老年人生理特點和利于康復治療出發,盡量減少不便。如盡量讓患者候診區域相對平衡,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在門診大樓和每個路口設置大而清晰的路標,用醒目顏色標志出不同科室的箭頭和路牌,使他們靠路標指引就能輕松找到要去的診室或部門。將臺階設計得更平緩,使腿腳不便老人也能順利上下,并在任何出入口增設緩坡,使推車、輪椅能方便、平穩地到達醫院的每一間診室和病房。在臺階、樓梯、病房走廊兩旁增設雙向扶梯,在衛生間安裝扶手,將各項防跌倒措施落實到位,防止老人跌倒。在門診大廳、急診室門口和樓梯旁放置床式推車、輪椅供病人免費使用。在病房安裝地燈或配有夜間照明,既不打擾患者睡眠,又為老年人下地穿鞋時提供方便。其次,要盡量營造溫馨、有序、舒適的氛圍。如在門診和病區走廊張貼各種漂亮的貼圖、提示語和防跌倒宣傳畫,將醫院墻壁和走廊地面刷成暖色調,改變醫務人員單調的白色著裝。在門診大樓裙樓建設屋頂花園,在每個病區設置病員活動室,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休閑、娛樂、曬太陽。實行電子叫號系統,營造有序的就診環境。開展無煙醫院創建工作,醫務人員帶頭控煙履約,給老人一個舒適的就醫環境。
2.2 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醫學人文的目標是促進醫療人性化。醫學人文要走進醫學,特別是要走進臨床、走進病房,要通過醫學科學的各種實踐體現對人和生命的關愛。
2.2.1 追求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水平是人文關懷的重要表現。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過“醫乃至精至微之事”,他告誡學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是醫務工作者崇高的職業道德規范,沒有高超的技術就談不上救死扶傷,而患者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有效的維護。醫學人文精神對于醫療實踐的實際作用和意義,“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讓關愛病人生命成為醫生的執著信念。這會使醫生產生一種動力,盡一切努力去醫治病痛,在幾乎沒有辦法時想出辦法,在少有希望時找尋希望”[2]。所以醫院和醫務工作者應不懈努力,追求準確無誤的診斷、精湛的醫療技藝、高超的手術技巧,力求在業務上精益求精。
2.2.2 既要看“病”,又要看“人”。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意味著醫務人員必須改變傳統的只看病不看人的觀念,在關注病人病情的同時要關注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背景等多種因素,關心病更關心人,做到“一方面將關愛生命、敬重生命的精神滲透于各種醫學技術之中,實現醫療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在醫療保健服務中,發揮其從人文、社會、心理、行為諸方面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的功能”[3]。
2.2.3 重視對病人的照料。優質而充滿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是評價醫院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江蘇省老年醫院來說,出院患者平均年齡為66歲,60歲以上老年患者占67%,部分病區住院患者平均年齡在75歲以上。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總體身體狀況較差,視聽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在護理工作上,結合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實施個人責任制整體護理,重視對病人的照料尤其重要。醫院推行了APN排班制度,開展“主動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使責任護士對患者提供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對患者的直接護理上,特別是對危重和臨終病人的照料。
2.2.4 注重綜合診療。一體化、多專業的醫療綜合診療模式和其高度合作性往往能為病人提供最佳的診療服務,避免過度診療,減少對機體的損傷和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人的醫療費用,這是人文醫療的重要目標之一。針對老年人往往同時身患多種疾病的情況,江蘇省老年醫院注重匯集相關科室的專家團隊為患者提供醫護服務,根據患者情況的不同,內、外科醫師、醫技人員、專科護士、營養醫師、理療醫師、患者家屬等都有可能加入這個團隊,通過團隊合作來制定綜合有效的治療方案,服務于有需要的病人。這種綜合診療模式雖然耗費醫院人力、物力,卻深刻體現了醫院患者至上的核心價值觀。
