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魯南



巴金在朝鮮前線,留下了許多感人的照片。在眾多的照片中,攝影家李書良拍攝的巴金在志愿軍六十五軍的三張照片特別引人注目。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中,這些照片記錄的不僅僅是瞬間的歷史,更是戰爭年代獨特的敘述和情感,是對人民軍隊征戰細節的揭秘與展示。
■
照片之《巴金采訪戰斗英雄范鼠兒》
■
60多年過去了,照片《巴金采訪戰斗英雄范鼠兒》上的許多人已經不在了,但是當人們敘述歷史的時候,照片真實的說服力往往是文字無法比擬的。
2012年,筆者找到了照片上的幸存者,時年91歲的劇作家胡可。胡可一看到這張照片,就認出了巴金和戰斗英雄范鼠兒。回憶起這張照片拍攝的前后經過,胡可印象深刻,熱情健談:“1952年5月,志愿軍總部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十周年,特意邀請從祖國來的作家巴金、黃谷柳、李蕤、田間,畫家羅工柳,音樂家王莘等人到開城參加紀念活動。活動從5月21日到29日,24日休會一天。恰恰這一天休會,媒體記者隨巴金、羅工柳等人一起走訪了前沿陣地。所去的部隊,正是巴金深入生活的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五師五八三團。在五八三團,戰士們見到巴金來了非常高興,圍著他說說笑笑,一點也不陌生。這張《巴金采訪戰斗英雄范鼠兒》的照片,就是在那一天拍攝的。”
巴金親切地詢問范鼠兒佛國山防御戰的戰斗經過。范鼠兒坐在巴金對面,低著頭,搓著兩只手,不好意思說自己,可是一說起打敵人,范鼠兒說得有聲有色。
1951年5月3日至9日,美軍為了攻克佛國山,飛機、大炮輪番轟炸,五八三團九連在沒有堅固工事的佛國山上奉命堅守,傷亡很大。連長劉文犧牲后,指導員赫玉忠指揮,硬是打退美軍一次次瘋狂的進攻,英勇頑強,堅守了七晝夜。
為了表彰佛國山防御戰的勇士,志愿軍十九兵團為九連指導員赫玉忠、副連長范海亭、通信員趙紀才、機槍手范鼠兒四人各記一等功,為九連集體記一等功并授予“佛國山英雄連”榮譽稱號。
巴金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了范鼠兒的名字。
在朝鮮前線,巴金和許多普普通通的戰士結下了友情,戰士們對巴金有說不完的話。巴金把許多志愿軍戰士的名字都記在他的筆記本上,寫進了他的文章里。
胡可告訴筆者,他沒見到巴金之前,就看過巴金的作品,對巴金非常尊敬,可是在朝鮮見到巴金后,卻發現巴金和戰士說話時一點兒架子都沒有,和藹可親。無論走到哪個連隊,巴金總是說:“我是來學習的!”無論是對戰士還是干部,巴金都一樣尊重,即使通信員給巴金端個杯倒碗水,巴金也會親切地道聲“謝謝”。戰士們見到巴金,尊敬地稱“巴金老師”“巴金作家”“巴作家”。后來漸漸熟悉了,有的小戰士就干脆管巴金叫“老巴”,巴金笑笑也不在乎。
1954年春,巴金在朝鮮戰場采寫的文集《英雄的故事》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了。巴金首先想到了那些最可愛的志愿軍戰士。他拿起筆,在書的扉頁上一一親手寫上“贈×××同志”。
許多志愿軍戰士都收到了巴金贈送的《英雄的故事》。讀過巴金《英雄的故事》的人深受震撼,但巴金總是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感情。
巴金成了戰士們一個戰壕里的親密戰友。
■
照片之《巴金在掩體里寫日記》
■
巴金喜歡記日記。他的許多日記都是優美的散文,更具史料價值。在朝鮮戰場艱苦的環境里,巴金照樣寫日記,把每天遇到的和聽到的感人故事記在本子上。
文中左邊這張照片反映的就是巴金和黃谷柳在掩體里聚精會神地寫日記。
掩體里整潔、干凈,由罐頭箱子改成的矮桌上面鋪了一塊布。
筆者好奇地詢問當年拍攝這張照片的六十五軍隨軍攝影記者、解放軍報社原高級記者李書良:“桌上鋪的布,是不是為了畫面效果,特意蓋上的?”
現已80多歲的李書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坦然地告訴筆者:那天下連隊,并不是刻意要去擺設,而是希望能拍出生動感人的畫面。
巴金到朝鮮前線那年已經48歲了,他穿著一身合體的普通的志愿軍軍服,走在戰士們中間。
按軍部規定,巴金作為著名作家,連隊專門為他開了個小灶。可是第一天,巴金就把小灶給撤了,自己拿著飯盆自覺來到食堂,和普通戰士一樣排隊打飯打菜。
為了讓巴金在掩體里住得舒適,五八三團三營營長、教導員把他們的住所讓出來,營參謀長特意把住所收拾得干干凈凈,把罐頭箱子改成了矮桌,幾個小木凳擺得整整齊齊。
巴金看見戰士們一鎬一鎬硬鑿出來的掩體,砂石壁上滿是一道道的鑿打的印跡,滿心感激,笑著幽默地說:這像佛龕。不過,巴金并不滿足“佛龕”里的生活,堅決要求到陣地走訪。
在戰士們中間,巴金和藝術家們有一個共同的強烈感受:不管遇著什么人,都能從戰士們的臉上,看到對祖國的愛;不管在什么時候,戰士們都準備隨時為了這種愛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每一個戰士,都爭取接受最艱苦的任務,誰也不愿意為著自己去損害集體的利益。在需要誰犧牲生命保衛集體利益的時候,大家都把這個任務當作最大的光榮,帶著幸福的笑容去接受它?!?/p>
■
照片之《陣地俱樂部》
■
《陣地俱樂部》這張照片同樣是那天下連隊拍攝的。
巴金在陣地俱樂部里看得非常仔細,看戰士們自制的墻報,看戰士們書寫的決心書。墻報欄上,畫了一個非常醒目的大五角星,在墻報欄下的小方桌上,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笛子、棋盤和棋子。
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戰士們的業余生活照樣豐富多彩。
這張照片,無論是用光還是寫意,都表達得恰到好處。
坑道里的生活,對李書良來說,實在太動人了。每當敵人打炮,戰士們就在坑道里隱蔽,等敵人一上山頭,戰士們就勇敢地沖出洞口消滅敵人。戰士們把坑道建設成了能攻能守的陣地之家。這里既有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又有悅耳動情的歌聲。坑道里設有圖書館、浴池,還有利用廢彈殼制作的文娛器材。戰斗間隙,坑道里充滿了戰士們樂觀向上的歡笑聲。這些促使李書良快速按下相機快門,他要把前線坑道火熱的生活迅速告訴全國人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巴金曾兩次親臨朝鮮戰場。巴金說:“每天我都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推動我,有一種感情在激勵我,有一種愛在我的心中燃燒?!痹凇冻r戰地的春夜》一文中,巴金深情地寫道:“朝鮮山上的春夜相當冷,可是我的心很熱,我激動得厲害,我需要唱出這一個半月來堆積在我心里的愛,我需要寫出這一個半月來堆積在我心里的愛,不是為我自己,是為了祖國的人民。”■endprint