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瑛 林翼金
丹陽市人民醫院為原衛生部重點聯系縣醫院和江蘇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醫院,按照醫改精神,做實做大亮點,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模式,著眼改善人民群眾就醫感受,公立醫院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1.1 堅持一個方向——公益性方向 強化為民惠民意識
1.1.1 堅持公益性方向。(1)由丹陽市衛生局組織并依托我院建立的院前急救中心,于2013年10月正式運行,負責全市院前急救的組織、指揮、協調、救護等工作,堅持急危重病人先搶救,后結算。(2)全面實施藥品價格改革。下調CT、MRI等檢查項目價格,取消單價2 000元以上單品高值耗材差價等,同時按要求上調部分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3)實施縣域內消毒供應區域化服務。按照“統一管理、統一實施、統一配置”的原則對我市16所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集中消毒滅菌服務。通過區域消毒供應服務,合理調配了全市衛生資源,降低了衛生成本,提高了消毒供應的規范化,減少了院內感染的發生。2014年在全省二、三級綜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專項檢查中,取得第2名的優異成績。
1.1.2 強化為民服務。(1)“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取得顯效。自2010年7月試點開展“優質護理示范工程”以來,根據患者需求試行彈性排班,分層使用護理人員,提倡限時服務,推廣“無鈴聲”換水,受到患者好評,目前我院所有病區均實行優質護理,患者滿意率均達98%以上。(2)創新預約診療方式。通過網絡預約、現場預約、電話預約、出院預約、社區轉診預約、診間預約和有線電視終端預約等7種方式開展預約掛號,全部號源對預約開放,通過信息系統分時段預約,減少了患者就診等候時間。(3)建立自助服務系統。通過辦理“一卡通”(健康卡),實現自助交費、自助掛號、自助查詢、自助打印檢驗結果,簡化了就診流程。
1.1.3 落實惠民措施。(1)嚴格控制藥占比。制定科室藥占比控制指標,對超過核定藥占比1個百分點,績效獎金下浮50%;超核定藥占比2個百分點的,績效獎金下浮60%,以此類推。(2)嚴控均次藥品費用。每月分析門診、住院患者均次藥品費用,超去年同期的給予經濟處罰。(3)嚴控不規范用藥。對超限值處方、不合理用藥等不規范醫療行為進行點評,點評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每季度對不合理用藥的前3名藥品品種給予暫停進藥。(4)加強抗菌藥物管理。多次開展抗菌藥物規范使用專題培訓,與臨床科室簽定責任狀,規定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開展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監督檢查。2013年在原江蘇省衛生廳組織的專項檢查中,我院位于全省95所三級醫院第18位。
1.2 突出兩個特色——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規范內部運行管理
1.2.1 完善人事分配制度。2010年起實施“二緯三經”的績效獎金分配方案。實行以來,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收入明顯提升。2011年12月,我院又按《丹陽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方法》文件精神,對所有編制人員進行崗位設置管理,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轉換[1]。2013年11月,因增加事業編制100名,我院重新調整崗位設置方案,對建立起符合醫院發展、優化人才結構、分類科學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2 規范內部運行管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樹立“規范精細塑品牌,完善創新鑄卓越”的管理理念,建立院、科、員工例會制度,醫院全部工作納入PDCA環。加強中層干部管理培訓,完善院科兩級管理,明確崗位職責和工作制度,進一步提高科室管理能力和科主任行政執行能力,使醫院管理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推進信息化管理,建立以電子病歷為軸線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以OA平臺為軸線的內部管理體系。
1.3 注重3個環節——加強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協作機制建設 提升縣域服務水平
1.3.1 注重服務能力建設。(1)新增住院病床300張,擴建重癥醫學科、手術室、產科,為患者提供一流的住院條件,解決住院難問題。目前新門診病房大樓規劃基本完成,即將開工建設。(2)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建立400-1196-120醫療服務熱線,將服務投訴、服務咨詢、預約門診、出院隨訪、人工服務整合為5位一體。建立3110故障報修熱線,實行24小時后勤維護。
1.3.2 注重創新能力建設。(1)制度創新。創新推行首席主治醫師制度、危重病人監管制度和聯合檢查制度等,有效地保障了醫療安全。(2)人才創新。開展全員“崗位大練兵,技術大比武”活動。依據崗位特點,加強技能培訓,分門別類開展技能比武,2012年在省衛生廳組織的三級綜合醫院“三基”考試中獲第11名,2013年獲第33名,2014年鎮江市三基考試中獲全市第1名。開設在職研究生課程班,與東南大學聯合培養在職碩士研究生;建立骨干醫師再培訓制度,各專科骨干醫師通過再次“充電”,更新知識,提高專科技術水平。加強國際合作交流,近年有23名醫務人員赴日本、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訪問作學術交流,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理念。(3)科研創新。投資150萬元建成生物分子實驗室,鼓勵醫務人員開展醫學基礎研究;建立科研資助基金,每年投入100萬元,激勵醫務人員開展科學研究;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培養,選派科研人員赴南京大學、江蘇省人民醫院相關實驗室進修學習。
1.3.3 注重協作機制建設。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建立了技術支持合作關系,定期邀請省人民醫院專家來我院會診;另一方面繼續拓展“十百千萬”活動內涵,堅持與25所鄉鎮衛生院結對幫扶,送醫下鄉,并對結對送技術活動開展跟蹤評估。2013年共下鄉432人次,其中門診162人次,急診會診145人次,會診手術125人次,診治患者766人次,開展學術講座28次。同時與鄉鎮衛生院建立了雙向轉診關系,共接收社區及鄉鎮衛生院轉診病人6 239余次,下轉25人次,初步實現了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2.1 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 我們通過出院患者雙線回訪和引入第三方患者滿意度調查,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努力改善人民群眾就醫感受,患者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6%左右。
2.2 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緊緊圍繞公立醫院改革精神和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在管理上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認真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在技術上努力提升,完成三級綜合醫院一般科室技術項目和部分重點科室技術項目,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2.3 職工積極性明顯提高 通過醫院人事分配制度、績效考核辦法等綜合改革措施,把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保護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結合起來,使醫務人員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用考核這根指揮棒考出導向、考出壓力、考出動力。
2.4 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2011年由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和香港醫院觀察雜志聯合發布的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排行榜,我院列45位,2012年上升至39位,2013年上升至32位。
3.1 完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 加強對醫療資源的統籌規劃、宏觀配置,組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形成整體效益,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務質量。推進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立醫院去行政化改革,初步形成職業化的醫院管理隊伍,逐步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3.2 加強公立醫院人力資源配置 通過加大投入、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高層次、醫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更加注重人才梯隊的形成。建立編制動態管理機制,與醫院床位數和業務量相匹配,對緊缺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采取更加靈活的招聘方式。
3.3 加大財政投入 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政策性虧損補貼等,對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緊急救治、救災、支援基層等公共服務經費。力求公立醫院在基礎設施建設、大型設備配置、人才引進培養、醫療技術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3.4 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做好宣傳培訓和政策解讀工作,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爭取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為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更加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加大第三方(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力度,緩解醫患矛盾,建設和諧醫院。
1 席靜.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初步探索[J].現代商業,2007,7Z: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