2.2.5 慢病管理等醫療“延伸”服務體現人文精神。很多老年人集多種慢性病于一身,如果針對其疾病和功能障礙程度,在綜合評估基礎上進行科學、有效的慢病管理,便能提高其生活質量。為此,江蘇省老年醫院內分泌科、心血管內科、中醫科、呼吸科等眾多學科都根據專科和病人疾病特點,為病人開展了系統規范的慢病管理工作。僅內分泌科“分階段糖尿病達標管理計劃”就已為4 0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注冊管理,使患者血糖達標率上升到77%,位居全國第一。各科室以建檔、定期溝通隨訪、提供跟蹤保健和護理等方式為患者提供超值服務,定期舉辦“糖友”會、“腎友”會等,將優質服務延伸到院外,從醫療延伸到預防保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2.3 注重人性化的情感溝通 “語言是藥物也是希望”,由于疾病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對醫學要求永無止境等特點,要求醫學完全滿足人們的愿望是不可能的,因此,醫務人員給患者提供合理醫療救治時,還需增進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加強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如在病房設置專門的醫生或護士,為重病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切實履行知情同意原則,使患者和家屬了解治療方案、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醫療費用明細等,保障患者的知情權。醫院也應注重教育和引導醫務人員在診療中學會說話,注意語言技巧。以溫柔體貼、關心安慰的口氣去與患者和家屬溝通,消除醫療糾紛隱患,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2.4 實行人性化的醫療管理 醫院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病人這個軸心運行的,以人為本的醫院文化建設必須體現以病人為本的特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讓醫療管理充滿人文精神。
2.4.1 明確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院中心工作要做到“后勤、行政管理圍繞臨床轉,臨床圍繞病人轉”。以患者的需要為追求,從每個環節中尋找突破,做到“盡一切可能簡化就診程序,盡一切努力方便患者就醫”,積極解決流程中的“老大難”。如對所有檢查化驗實行“零預約”,胃鏡、磁共振、CT等大型檢查只要患者身體條件許可,隨到隨做,當天完成。對于需要空腹檢查的胃鏡、空腹B超等項目,工作人員提早上班,既減少患者挨餓時間,也不影響患者正常上班。在省內率先開通互聯網上檢驗報告查詢服務,并實行網上預約掛號、健康檔案和體檢報告查詢等服務功能,方便就診病人和醫務人員查詢與預約。
2.4.2 將落實醫學人文關懷內容納入到考核和制度制定中。在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和醫院各科室年度目標任務考核中,將“改善就診環境、體現人性化服務;改進住院服務,滿足病人合理需求”、病員滿意度、無投訴醫療糾紛等涉及到落實以病人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實施醫學人文關懷的具體內容作為服務質量和工作質量的評價與考核的重要指標。每年將醫患情況作為考核醫務人員的重要內容,對積極有效開展醫患溝通、獲得好評的醫務人員給予獎勵,反之給予批評。制訂在診療過程中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權、隱私權和選擇權的若干制度或規定,如建立《住院患者溝通制度》《患者知情同意溝通制度》《患者心理安全維護責任制》《醫患溝通制度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2.4.3 建立患者及家屬與醫生、醫院和監管部門有效的溝通渠道。如通過召開工休座談會、行風監督員座談會、每月開展出、入院病人滿意度調查,組織“醫患互信、服務改進——各界代表進醫院”、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設置院長信箱、院長接待日、公布投訴電話等,給病員、家屬及社會各界話語權,使他們能夠對醫院服務提出意見、建議,表達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促進相關科室及時整改,從而改善醫患關系。
2.5 全面提升醫務人員人文素質 醫生的人文素質決定醫學事業的發展,決定醫院的繁榮和醫生個人全面素質的提高[3]。弘揚醫學人文精神,需要全面提升醫務人員人員素質。它首先要求醫院注重醫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把思想教育的訓導和文化情感的激發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內涵豐富的職業道德教育及主題活動、公益活動,加強人文精神的宣教,促進醫生豐富人文情感,形成人文品質。如在醫院開展人文醫院建設年活動、“學名醫大家、爭創先鋒”“學習廉政準則、爭做勤廉表率”“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大討論”、助老幫困、義診咨詢等活動。其次,醫生本人要不斷學習人文科學知識,除掌握本學科技術的最新進展外,多涉獵諸如文學、倫理、法律、心理、社會、哲學等人文社科相關知識,增加對人類、對社會的體察,增進對患者病情和社會背景狀況、心理狀況的關注,增強實施人文關懷的意識,自覺養成人文關懷的習慣,幫助病人消除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強化對職業精神的認同感、對實現醫院目標的使命感,最終促進醫院和醫療衛生事業和諧、可持續發展。
1 李宏宇,梁斌.現代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與臨床醫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4,25(8):32.
2 杜治政.人性化醫療 呼喚臨床醫生的參與[N].健康報,2013-7-26(5).
3 劉明捷,張前德.醫學人文與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